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听书及有声图书馆建设现状调查
——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2021-03-07欧茗杏刘宇欢胡嘉仪
欧茗杏,刘宇欢,胡嘉仪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听书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前,人们就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承;唐代形成了专门的“话说”伎艺[1]。到了宋元时期,勾栏瓦舍中的评书活动在推动俗文学发展的同时,也与如今的听书方式越来越接近。改革开放后,在收音机的普及下,广播长书复兴一段时间后又随电视的发展而式微[2];在数字出版迅速崛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听书又以“网络移动听书”的新面貌重回大众的视线。在众多的听书内容中,母语经典作为历经时代检验的文化珍宝,颇具阅读价值,听书则将这一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有效对接,对母语经典的接受和传播起独特的推动作用。而大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已普遍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有着较强的自主性。根据艾媒网《2018—2019 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有声书用户群体年龄多为30 岁以下,其中24 岁以下占34.30%,25~30 岁占29.10%,且“90 后”“00 后”用户偏爱哲学思想一类有深度的有声书[3],这与母语经典有着相通之处。因此,大学生网络听书,尤其是母语经典的听书现状以及高校有声图书馆建设情况值得关注和研究。
1 调查概况
1.1 问卷调查说明
该次问卷调查以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网络听书现状为主要调查内容。截至2018年6月8日,共收到有效问卷744 份。
1.2 大学生听书习惯与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近60.0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听书的经历(58.00%),其中听书时长多集中在30 min 之内(84.00%)。由此看来,在网络科技发达的当下,能解放双眼、提供听觉享受、满足碎片化阅读的听书逐渐被大学生采纳。得益于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超过半数大学生借助移动有声APP(52.00%)进行听书,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信语音推送(25.00%)也成为大学生听书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高校普遍设立广播站或广播台,因此广播成为排名第三的听书途径。但最初开创网络听书的听书网站却较少人使用,其选择人数仅占听书人群的11.00%,这与听书网站的兴起发展之时,“95 后”大学生的年龄、网络的普及程度不无关系。
当被问及听书原因时,大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个性差异,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想要尝试另一种阅读方式 (80.00%),二是了解经典文学作品(42.00%)。二者恰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听书之前,除完结情况(35.00%)、原创程度(25.00%)、版本情况(16.00%)及播客名气(16.00%)等问题外,86.00%的大学生会以阅读兴趣作为听书的先决条件,超过一半学生会关注图书的付费问题。同时,不愿意付费的人数(56.48%)略高于愿意付费的人数(43.52%),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令人欣喜的是,在听书内容上,文学的比例(70.00%)最高,其次是历史文化(48.00%)、情感故事(46.00%)和教育学习类(37.00%)。在没有听书经历的学生中,近60.00%学生也表示会有意识地寻找经典名著来阅读(67.95%),可见大学生已经树立和养成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的意识与习惯。
概括而言,广州大学城大学生的听书呈现以下特点:(1) 以移动网络听书为主;(2) 听书时间碎片化;(3)听书内容丰富、以文学类居多;(4)听书作为一种辅助的阅读方式存在,目前处于“尝鲜”阶段。
1.3 大学生母语经典听书情况
针对中国文学文本的选择,小说的呼声最高(48.00%)。古代小说中,《世说新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深受学生欢迎。其原因不难分析:以上作品文学地位高,且当中的明清小说语言半文半白,与当代普通话在词汇语法上较为接近,在听书过程中易于理解。此外,在现当代的作品中,《骆驼祥子》和《平凡的世界》最受学生欢迎,《阿Q 正传》《边城》《祝福》和《白鹿原》分别位居其后。由此看来,大学生更关注文本的内容与价值,与作品的篇幅长短无关。
