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践范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认识论本体论

赵 瑞

实践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以往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标志,所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又被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只有抓住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范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于1937年写了《实践论》一书,该书全面阐述了实践的意义,对于指导中国革命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论》一书中,毛泽东主要从认识论的范畴去理解实践的意义,并未全面阐述马克思对于实践的观点在本体论中的意义,这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深刻、完整、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实践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实践本体论的意义和作用

20世纪中国开始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时,实践只是认识论中的一个范畴,80年代后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是“实践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争论时,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之争成为这个问题的焦点,学界试图将实践从认识论的范畴提升到本体论的范畴去理解。

(一)实践在本体论中的阐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54,在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将人的“实践活动”提升到“客观现实”的高度去理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并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范畴,同时也是本体论的范畴。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以物质的第一性为原则,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此处的物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自然界的物,而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现实世界如果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那么现实世界只是抽象的世界。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并不仅仅是人的认识的基础,是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之所以提出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有其特别的用意。其一是以往旧哲学家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进行争论,提出了很多脱离实践的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世界本原的问题已经在科学上揭示清楚了,世界的物质性已经由前人论述了,但是没有将人的能动的作用结合进来,忽视了人的能动的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特点。其二在实践本体论中,将本体理解为存在,而存在是以实践为前提的,为马克思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在本体论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与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

以往的本体论中,从表面上看是重视人,但并未强调实践的作用,在对对象的研究过程中,将对象划分为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形成一个二分的世界,没有将人、人的实践和思维与客观的物质世界进行统一,忽略了人的实践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突出了实践本体论的作用和意义。第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形成则需要人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社会的存在也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前提的,撇开这些现实的前提,容易陷入教条的思想,正是由于实践本体论的观点的存在,在其科学性下就不会陷入绝对真理。第二,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范畴下,视角从抽象的自然界转化为不断发展的人的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下的现实的世界,这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有着根本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忽视了人的感性的活动,忽视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彻底贯彻到世界观和历史观中,这就充分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作用,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第三,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并不是对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的探索,人的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象、现实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其中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人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开始,离开了人研究这些问题,就会陷入僵化、教条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人、人的实践和思维与客观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将实践作为构建哲学体系的内在基础和逻辑前体,消除了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性和自在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2]77,这就说明现实世界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世界,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所以实践在本体论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是区分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据,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全人类解放的思想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阐释

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往哲学家们未能科学地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则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中,认为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另一方面实践受认识、理论、观念指导,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的关系。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进行争论,一部分哲学家的观点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另一部分哲学家的观点则是其主观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有了科学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性。对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认识与实践不能割裂开来,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首先,人作为主体在现实世界进行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未知的社会领域的探求欲望促使人们对未知领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是实践活动促使了对认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实践具有目的性,为了解决在以往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要认识未知领域。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涉及方方面面,为了美好生活向往,人的生活需求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达到改造现实世界,实现人们理想中的现实世界的目标。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认识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主体与客体二者是以独立存在为前提的,这就需要一个中介将二者直接地、现实地联系起来,而实践则在主客体之间起中介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实践的存在,人对客观世界就无法形成认识,正是由于实践作为中介存在于主客体之间,认识才有可能发生,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需求。实践活动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客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活动,再获取新的认识。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使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正是由于人不断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逐渐全面,人们才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从古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社会的高度科技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建立在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之上,认识同时也指导实践。

(二)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我国初期,其理论观点唤起了我国近代的民族觉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践论》深刻地阐明了实践与认识论的思想观点。由于我国当时处于革命战争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中取得胜利,所以在其写作《实践论》时,将实践范畴主要集中在认识论中,在他看来世界是物质性的这个命题,人们在实践生活中不难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不在于证明世界的物质性,而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目的是让广大人民、共产党人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方针,解决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同时,使人民群众、共产党人能够深刻认识当前中国革命所面临的现状,团结一致地进行革命工作,认识论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实践论》一书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本书以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阐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重要观点,将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相结合,认为“唯物辩证法就是惟一科学的认识论,也是惟一科学的论理学”[3],并阐释了二者的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代表作。

实践范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各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由于逻辑出发点不同、与现实情况的差异性,致使其各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在理解时不能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做到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所以一定要树立学习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认识论本体论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