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祜族火把节仪式的文化解读
——以澜沧县竹塘乡罗扎母为例

2021-03-07杨雅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拉祜族火把节祖先

杨雅雯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商末、秦汉、魏晋以来,由最初于青海的氐羌游牧民族,在各种历史因缘之下,分裂、合并、迁徙。进入川南、西南,元末清初之时,拉祜族沿哀牢山脉和澜沧江流域附近定居下来。在历史进程中,火对彝语支的拉祜族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信仰上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而火把节就是其中的一个侧影。

1 火把节仪式

仪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火把节仪式作为拉祜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一方面,在对传统的反复实践中,回忆历史,不断强化族群边界的认同,回答我是谁;另一方面,借助祖先、神灵、咒语的庇护和祈求,指引我将去走向哪里[1]。

大塘子村新寨组是一个以拉祜文化元素为主的传统村寨,这里拉祜族风俗文化保持完好,融自然、人文、文化为一体,拥有较为完整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技艺。2019年7月26日,新寨罗扎母家照例举行了火把节仪式。下午5 点26 分,罗扎母点了两炷香于家中客厅神龛处点香祭祖。火把节仪式正式开始。神龛上层摆放了一些未燃的香和两个碗,碗中盛上了米和盐;第二层摆放了铜锣和铜鼓,口中开始念祭词。

今天是六月二十四,今天是一个要供给你们吃喝的日子。今天在寨子里,就是寨神保佑我们,在家里就是家神保佑我们,保佑我们不会有病痛。今天做法的这家人是罗扎母和娜呸家。今天是六月的第二十四天,今天我们拿来了鸡肉、酒,各种各样的贡品,我们先拿来给你们吃。今天扎母和娜呸烧了香,我们准备了吃的、喝的。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快来吃喝吧!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娜呸)在客厅门口的地上放了一个簸箕,准备其余物品。两只公鸡、4 个装满了白酒的酒杯、四小堆茶叶、对称摆放,簸箕对着客厅正门的边缘又点燃一炷香。罗扎母和妻子同时每人手上拿一只鸡,蹲在簸箕下方正对着客厅入口。罗扎母拿着鸡开始念第二段祭词,并在过程中将两只鸡杀死。杀完鸡之后将杯中的酒洒在地上。拿起神龛的铜锣和铜鼓敲打,之后对着神龛鞠躬,开始准备晚饭。仪式的第一部分完成。

扎母和娜呸,今天就准备了这些东西给你们吃,我们现在已经不穷了。今天是六月二十四,是六月的第二十四天,我们今天就在这里做这个事。我的爸爸妈妈,扎母,娜呸准备了烟酒还有肉给你们吃!现在是贡给你们活的,再过一会,就把煮熟的饭菜贡给你们吃,六月二十四是贡给你们吃的日子。我的爸爸你们好好保佑我们的身体! (杀了第一只鸡)这只鸡是从起糯地(地名)拿来的。在今天你的女儿娜呸和我,你的女婿。今天六月二十四在扎母娜呸的房子下,准备了酒肉饭菜供给你们,我的岳父岳母,也给你们准备了吃的,就在今天,就在这里!在月亮上的话,就让月亮给你们送去,在太阳上,就让太阳给你们送去! 我的祖先啊! 我直呼你的名字不是不尊敬你,今天无论你在哪,请你下来。现在是贡给你们活的,你们今天要从头到尾把这些东西拿走,在我们还没有吃喝之前就先让你们吃,你们喝! 你们高高兴兴地来就高高兴兴地走,把我们的东西都拿去!那就好好的保佑我们!我的祖先啊!(杀第二只鸡)

吃饭前,又于神龛第一层对称摆放今年刚收获的玉米四个、小瓜四个。罗扎母点燃两对香,插入神龛的香炉中,并在此过程中开始念祭词。紧接着一家人有罗扎母、罗扎母妻子、小儿子(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媳妇四人,蹲在餐桌前念咒祭拜。桌上摆放着炖鸡肉、排骨汤、炒猪肝、生玉米和生黄瓜、饭碗及酒杯。

我的祖先啊!我是你的子孙,今天我在这里贡给你们吃喝,我在这里给你们准备了酒和茶,好好吃吧! 岳父岳母的名字,今天是六月二十四,请你们来吃饭。现在是煮熟的饭菜,我们还没有吃,先贡给你们来吃! 如果你在太阳那里,就顺着太阳的轨迹来吃,如果你们在月亮那里,就顺着月亮的轨迹来吃! 你们高高兴兴地来,和和谐谐地来! 来扎母和娜呸家里来吃饭! 想喝酒就来喝酒,想吃肉就来吃肉,我的爸爸妈妈,岳父岳母!等你们吃饱喝足以后,保佑扎母、娜呸家还有你们的子孙,保佑他们吃了一颗米后会先增七颗米,吃了七颗米后会先增一百颗米!吃完一碗还有七碗,吃完七碗还有一百碗! 保佑他们吃不完喝不完! 如果他们养了狗,就保佑他们的狗会听人话,如果他们养了鸡,就保佑他们有一个鸡圈,如果他们养了猪就保佑他们有一个猪圈。去赚钱的话就让他们赚到钱,让他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好好保佑他们,你们作为长辈,你们作为老人,就保佑扎母、娜呸家,好好疏通他们的路,我的爸爸妈妈,岳父岳母,你们就像神仙一样! 掌管着我们这些孩子的命运!今天我们请你们吃这些东西,就是希望你们好好保佑我们!我的爸爸妈妈,岳父岳母好好地保佑我们!