在诗歌方面,古今时代差异并不明显。位居前四的选项分别为唐诗、徐志摩的诗歌、《诗经》、宋词,较少学生选择舒婷和海子的诗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诗经》本民间歌谣,重吟唱诵读;唐诗、宋词极重格律,讲求平仄、对仗;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推崇“三美”——音乐、绘画、建筑,同样体现出音律和谐、结构工整的特点。而舒婷、海子受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追求意象临摹,在音律选择与词汇推敲上远不如前者。因此,朗读格律和谐、对仗规整的诗歌会更有韵味,这也说明听书作为一门声音的艺术,对字、词、音律有极高要求,对文本的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同于小说和诗歌,散文在古代文学中所占的比重(44.00%)较小,当中最受欢迎的是《论语》,它作为记录孔子儒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当中的部分内容被收录在中小学教材里,学生接触较早且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而其他的古代散文,包括骈文、赋等,当代使用较少,学生阅读理解存在较大障碍,加上中文常常是一音多字,一字多义,部分词义又随时代变迁,故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古代散文难度较高。在选择近现代散文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倾向于朱自清的散文和鲁迅的杂文。这两个作家的文风截然相反——朱自清以“美文”著称,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抒情;鲁迅的杂文则以犀利深刻著称,看待问题一针见血,可见大学生对文学文本风格的高接受度。
2 广州大学城高校有声图书馆建设情况
以2017年广州大学推出的“经典百书”推荐书目中的“母语经典”(共54 本)作为参考,通过广州大学城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官网及其公众号,对有声书数据库和母语经典音频资源进行查询,可以窥见目前高校有声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根据查询结果,各高校普遍拥有2~3 个有声书数据库。其中,书香广州大学城为十所高校所共享,是“面向广州大学城师生读者推出的集阅读、互动于一体的一站式互联网读书服务”。有声书数据库的高校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是KUKE 数字音乐图书馆、新语数字图书馆、畅想之星随书光盘、国图移动阅读和懒人听书。
然而,高校的数据库引进率与其母语经典有声书资源数量无正相关联。搜索结果显示,在以上有声书数据库中,懒人听书的资源最多:原著类共18 本,其他类型共9 本。其中,资源多偏向于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杂剧、我国四大名著,鲁迅作品选等。除《孙子兵法》外,该平台缺乏先秦诸子散文、历史、哲学、文艺理论类著作的音频资源。同时,或受原著的阅读理解难度及其研究热度影响,部分作品兼有原著和讲解类音频,如《孙子兵法》、中国四大名著等。畅想之星随书光盘数据库资源数量位于其次,原著类共有13 本,且原著版本参差不齐,根据我国著名图书版本制作的音频资源比较少,部分为讲演录或者配乐朗诵。搜索新语数字图书馆中“中国名著”一栏发现,该平台的有声书资源中仅中国四大名著较完整,但版本无从考究。书香广州大学城和国图移动阅读平台的母语经典有声书资源亦十分有限。前者仅有《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原著版本均未知;后者虽划有音频栏目,但具有音频资源的母语经典仅有《孙子兵法》《围城》《西厢记》《水浒传》4 本。其中,《西厢记》为根据原著改编的小说剧,《水浒传》为评书类音频。此外,KUKE 数字音乐图书馆主打音乐,有声读物以英文类为主,唐诗宋词是当中仅有的母语经典资源,共收录33 位诗人和32 位词人的作品。
经走访调研,在有声图书馆的设备和空间建设方面,广东工业大学于2019年9月建成了视听空间,内设“数字留声机区”并配备电脑和耳机等相关设备供师生使用,而其他大部分高校仅在图书馆内设置了听书触屏机供读者下载音频。此外,广州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均设有朗读亭,学生不仅可以听书,还能进行朗读。总体而言,虽然广州大学城各高校都已具备有声书数据库,但普遍存在缺乏听书室、母语经典音频资源不足、有声书版本不明确或不符合权威等问题,各高校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仍待完善。
3 推动大学生母语经典听书的建议
3.1 实现多方合作,提高音频质量
有受访者表示,音频质量不佳是他不选择听书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听书软件可借鉴喜马拉雅大学与高校合作的做法,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成为主播[4],组建一支母语经典有声书的开发团队,包括师资团队、专业的播音员、音频制作的专业人士等,制作更多母语经典的精品。此外,出版商也可考虑与听书软件跨界合作。在纸质书本附上音频二维码,读者可扫码获取文本的音频,实现看与听的双重“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朗读者》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书本配套的朗读视频令购买者获得另一种欣赏文本的体验,再加上朗读者本身较高的水平,朗读效果极佳,书籍的销量也十分可观。
3.2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建设有声图书馆
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母语经典有声资源长期和短期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以广州大学为例,该校有汉语言文学和播音主持专业,图书馆设有朗读亭,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台或者组建新社团,聚集热爱母语经典听读的学生为图书馆输送源源不断的音频资源[5]。通过朗读,大学生可以完成对文本的“二度创造”,促进学生的母语经典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专业能力。而在短期内,高校也可以更新传统的经典诵读比赛形式,线上征集朗诵作品,挑选优秀的作品作为该校的母语经典音频材料。这种自发组建有声读物制作团队的发展模式,可以减少有声书的采购费用,提供免费的母语经典音频,免除大学生付费的顾虑,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中华名著的听书队伍当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