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法则视域下金子美铃的童谣诗鉴赏
——以金子美玲童谣诗三首为例
2021-03-07刘青
刘青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金子美玲创作的童谣诗3 首中,包括《看不见的城堡》《大象》《一万倍》,其都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创作内容中为了能让所有儿童接触更多同类型的诗歌,必须要通过对金子美玲童谣诗3 首中所涵盖的内容进行选择,此外对各类童谣诗内容的本身创造模式来说,都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对这类型诗歌的全面探讨发掘,从中分析具体的想象力内容。
1 想象法则的内容
1.1 空间转变法则
在想象力的体现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对空间的转换,实际上,日常生活过程中,可了解一定程度上的空间转换内容,只不过对大量人员来说并不具备对该想象力内容的抽离思想,所以即使自身已具备了想象力,但依然并未建立条理化的思维体系,当然如能产生这一想法,实际上已可以对个人想象力做出一定程度的革新,只不过见效较慢。空间转换包括空间的虚拟处理、空间大小变形、对参照物的转变等,因此如要实现对空间的科学转化,必须要按照这类规则实现对各类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效对比和转型,而形成空间上的思想变换体系。
1.2 对比转变法则
在想象力体现中都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如要实现对各类信息的融合,同时要能在其中贯穿想象力,通过对各类物体位置及相关信息的对比,实际上就可取得良好的想象信息,该处理体系在具体的对比转变方法的使用过程,可发掘同类事物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之后对其进行专业创作手法的使用,且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对于对比法则本身来说,常见的包括同类型事物间相关特征的取得、对比同类型事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等,在取得和对比后,通过这类对比方式的使用,可让最终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在时间空间上,既有关联,同时两者间也处于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协调状态。
1.3 夸张转变法则
夸张转变是想象力原则中的一个核心内容,通过使用夸张手法,可让所有事物即使未能达到相关程度,但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既保障了原有特征,也通过对这类特征的融合进一步提升,让各类事物获得的程度提升。在夸张思维的使用中,也可将事物特征和其他事物特征融合,最终让获得的分析内容可更好实现对所有信息的综合处理。实际上在各类日常交流过程中,也会对一些事物使用夸张化的说法表述,且从表述内容上来看,通常能取得更好的信息说明效果[1]。在文学作品中,夸张手法使用数量更多,但需注意的是,在想象力使用过程,实际上能依托于一类事物展现出另一类事物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融合性模式,然而在夸张手法使用阶段,更易表现出对大量同类型事物的特征分配和说明,这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相关事物特征中,需要合理控制夸张程度。
1.4 主观融合法则
主观融合发展中,能将主观观点加入客观事物,基于此可让相关客观事物更具备人的气息,在想象力的体现过程中,主观融合法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法则之一,其可将自身观点融合到其他事物上,吸引读者,并提高这类文学作品的文学素养。对该法则来说,既要了解相关事物的客观特征,也要了解人们对该事物本身的看法,基于此,才可让最终创建的想象法则更好地描述各地事物。此外在各类事物的融合阶段,也需要科学精准地把握主观观点的融合尺度,如果主观看法过于复杂,或融入的程度过高,则会导致相关事物失去了原本特征,但如果加入的想法覆盖范围较狭窄,或和相关事物的客观理念不符,则会导致主观融合法则处于失效状态。
1.5 虚拟现实法则
虚拟现实法则是指,将客观事物采用虚拟化的表达方式,将所有信息进行融合,同时也能实现对虚拟空间的建设,或者说将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转变成虚拟状态。在这类思想的使用过程,当前各类科幻作品及想象类作品中最常见,如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象出依托于自然法则状态下的其他事件、事物乃至于人物,这类事物中存在现实中各类客观法则的影子,也可在该影子的基础上构造出一个基于想象力的客观世界,在此情况下,也会将日常生活中事物融合,并将其抽象成一个模拟派的世界,可对其进行模拟分析处理,从而让最终构造的形象力世界,既不会过于突兀,又能和现实生活之间产生不同。
2 金子美玲童谣诗三首中涵盖的想象力内容
2.1 《看不见的城堡》中的想象力
《看不见的城堡》故事内容是,一个小男孩具有透视能力,他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世界,而最后这个小男孩看到了一个其他人“看不见”的世界,还能直接进入到这个王国中,在其中打猎,感受在田园中吹过的晚风,同时小男孩也能听到“看不见”城堡内的所有声音[2]。
从作品中发现,城堡、月亮、清风及各类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发现的事物,但金子美玲将其做出看不见处理,即认为所有其他人看不到这个城堡,当前这个世界中存在的另一个世界,但有些人能看到,从而对想象力来说,是利用了自然世界中的各类事物和自然规律,将这类信息纳入到了创作的童谣诗歌内,同时通过创造出一个看不到的世界,表现观念为,看不到的空间中并不意味着该区域完全虚无,实际上人们看不见的区域中存在其他的信息及客观事物,可以说在体现了想象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教育性的信息。
2.2 《大象》中的想象力
《大象》的想象力体现内容为,作者一直想“骑大象”和“去印度”,但这两个愿望都难以实现,之后采用了另一个方法,让自身体积减小,无论是在高度、体积方面,都能和周边的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而此时如自身的体积减少到一定程度,周边的任何事物都会变大,那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小型动物,对作者本身来说,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自身和对象之间的对比,骑乘这类动物之后就能找到骑上大象的感觉。
童谣诗中体现的想象力中,主要是空间方面的转变,甚至说形成了坐标和视角转变,即如果自身能随意变化体积,那么对周边事物来说,也处于一个相对变化的状态,从该角度,这是一种信息转变,也包括一种视角变化方面的转变,可以说在想象力的体现过程中,所含有的意识通过其他视角可更好观察这个世界。
