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群体父母角色定位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2021-03-07廖芳芳
廖芳芳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广西崇左 532200)
和谐是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依赖于拥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公民,而这依赖于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个体成长的开端,子女的身心成长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子女的身心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父母角色定位状态决定了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对于孩子的养育将会有什么样的理念[1],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因此,父母角色定位关系着家庭氛围的和谐发展。然而,当今社会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角色定位混乱不清、不清楚各角色该有的行为模式,家庭中男女的父母角色和夫妻角色、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等常常被混淆,“以父母爱的名义、用夫妻婚姻的关系绑架孩子的幸福”“以父母权威的态度、让孩子成为出气筒”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很不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2]。此外,二胎政策的放开让“头胎以死相逼反二胎”“头胎因恨虐二胎”事件不断发生,类似事件的频频上演让人不得不担忧。如果这样的事件得不到有效引导和解决,对家庭的稳定和谐发展而言将是灾难。而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和谐社会而言将是一种威胁。当前正值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探讨父母角色定位的合理行为模式、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
探讨父母角色定位的合理模式,前提就要先了解当前社会群体的父母角色理解情况。基于这个目的,笔者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在社会群体当中进行了调研。
1 研究方法
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向社会上的个体发放问卷,填写后回收。问卷共发放216 份,回收216 份,其中有效问卷180 份,回收率83.3%。按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受教育水平、是否独生子女、籍贯、家庭居住地、收入情况、职业及单位性质对问卷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回收的问卷,首先按照答题情况进行分类,然后问卷统计结果用SPSS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父母群体当中错误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且不分群体性质
该课题组按测试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受教育水平、是否独生子女、籍贯、家庭居住地、收入情况、职业及单位性质进行了相关调查,理论上,不同性质的群体对父母角色定位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群体对于父母角色的理解普遍存在不少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主要表现如下。
(1)老旧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在关于亲子关系的内涵理解调查中,61.5%的父母认为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60.7%的人认为父母就是那个生育孩子的人。很多父母搞不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真正意义,没有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依然秉信老旧封建的“传宗接代”思想(还有不少父母依然有“重男轻女”思想,这种家庭中的女孩受到的创伤不容忽视)。在他们的观念中,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生下来的,自己有权利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他们,根本不懂得孩子其实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正因为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角色和孩子的角色,父母们经常以权威自居,用“自以为好”的错误方式为孩子付出、用“自以为对”的错误标准来要求孩子,结果吃力不讨好,甚至弄得自己和孩子两败俱伤。
(2)角色错位现象是大众通病。
在关于父母行为态度影响因素的调查中,超过62.6%的父母承认影响自身对孩子行为态度的因素有49.6%与孩子无关,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以及夫妻矛盾都会影响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其中,夫妻矛盾所占比例最大。这个结果表明,依然有很多父母将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和夫妻角色、社会上的职业角色混淆不清,常常把此角色引发的问题代入彼角色当中,让孩子一次次受到无辜的伤害而不自知。
(3)角色意识模糊令人担忧[3]。
在关于父母行为的调查中,46.2%的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是挣钱供读,46.2%提供的是学习监督,只有7.7%的父母给孩子提供了教育引导。父母们在教育子女问题上,14.3%的人选择相信老传统,75.5%的人选择向周围的人请教,10.2%的人选择从电视、报纸杂志或者网络中寻求解决办法。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渠道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全是科学合理的。可见,很多父母养育孩子多年,却依然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不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作为父母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依然毫无概念。角色意识模糊导致他们在教育行为上容易偏离正道。他们常常不顾孩子的需要,不知疲倦地去做本不属于自己的事。他们抢着争当教师的助教、孩子学习的拐杖,却放着属于自己的事不去做,忽视了教孩子做人、做事才是家长最重要的职责。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他们或者秉信老传统,或者模仿其他父母,或者从社会媒体当中寻找答案[4],他们对于孩子的养育方式盲目而非理性。
(4)父母角色知识欠缺是关键。
在关于父母品质的调查当中,67.5%的人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是父母最重要的品质,其他品质认同的人数比例依次是理解17.1%、关心11.1%。而与此同时,父母最重要的品质在子女们的观点中人数比例排名依次是:父亲品质是理解42.9%、关心21.4%;母亲品质是开明21.4%、体贴65.9%。这样的结果反映出当今社会上的群体父母角色知识严重欠缺。第一,角色知识欠缺导致我们的父母存在各种问题:首先,大多父母不了解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素质,不能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第二,角色知识欠缺导致父母们缺少正确的育儿理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5],以致他们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听话懂事与学习优秀与否,这导致很多孩子的天性因此受到很大的压制。第三,大多父母对自身品质缺少管理,任由各种消极品质伤害孩子的发展,如暴脾气、唠叨等等;第四,父母的教育行为缺少科学指导,他们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孩子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盲目地管教孩子;第五,不少父母缺少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常常不自知。他们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单方面地要求孩子,不愿考虑孩子的感受。
以上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于父母群体当中、且不分群体性质。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一直以来,我们缺少对父母群体的相关专业、科学的培训,以致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一代代流传下来。如果这种现象再不受到重视,那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今后还会一代代继续延续下去。
2.2 子女群体间角色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或与婚姻经历有关
