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非煤矿山企业工伤事故统计及对策建议*
2021-03-07孙学芳廖国礼
孙学芳 廖国礼
(1.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矿山技术研究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煤矿山的产量持续增长,但非煤矿山企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相对较高,高峰期的年事故总量高达2 248起,死亡人数高达2 890人[1]。2001年7月17日南丹透水,死亡81人;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井喷,死亡233人;2004年11月20日,沙河铁矿矿井火灾,死亡70人;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死亡281人等一系列非煤矿山特别重大事故,令人触目惊心[2-4]。近年来,我国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安全生产事故数明显减少,但仍存在安全生产问题,因此对非煤矿山的工伤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事故发生规律,以便提出更好的预防措施。
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5]。工伤事故一直都是威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造成工伤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6-7]。本文主要通过对某非煤矿山2014—2019年发生的工伤事故进行统计,以图表的形式对事故分布情况、受伤部位、受伤工种、受伤时间等内容进行分析,对非煤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为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收集某非煤矿山企业2014—2019年间资料完整的37起工伤事故案例,对工伤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如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受伤部位等[8-9]。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该非煤矿山企业工伤事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够直观、客观地反映出该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现状,找出事故原因,并为该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对策。工伤事故的统计方法可分为直方图分析法、分层法、控制图分析法[10]。本文采用直方图分析法和分层法。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某一性质进行分类整理。直方图分析法也叫频数分布直方图,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成分布直方图,用来描述事故的分布状态[10]。
2 工伤事故总体分析
对2014—2019年的工伤事故进行统计,累计发生工伤事故36起,均为轻伤。从图1 可见,2014—2019年工伤事故在增加,2014—2016年的工伤事故维持在5起,但到了2017年,工伤事故有一定的增长趋势,直到2019年工伤事故达到8起。可见,近年工伤事故起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应该构建一个科学、动态、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体系,保证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非煤矿山的安全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等全面予以覆盖,有效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的投入,对安全投入的资金进行科学安排,增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图1 2014—2019年工伤事故汇总
3 按事故类型分析
(1)事故类别统计。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进行事故类别统计,事故类别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2014—2019年事故类别统计 人
(2)事故类别分析。根据表1对2014—2019年的工伤事故不同事故类别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2014—2019年事故类别分布
由图2可见,近6年来,发生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较多,这两类事故发生比率均占事故总数的27.8%,其次是车辆伤害和其他伤害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6.7%、13.8%,最后是冒顶片帮、高处坠落和起重伤害,分别占比8.3%、2.8%、2.8%。由此可见,在地下非煤矿山生产过程中机械伤害、物体打击是工伤伤害的主要类型。随着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扩大,非煤矿山引入了各种大中小型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往往会因为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造成压伤、扎伤、绞伤等伤害事故,使得伤害的几率增大;井下环境艰苦,因地面不平或磕绊等造成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井下运输设备增加也使车辆伤害事故有一定的上升。冒顶片帮事故在近6年发生次数较少,仅为1例,但是冒顶片帮事故一直是地下矿山开采的突出问题,多是由顶板管理不完善、支护不当、检查不仔细、自然条件等原因引起[11-12],因此要防止冒顶片帮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加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做好顶板的分级管理工作、及时处理采空区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因此,控制事故的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冒顶片帮和其他伤害是安全管理的重点,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和起重伤害的事故类型也需要加强管理,不可懈怠。
4 按受伤部位分析
2014—2019年工伤事故工伤部位分布见图3。由图3可见,受伤部位最多的是手部和脚部,分别发生11次和7次,占比50%,其次是腿部和身体,分别发生了6次和4次,总计占比69%;其次是面部、眼部、腰部和胸部。根据调查,该企业为各岗位人员配备了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其中包括安全帽、口罩、工作服、防护鞋、绝缘靴等,而且员工入职时,必须进行三级教育,了解从事岗位的风险。同时根据岗位要求,发放防护用品并且要求上岗作业时必须正确穿戴防护用品;但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员工的手、脚、腿依旧受伤频繁,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手、脚以及腿部的防护,同时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图3 2014—2019年工伤事故工伤部位分布
5 按受伤月份分析
2014—2019年工伤事故受伤月份分布见图4。由图4可见,季节的更替对作业人员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8月、9月为事故频发月份,事故起数高达5起,主要是因为处于夏季;其次是4月、6月,事故起数为4起,而6月作为安全生产月,事故发生第二;11月、12月、1月、2月事故相对平稳,均为3起,其他月份相对事故较少。因此,对于事故频发月,应加强日常安全管理,结合企业自身工作进行反思,出台防范事故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有效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坚决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
图4 2014—2019年工伤事故受伤月份分布
6 按受伤工种分析
2014—2019年工伤事故受伤工种分布见图5。由图5可见,近6年来,最容易受伤的是钻工和司机,应该加强对该工种的安全教育;其次是修理工、支护工和皮带工,主要原因是作业过程中忽视周围环境,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在作业过程中应做好安全确认,时刻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同时有2名后勤作业人员受伤,主要是因为厨师在利用设备制作食品时发生,由此可见后勤人员并未处于一线作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图5 2014—2019年工伤事故受伤工种分布
非煤矿山企业作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流动性强、安全意识淡薄。虽然在上岗前均进行了“三级教育”,但在后续工作过程中仍要加强培训教育,不同岗位的作业人员应根据自身岗位要求,牢记操作规程,切不可因一时疏忽造成人员伤亡。
7 对策措施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管理的缺陷便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因此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13-14]。针对该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情况,提出以下对策措施[14]:
(1)加强全体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安全技能。根据矿山的自身特点,编制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和考试题库,全矿作业人员均配备手册,分批培训、全员考核,并利用日常的培训进行熟悉巩固,有效提高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
(2)加强对不安全行为的查处。根据矿山的自身特点,列举出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不安全行为供作业人员学习,明确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后果;同时制定不安全行为查处流程,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检查、曝光、再教育,进一步落实不安全行为的查处,有效防止产生不安全的行为、减少人的操作失误。
(3)完善“双控体系”、加强隐患排查。根据生产系统、工艺流程、作业场所及岗位进行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及风险进行辨识,并建立档案划分等级。加强对风险的隐患排查,实行隐患的通知、整改、复查、确认的闭环管理。
(4)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强应急演练。根据非煤矿山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家评估,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从演练中找不足,及时纠正。
(5)明确安全管理边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落实各部门、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行为纠正、隐患排查、基础管理,进行高效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