2.3 《一万倍》中的想象力
《一万倍》中所涵盖的信息,是一种视角延展方面的体现,如对其中的一个语句“比全世界所有的/国王的宫殿加起来/还要美丽一万倍——那是繁星点缀的夜空”,实际上,对儿童来说,其能想象的最大比例就是一万倍,这种充满孩子气的表述方式,既是一种与儿童内心的贴合,也是一种对自身想象力的突破。另外这句话是一种对星空世界的描述,如何将其描述成儿童乃至于成人能接受的语言,使用这种对比方式,就可达到目的。
《一万倍》中的想象力体现,主要是在夸张方面的体现,同时也在其中应用了对比及融合思想,通过与日常事务中的所见所闻符号化处理和表述,可让最终得到结果和其他的自然事物及文化景观进行关联,基于此,让最终获得的各类结果和各类信息具有良好的文化特征与信息特征。
2.4 《石头和种子》中的想象力
《石头和种子》中的想象力内容,从表达内容上看,只是对这两种事物的一种单纯对比,其中油菜种子发芽后,为农民伯伯带来了喜悦,而小石头露出之后绊倒了无辜的孩子,对这两种自然事物本身,实际上并不存在优劣,然而在金子美玲的创作过程,将这两种事物都加入了富含人文化的思想。
如油菜和农民间的对接,石头和孩子活动间的冲突,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自然想象力的科学展现,即把任何存在的客观,主动和人文素养与人文景观进行对接,采用人的观念赋予事物的想象力观点,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这一思想本身是一种具有偏颇效果的理念,但在当前各类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也可全面体现人文性[3]。
3 想象法则背景下的金子美玲童谣诗三首鉴赏
3.1 空间转变的体现
空间转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大象》中,空间转变中,表现出主人公想要到印度去骑乘大象,只能通过想象将自身体积减小,让周边所有事物放大,之后就可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与现实生活中自身和大象的关系完全相同。空间转换的体现,必须要能采取不同视角,在金子美玲创作的童谣诗中,也能体现这一体系,即以自身缩小后的视角观察周边所有事物,从而让所有事物都变大,此时,就可继续想象在这个巨物森林中的所见所闻。在想象力的体现过程,如能说明在相关角色变化过程,如遵循这一理念分析自身和周边关系的转变形式后,对自身思想及客观事物造成的冲击力就可在很大程度上,从另一视角观察并得到结果[4]。
3.2 对比转变的体现
在对比转变的体现过程,在金子美玲所有童谣诗歌中都得到了科学体现,而该文认为,体现最明显的《种子和石头》,实际上整篇童谣诗本身就是一种对这两类事物间的直接对比,而从作者本身情感看,自然更喜爱种子,且体现出对石头的厌恶,在这两种情感的流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这两类事物的直接对比,在想象力的体现过程,当然所有创作者都不可避免的会对某些人物、事物及自然特征表现出不满情绪,而对其他一些内容极尽赞美,如何才能实现对这两种信息间的融合,本质上还是以人的视角认定,那么针对儿童教育过程,要说明,虽然表面上,一些事物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另外一些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但从自然发展角度上看,这类事物是否存在,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人只是对自然事物和自然规律的一种利用者或改善者,当此时,就能让儿童对相关事物具有良好的观察,同时并不会完全根据自然的想法,显露出对某些事物的不正确看待思想。
3.3 夸张转变的体现
夸张转变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万倍》中,对儿童来说,能想象的最大数字就是一万倍,所以金子美玲创作的童谣诗中,就采用了“一万倍”来描述所有的客观事物。同时在《一万倍》中,也实现了对其他一些观点的抽离整合,如将城堡与星空做了关联,这两者间,实际上并不存在紧密联系,但在表述中,将这两种在观感和美观度直接以“一万倍”进行对比,就在作品本身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关联体系。至于这一体系如何实现,则需要由阅读者本身进行发掘,当然,阅读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经历、文化素养及思想的不同,从中发掘出不同感想,和作者初期思想间存在不同,但那又如何,文学作品本来就具有感性化特点,而金子美玲的《一万倍》,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想象力的引导性,儿童阅读之后,如何采用想象力把这类信息进行关联,需要由儿童本身开发和分析,可以说作品本身只是一个想象力的开发引子。
3.4 主观融合的体现
主观融合的体现,在《种子和石头》中体现最为完整,从人的视角分析了不同事物在各种人类活动中所产生的具体影响,那么如何进行主观融合,则成为后续想象力类文章的创作基础,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能分析所有事物和普罗大众核心思想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能采用合适的内容书写,最后是做出横向对比,这3 个因素缺一不可[5]。从人的视角,而且要能分析普通民众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比如,《种子和石头》这两种日常事务中,种子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则自然能让农民投入更多的喜爱之情,而对石头,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对石头的看法和使用方式的了解基本较浅,并且认为通常只会对其个人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会对其投入一定厌恶情绪。
3.5 虚拟现实的体现
虚拟现实体现在《看不见的城堡》中最为完整,通过创造一个其他人所看不到的城堡,让主人公能够到这个城堡中参观游览乃至于打猎活动,借此说明了一个道理,为看不到的空间并不是完全虚无,而是具有其他的各类物质,在想象力的体现过程,实际上可通过对这类思想的融合和加入,创造一个虚拟化空间,而该虚拟化空间在其中可贯穿或调整日常生活中各类常见事物,而对相应的常见事物,可按照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进行融合,也可直接改造加工[6]。
4 结语
综上所述,想象力中包括空间转化因素、情感融合因素、人为思想加入因素等,这类不同的因素使用过程,都可对这种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好的推动作用。金子美玲创作的童谣中,不同的作品对想象力的体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同,要能够通过对于这类信息的科学合理加入,让作品本身引人入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