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未婚子女群体内部答题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有婚子女群体内部的答题结果也没有显著差异,而未婚子女群体和有婚子女群体之间答题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婚姻经历对于个体的角色理解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在答题方向上,未婚子女群体和有婚子女群体答题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在关键性的问题“对父母行为满意度”和“现状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对父母行为满意度”上,未婚子女群体以“不接受”(49.2%)和“接受/不理解”(39.7%)为主。有婚子女群体则以“理解/不接受”(71.4%)和“不接受”(14.3%)为主,“不接受”的比例明显比未婚子女群体下降;在“对现状满意度”上,未婚子女群体和有婚子女群体都以“不满意,但无可奈何”(88.9%)为主,但未婚子女群体在“有一定改变”的选项上人数比只有3.2%,而有婚子女群体人数比达到27.0%;在对父母角色理解的影响因素上,未婚子女群体更多地认为自己的观念跟“自身发展感触”有关,而有婚子女群体在这一项上的选择明显下降了,他们在“周围的人”的选项上比例明显提高。这让人难免担忧:等到这些群体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像他们曾经所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厌恶的父母那样,理所当然地用自以为好、自以为对的方式对待孩子?我们现在无法下定结论,但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或许这个课题值得课题组继续追踪调查。
2.3 子女群体和父母群体之间对角色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冲突,却被长期忽视
调查结果表明,子女群体和父母群体之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理解冲突比较明显,而这些冲突常常是导致不良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重视。比如,在亲子满意度上,60.7%的父母认为子女们认可自己为子女付出的一切,但与此同时只有7.1%的子女认可了父母们的付出;在关于亲子关系内涵理解上,60.7%的父母认为父母就是生育孩子的人,61.5%的父母认为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没有父母认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而与此同时,只有10.3%的子女认为父母就是生育孩子的人,没有人认为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是传宗接代,69.8%的子女强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关于父母应尽的责任的理解上,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督促孩子的学习和照顾孩子的起居,只有12.0%的父母认为应该关注孩子的发展并给予他们教育引导。但与此同时,超过78.5%的子女认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发展和给予孩子教育引导,子女们在物质上对父母并没有太多要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和谐家庭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和谐家庭又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对社会群体进行父母角色认识的相关培训,引导父母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将显得至关重要。
2.4 观念与行为不符不容忽视
该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少部分父母本身有着正确合理的角色观念,然而,到了现实中他们的行为却与观念不相符合。比如,很多父母都明白家庭软件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更重要,但同时他们却只是盲目追求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而不是重视软件条件的提升;很多父母承认个性发展比起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但现实中却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在成绩上有进步而忽视个性发展;不少父母注意到自身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实际当中却很少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等。观念与行为的不相符合,对于教育而言是更大的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将是该课题组后续要展开的研究课题。
3 对策与建议
3.1 开展父母岗前培训是父母角色正确定位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都知道,要成为教师,就要先经过培训,拿到教师资格证。作为父母,也应该一样,要先具备父母的资格。现代社会的父母,很乐于为孩子奉献,但却缺少科学的引导。当前社会,非常重视儿童的生理卫生保健,但却一直忽视儿童的心理卫生保健,这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而言是极其欠缺的。为人父母者,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发展创造好的条件,也要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父母岗前培训,引导为人父母者正确定位角色,以促进他们为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角色知识培训。
对父母进行相关的角色知识培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父母角色观念[6],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做法,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2)相关心理学知识培训。
对父母进行必要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培训,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通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促进他们能够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3)教育知识培训。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那么父母,就应当具备正确的子女观。要承认子女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作为父母,对于子女的发展要有耐心,不要一味地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要承认孩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为人父母不应当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4)婚姻辅导培训。
现实生活中,儿童因为夫妻关系的恶化而无辜受到伤害的悲剧太多,实际上这些悲剧都是夫妻的角色定位不当造成的。在传统眼光里,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维系婚姻的纽带,但是同时却忘了,孩子其实是独立的个体,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独立存在、互不相关的。开展婚姻辅导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夫妻更好地经营感情、维持婚姻,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夫妻改变老眼光,正确看待和对待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还给儿童健康发展的空间。
3.2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是父母角色正确定位的保障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宗旨在于及时给予为人父母者必要且相对有效的指导,以保障家庭教育的顺利,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虽已初具雏形,但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当前家庭教育需求完全无法匹配。日常生活中很多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盲目而非理性。他们在管教孩子的过程遇到问题时无处可求,不知道到底该去哪里/能去哪里、向谁寻求帮助,最后只能向那些教育理念就有问题的父母讨教,或者只能从社会媒体当中寻找答案,或者干脆继续遵照过时的传统观念,最后问题没有解决,却反而恶化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能够给予为人父母者科学正确的指导,教会他们分辨社会上的错误信息,筛选正确有益的信息,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最大化地保障家庭教育的顺利和成功。如果说父母岗前培训为人父母者提供了做父母的资格,那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就是为人父母者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