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研究

2021-03-07李洪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思想

李洪岩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1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1 融媒体的概念起源及发展动力

关于融媒体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年代。普尔(1983)指出“一种物理形态的网络将能够承载所有类型的媒介服务,而一种媒介服务也可以发布于任何物理形态的网络”。通常讲“媒体融合”概念最早在此提出。尼葛洛庞帝(1995)认为“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是比特,比特使用越多价值越高。”足见,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媒体融合更具动力。我国学者认为,融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的最新表现形式,“全媒体”“融媒体”等概念变迁,实质是传统媒体面对市场化、数字化挑战所展开的实践形态,代表着媒体融合的不同阶段,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需要,是新兴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

1.2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内涵

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现实的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青年学生“脱胎”于网络,对网络化生存、生活具有天然依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教育对象需求,改进话语方式,放低话语姿态。结合融媒体环境,既要有应对新技术“变”的成分,也要有坚守传统优势“不变”的成分,需要坚持“融”“合”理念,“融”灌输式、浸润式的教育方式,“合”新旧媒体的内容优势、形式优势和技术优势。

1.3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特点

首先,教育主体性、自觉性更凸显。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课堂育人时空局限,教育主体为应对教育客体接受挑战,需在内容设置、载体选择、方法使用等方面更加主动。其次,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选择性更凸显。传统教育活动中大学生被理解为自然的客体,但在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信息利用上具选择性、自主性,并且在接收信息后,经过内化还会成为传播主体,以此往复。这种“去中心、再中心”的特点凸显。从形态上也更多样,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最后,教育介体更加多样。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以前是利用报纸、广播,而现在是利用微博、微信。

2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对教育理念的挑战

传统教育是以灌输为基本特征,以主体对客体的单向信息传递为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为基本出发点,在于将众多的“差异个体”培养成“相同个体”,这种教育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融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受到挑战,如何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整合出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契合大学生接受喜好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更彰显、主体意识更明确成为必然。

2.2 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向被教育者灌输的理论、观点,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时代性”[1]。融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对话和交流为主,这使具有媒体使用优势的大学生更加依赖新技术获取教育信息,而且教育信息的碎片化特点、吸睛式效应也适应了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有效统筹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有效经验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优势、技术特点,让两者统一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场域、全时段。

2.3 对教育载体的挑战

“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2]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由承载体和承载物两部分组成”[3]。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体可以是物质载体也可以是文化载体,既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化、活动、管理,也包括现代传媒、互联网络、手机终端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物则是具有价值引导、行为规范、管理规则功能的精神产品。在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生成教育价值和实现教育功能必将采取适宜的介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运用,以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

2.4 对教育方法的挑战

一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目前,根据不同分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何种分类,都是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拟定在同一时空视域下为前提进行研究的。在融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因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发生分隔,原本“我说你听”的对话模式变成了“隔空喊话”甚至出现了不同频、不同域的情况。而破解方法困局是解决育人实效的关键,也是解决方法“船桥论”的重点。

2.5 对工作话语的挑战

“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话语;而人类也正是通过话语来把握和认识客观世界的”[4],语言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决定了,在阶级社会中,话语和权力必然是联系到一起的。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明显滞后于传播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育人能力不平衡,网言网语育人水平不充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掌握网络发展规律、网络语言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对理论内容进行再造,对教育形式进行升级。

3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3.1 有利于教育载体的整合

载体是连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育过程得以实现的必需介质,是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必要环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载体既能连接主体、客体也能传递思想教育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媒体以融为动力兼容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虽然新旧媒体的根本区别仍停留在技术层面,但新旧媒体兼容的效果却远远大于叠加之和。这些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传递出来的信息几倍于通过人际形式和课堂形式的传播效果,尤其是以手机等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几乎覆盖了人迹所至。

3.2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顺利实施,必然要将政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融合到时代性之中,“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5],网络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料,教育主体可以更容易突破地域、国度局限,在更大范围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更好融合,将理论灌输和现实生活更好融合,将科学道理与地域文化更好融合。

3.3 有利于教育方法的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然根据教育情境、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更教育方法。在方法变更的过程中,必须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特殊方法,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传统,更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方向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现实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合发展”[6],进一步凸显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融媒体环境下网络教育滴灌。从受众出发,以受众需求为核心,以多渠道互动式的教育方式提供指导和服务。

3.4 有利于教育目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否有效的最重要依据。“新媒体融通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虚拟化使交往者在地位、心态上都趋于平等化。”由此,受教育者更容易将内心所惑以虚拟化和生活化交融的方式反馈给教育者,为教育者在教育对象特点的把握上、教育方法的使用上提供便利,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受教育者有更多的自主性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筛选,进而由于大数据技术的锁定很容易被获取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个人偏爱,这使得以信息选择为标准的网络圈层逐渐出现,这为教育主体进一步掌握学生特点和需求提供可能性。教育者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如网络音视频、网络博物馆等提升教育效果。

4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教育范畴实效性,而且取决于教育范畴外的社会实效性”,该文立足教育实效性,正视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改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逻辑出发,依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教育者吸引、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接受、固化逻辑思路,探讨理念、内容、载体、话语、机制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提升的影响。

4.1 推进教育理念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不能满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从静态角度分析网络传播要素的运行特点、运作规律,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提升传播主体能力,创新传播内容及形式。从传播主体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着手,将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及创造能力从传统文化视域转移到网络视域。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将传统文本素材转换成音视频,让原理变道理。从传播内容看,注重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传播手段服务性、体验性,注重学科交叉互融,从学生需求出发打破教学单元单一化现象,将教学内容生产出来。从传播形式看,注重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体现学生参与性、互动性,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以情景呈现,让学生增强体悟。

4.2 推进工作内容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建设上,存在碎片化挑战经典性、快餐式消解系统性、平庸化消解严肃性、虚置化消解人本性的问题,消减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需要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和满足受众结合处下力气。要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发展史上满足阶级统治、社会治理、价值引领、群众服务上积累的经验,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点进行吸收、加工、改造,用理论性、深刻性启迪青年思想、陶冶青年人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原理问题道理化、深刻问题叙事化,让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上既认同科学性、真理性还能感知时代性、现实性。

4.3 推荐工作载体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看,教育载体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点击、阅读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循序网络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受众接受网络信息时的心理构成要素,满足青年学生受众心理诉求。在校园网、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的教育作品“标题”要具有吸引力。教育内容要以音频、视频、微剧、微电影等形式呈现以提高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多培养网红主播,让青年学生发声、代言。

4.4 推进话语体系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话语体系创新的根本任务。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主体以单向灌输向教育者传递教育信息,这使得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认同和内化环节因缺少实践体验、情感认同而产生接受困难,尤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下,教育信息注重形式吸引而使科学性、透彻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话语权威。由此,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发声、先声夺人,以科学理论、主流意识掌握受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反双向转译”将原著、原理进行时代化、大众化话语转化,以故事、经验叙事寓理,增强受众情感体验,从身边榜样事例中抽象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和主张。

4.5 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力

满足“培养什么人”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场域。融媒体环境下,虚拟技术突破时空解构了现实的主客体关系,延长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但“当人类为技术所左右时就违背了技术的真正初衷,技术非但没有促进人的发展而使人‘异化’”,这需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融合规律,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整合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优势,整合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打破当前教育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分散局面,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叠加整理。

5 结语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的考察总要将其置于构成要素的静态分析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网络技术推进中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统筹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变与不变,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过程微观机理,通过理念、内容、载体、话语、机制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