罗扎母念完祭词后,对着桌子的方向磕头、洒酒,转动桌子,开始吃饭,仪式的第二部分完成。

仪式的第三部分是在晚餐结束后,睡觉前在家的院子中点火把,然后全家人都回房睡觉。

2 火把节仪式的象征符号

2.1 象征符号

仪式是文化概念的实践行为和表达方式,通过把物质象征、符号象征、过程象征用不同的排列方式组合起来,从而构建出拉祜族火把节的文化图景,表达拉祜族对人生、自然、宇宙的终极认知[2]。从祭祀的物品选择来看,所有被仪式活动选择的物品,都已经超出了世俗社会中的功能范畴,所有的东西都被赋予了文化意蕴。

符号象征:所有的仪式器皿和供物都是成双成对。两个碗、四个杯子、两对香、四对香、四堆茶叶,四根玉米、四个小瓜而摆放的方位都是中心对称。这些数字和方位观念隐喻着,在拉祜族的宇宙观中,天地是四角称起,宇宙是四四方方的空间形态,成双成对代表好的寓意。

实物象征:祭祀的小瓜、玉米都是早晨从田里采摘回来供给祖先的,象征着拉祜族对粮食丰收的渴望。玉米、小瓜是新寨拉祜族常耕种的蔬菜,这两种蔬菜成熟的季节正好是在火把节前后。玉米是多种子的象征,希望植物种子永远取之不尽,小瓜外形为圆形,象征家庭圆满和谐。

过程象征:神龛的香和铜锣、铜鼓作为与祖先联系的沟通信号。第一阶段的上香和敲打锣鼓象征着与祖先的第一次联络,通知祖先回家吃饭。第二阶段告诉祖先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祈祷下半年家中风调雨顺,望得到祖先的保佑。第三阶段在做完所有仪式之后送走祖先。

往地上洒酒象征将酒供给祖先喝。

对着桌子的方向磕头象征着祖先已经吃完饭,送走祖先。

转动桌子的方向象征着祖先吃的和吃不完的都已经带走,在人间的人开始用餐。

点火把象征着为祖先照亮回家的路。

2.2 象征符号解析

毫无疑问这些象征符号朴素地描绘出拉祜族对自然宇宙的知识图景。从空间来看,已逝去的祖先并非是真的“死亡”了,他们居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可能是太阳上或者月亮上。而这个神秘的地方与世间是有轨迹可连接。香、铜锣与火把,将神秘空间与世俗空间巧妙地连接起来。去世的祖先在非人间的世界里过着类似人间的生活,他们有着人间生活的所有需求。而人间的子孙需要祖先的庇护,以免除饥荒、疾病、瘟疫……所有恶的干扰。在仪式中,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一套单一的符号体系混合起来,变成相同的世界,从而在人的真实感中制造出独特的转换。他们展开象征思维,从能指到所指,借助事物的象征意义达到控制自然事项和社会事项的目的,所有的象征符号在具有强制话语的仪式中完美地从世俗生活过渡到神圣世界,使两个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创造出自己的社会秩序。在仪式中由象征物根据自身所代表的意义来搭建逻辑结构,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神秘的、非理性的世界。从象征符号的隐喻来看,拉祜族对世界的认知更多的是基于“直觉思维”的认知[3],是“以形推形”“以己度物”直觉思维的想象世界。也正是因为“直觉思维”的创造方式,拉祜族在仪式过程中,借着自己生活的经验,组织自己的行为。超越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子孙与祖先、过去与未来、生与死这些原本二元对立的空间和时间,将整个家族在仪式的空间中凝聚在一起。火把节仪式的功能和意义,也正是通过象征符号搭建的文化图景得以表达与实践。

3 火把节仪式的文化实践

仪式,是一个族群的知识图景,更是一个族群的文化实践。当我们构建出拉祜族火把节象征符号的意义图景时,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这些象征符号的图景与民族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深刻探究拉祜族火把节仪式中文化实践所要表述的核心价值。

