严慈相济有误区智慧家长请规避
2021-03-08王淑芳
王淑芳
当下,家长朋友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都知道在育儿过程中应该把握严慈相济的“度”,应该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既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家长的威信,又要和孩子在情感上能够亲近,保持家庭教育严慈相济的最佳状态。但是,一些家长对严慈相济的理解存在误区,比如,严父慈母是铁律,是从古至今的一贯做法,不能违背;比如,严就是严厉,甚至可以粗暴,慈有时候就等同于溺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育儿过程中如何规避严慈相济的某些误区,学习做一名智慧家长。
严父慈母非铁律,因人而异更有效
一提起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之道,很多朋友的脑子里可能会第一时间闪出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严父慈母”。这或许和我们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有关:严、慈,在我国历史上分别是对父、母的省称和尊称。在中国古代,人们在与外人讲话时,对自己的父亲一般可称为家严、严父或简称为“严”;对自己的母亲一般可称为家慈、慈母,或简称为“慈”。长期以来,人们对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认知容易受“严父慈母”观念的左右。其实,严父慈母并非铁律,也并非一成不变。如今时代不同了,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而且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况,家长不应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做教育孩子才更有效。
“严父慈母”的时代背景是农耕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在外务农,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教育孩子。而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大多数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外出工作,工作之余回家一起陪伴、教育孩子。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责任同等重要,并没有主次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父母双方在育儿过程中,谁稍微严一点,谁稍微慈一些,其实主要看个人性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严父慈母”还是“慈父严母”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只严不慈”或“只慈不严”,也就是说,严或慈的成分在某个人身上稍微多一些而已。
有一对夫妻,男方是教师,所以他陪伴孩子的时间就比较多,而且他天性比较温和、有耐心,于是他在家庭教育中就成功地扮演了“慈父”的角色;女方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加班、出差,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她性格泼辣还有点急躁,于是她在家庭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严母”的角色。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慈父严母”家庭,看似完全“违背”了常态、不合常理,实际上却非常和谐。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种模式的运转完全吻合了人的天性——这恰恰是教育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顺应天性、顺势而为、因材施教。不仅对孩子应该如此,对家长的分工也应该遵循此道。
再比如在一些家庭里,母亲是全职妈妈,父亲工作很忙,那么不可避免地,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需要更严格一些,因为是她一天到晚陪伴孩子,她对孩子做出的规定远多于父亲。另外,她陪伴孩子时间更多,消耗精力大,人也更容易烦躁。这时父亲回到家就要多体贴妻子,让妻子从一天带娃的辛苦中解放出来,赶紧休息,自己多陪伴孩子,对孩子多心平气和地说一说母亲对他做出规定的原因、道理,让孩子理解母亲的做法。这个时候,父亲就起到了一个协调员的相对“慈”一些的作用。这样的“慈父严母”组合适合全职妈妈家庭的实际情况。
当我们提到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之道时,完全不必受“严父慈母”的限制,也不必有“我是父亲,是不是不够严”或“我是母亲,是不是不够慈”的心理负担。首先,在孩子面前,坦然地做自己,坦诚地展示自己的天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诚实教育;其次,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天生优势去进行对孩子的教育,这也是一种用人所长,可以“人尽其才”到最佳状态。
严格不等于粗暴,慈爱不等于溺爱
对严慈相济的理解还存在一種误区:严就是严厉、严苛,甚至可以粗暴,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慈就是心慈手软、放任不管,有时候就等于溺爱孩子。其实不然,严,即严格、威严之意。慈,即慈爱、慈祥之意。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否做到“温和而坚定”,恰恰是考验家长是否真正理解严慈相济之道的时候。
严格不等于粗暴,严肃不等于冷酷。教育孩子的确要严格,该和孩子说清楚的道理要说清楚,绝不能暧昧不清;该遵守的规则必须遵守,绝不能越雷池半步。但是,严格并不意味着可以打骂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对孩子进行打骂,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伤害,更是一种精神侮辱。有一些家长在对待孩子时有一种“习惯性粗暴”,这是生命意识匮乏的表现,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甚至认为小孩子不懂事,对其不能“温柔以待”。可能这类家长的原生家庭就是以粗暴方式对待孩子的,所以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往往会把这种方式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中,甚至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生命意识,特别要反观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不能再把上一辈的粗暴育儿劣习复制到这一辈身上,要让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从“我”这里停止。
慈爱不等于溺爱,慈祥不等于放任。爱孩子乃人之常情,但若溺爱就缺乏智慧了。家长对待孩子要尽可能地和颜悦色、春风化雨,但不可超越边界。爱越界了,就成了娇纵与溺爱。爱需要智慧,因为智慧的爱才能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让他自己做,家长再慈爱也不能代劳;孩子犯错了,后果要让他自己承担,家长再慈爱也不能袒护孩子;孩子想尝试新事物就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家长再慈爱也不能因为心疼而阻碍孩子自主性发展。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请智慧地爱、理性地爱,请让这种爱不越界、不泛滥、不失控,这才是真正地“为子计深远”,才是真正的“慈爱”。
严格不等于粗暴,慈爱不等于溺爱,那“严慈相济”要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落实呢?可以试试“温和而坚定”。这体现为对规则的敬畏与尊重。家长可以态度和蔼但严肃认真地和孩子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再结合家庭、孩子的实际来制订规则。规则一旦制订,就要严格遵守且落实到位,还要有非常具体的处罚措施(不含打骂),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者必须付出代价。一旦孩子违规了,家长就要铁面无私地惩戒到位,但不必大吼大叫,按之前确定的规则,依规办事即可。这虽然不易,但贵在坚定与坚持,只要家长下决心,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家长的长期实践与修炼。
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既指父母亲的相互配合,又指严格要求与慈爱引导的相互交融。严慈相济,它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