3.1 火把节仪式的文化实践溯源

火把节仪式的文化实践首先要溯源到它的情境性实践中去。据《顺宁府志》记载:二十五日为星回节俗呼为火把节。是日也,杂鱼、豚、鸡、豆、葱、韭辛酸之味,聂而切之,合家宅聚饮。彝人以二十四日为节,其义与庆岁同。夕,则合家燃松炬列于门庭,或持松明偏照田禾,以杜蟊贼。视火色可占岁事,盖色紫为有年,淡暗为歉望。拉祜族属于彝语支民族,且当时的缅宁还属于顺宁府的管辖范畴,澜沧的拉祜族在勐缅密缅与倮黑地区拉祜族兄妹分手,继续顺澜沧江南迁。所以火把节的仪式上自然也就保留了当时顺宁府的一些风俗。[4]时过境迁,如今的拉祜族虽然还在延续着火把节的传统,但是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传说。拉祜族火把节的传说是关于扎努扎别与厄莎抗争的故事,扎努扎别不像厄莎进供粮食,厄莎就藏起了天上的太阳,扎努扎别就用松明绑在水牛角上,用蜡烛粘在黄牛角上犁田、薅秧、种地,庄稼长得很好,战胜了厄莎的诡计。其实无论是地方志的文献记载还是民间保留的口头传说,都将火把节的起源本质指向了拉祜族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对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的选择,与彝历有关。《星月历》以二十八星宿与月亮相遇之夜记日,二十八星宿中以鸡窝星(汉名昴星)为准绳,鸡窝星与月亮相遇之夜为“拖节日”。另外,二十八星与月亮相遇之夜为“拖节日”,二十八星与月亮相遇之夜为“路足日”。一月、二月、三月、四月都有“拖节日”,但五月没有“拖节日”,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晚上,鸡窝星才出现,彝族民间将其称为“星回于天”,而一直以来天文历法都是将天象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书写,用来指导农耕生活。神话传说表面上是在书写英雄,歌颂扎努扎别不畏强权,勤劳勇敢的精神,但其故事的隐喻是拉祜族在与自然力量拉扯的过程中,摸索出的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六月二十四,这一日恰好是一年的中间时段,预示着上半年已经结束,下半年即将开始。拉祜族居住山地,既缺乏平坦的地势,又缺乏充足的水源,所以通过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种植旱谷。六月二十四日前后是他们第一季旱谷成熟丰收的时段,所以大塘子新寨村了拉祜族通常将新米节和火把节结合在一起举行。希望通过火把节仪式的举行来祈求旱谷的丰收。

3.2 火把节的文化实践的策略性

火把节仪式的逻辑结构,点香、敲锣(联络祖先)—准备祭祀食物鸡(生祭),杀鸡—鸡熟(熟祭)—送祖先、点火把。这里已经没有了扎努扎别的身影,而是由英雄神话转变为祖先崇拜。罗扎母一家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创造出一个限时性内与祖先同在的世界。在这个限时的屋檐下,罗扎母在祭词中向祖先吐露了对未来生活的渴求,希望他们的后代永远吃喝不尽,狗能听懂他们的话语,鸡有鸡圈、猪有猪圈,希望借助祖先的阴翳得到庇护[5]。这些爙灾祈福的祭词和庄重神圣的仪式,一方面,表达了拉祜族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希望与动物建立和谐关系,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和获得粮食丰收的愿景。另一方面,在祖先崇拜中确立长幼尊卑的家族道德机制。在祖先崇拜中,确立老人的法律地位,形成了以老人为中心的家庭凝聚力,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秩序规范。祖先祭祀不仅通过追怀祖先,唤起对宗族历史的记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表达出族系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性和人们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人文情怀。还培养和强化了宗族成员的孝悌、仁义、忠信的道德操守,促进家族安定,维护亲属关系和谐。祭祀中生祭与熟祭,都以祖先为先,桌上所有的东西都让祖先拿走。在念祭词的时候邀请了男女双方的父母,共同祭献。在这样庄严肃穆的场域中,对先祖的崇拜加强了整个家庭的凝聚和共识。作为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对已逝人的尊敬和追怀,使活着的人加强了心理的认同感,缓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祖先崇拜形式上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正是通过这种行动的象征方式,真真切切地表达出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道德标准[6],并渗透至人们的思想之中,使之成为人们的实际功效,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准则。

4 结语

拉祜族火把节仪式文化实践的情境性和策略性中,充斥着天文历法、英雄神话、农耕文明、祖先崇拜,建立道德机制和家庭秩序的种种因素。看似是一个复杂无序的文化实践,其实仔细想来,这些种种因素都将火把节仪式文化实践的核心指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通过对自然宇宙运行的观察,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找到与植物生长周期相对应的天文历法,选择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与自然共存,在田间门前点起火把,驱赶蛇虫鼠蚁,祈求粮食丰收;其次,仪式中物品的数量与摆放都是以对称审美为原则,让仪式感更加和谐,同时也隐喻着,拉祜族的群体气质和审美情感中对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稳固关系的追求;再次,敲锣点香的象征符号,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自由转换,在虔诚的信仰之下,无意识中弱化了仪式强制性所带来的压迫感,使仪式叙事在一种既神秘又庄重的情境中娓娓道来;最后,以对祖先的追缅思念确立了以老人为中心的家族道德秩序,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使家庭人际关系在规范化中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拉祜族火把节祖先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火把节的情歌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燃烧的火把节(混声合唱)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