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关于传媒职业伦理教育的思考

2021-03-07林聪周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伦理人工智能

林聪,周璐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 102600)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技术的发展对媒介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深刻影响新闻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新时代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模式。人工智能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挑战了各领域的原有秩序,正如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所说“人工智能这一领域天然的游走于科技与人文之间”[1]。在“智能+媒体”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也要加强人文素养和独立精神的塑造,而职业伦理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1 智媒时代传媒职业伦理课程的地位

人工智能是指使机器具备人类的认知、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智能,包括大数据、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等[2]。传媒领域的人工智能运用已不是新鲜事,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的文本分析技术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实现机器写作,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南方报业的“小南”、百度的“新闻摘要”,美联社的“Wordmith”等,实现了新闻的快捷和准确;基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二次编辑和语音文字转换等,丰富了多媒体效果;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实现了多元海量素材的查找,在信息分发和用户追踪等领域,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和用户分析;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和视听觉渲染力,让受众从直观感受中获得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深刻影响了媒体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用户互动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媒体,重塑媒体的整个流程。在智能技术赋能的同时,更凸显了人类思维和创造性的可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越来越重要。智能媒体背景下,传媒职业伦理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来分析。

1.1 职业伦理是传媒职业专业性的体现

“随着……新技术对传统的渠道霸权的解构,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受到多方面的挑战”[3]。随着算法与智能化媒体应用的盛行,传媒行业对于全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完善写稿流程和推送的同时,人与技术的融合,更注重人的思维创造性和信息的把控能力,对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大大提升。传媒职业道德和伦理是媒体职业专业性的核心要素,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传媒行业不同于普通行业,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生产者,一个合格的传媒专业人才首先要有过硬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是其本质属性。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所说“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行进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4]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对传媒伦理把握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是判断传媒职业专业性的重要标准。对于传媒从业者而言,新闻素养与业务能力的专业性要求将更加严格。

1.2 传媒伦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媒体领域后,对新闻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综合的人文素养之上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综合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开阔视野,提升多视角思考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传媒职业伦理结合传媒行业特点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般传媒伦理课程主要介绍传媒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伦理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涉及传媒业发展的社会调节、伦理规范、政策变迁和法治建设等进行说明和解释,并介绍相关的背景、规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媒市场和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并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在学生融合掌握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教育知识时,是学生多角度、交叉学科思维的指路灯。

1.3 独特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是传媒人才培养的必备要件

传媒伦理的独立性还体现在独立的价值追求。在价值追求方面,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善”的追求,我国一代大师王国维曾指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在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大体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追求事物内在规律性知识大致追求“真”;文学和艺术等知识大致追求“美”;价值观和品德类课程大致追求“善”。不同学科专业学生都有3 个方面的学习之需要,“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5]科学技术类课程塑造人才方面,主要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思维、数据思维等,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职业道德教育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传媒职业道德进而还培养学生独立和批判精神。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技术上的精准和急速,可以模仿艺术上的美感,却难以取代人内心的善念。因此,在人工智能赋能传媒介流程的过程中,人类的道德思维的培养更加重要。

2 智媒时代传媒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 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颁发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并进一步指出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 新闻传播育人体系。”2020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近年来的顶层设计诸多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关注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传媒类专业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重要方式。

2.2 加强智媒时代媒体治理的需要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带来经济、社会、法律、伦理等一系列问题,挑战了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对于传媒的影响也不例外。随着智能媒体的发展,中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智能媒体的边界壁垒逐渐模糊,甚至被打破,传统媒体固有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和约束机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媒体治理新需求。同传统传播模式相比,智媒时代的信息传播吸纳了大量的传播参与者以及信息和资源,整合了更多复杂的传播目标,模糊了传播路径,引发了对公民表达权利、政治参与权、经济文化权利以及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知识产权等的发展与冲突,对信息化时代的公共治理提出了更广泛和深入的要求。对此,需要从信息传播的管理者和广大参与者的角度,明确人工智能媒体公共治理主体地位,各类融媒体公共治理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重新构建。

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是加强媒体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2.3 智媒时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

新闻媒介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它通过新闻信息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并影响社会生活。人工智能时代是全媒体时代,具体表现为全新舆论生态下的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和全效媒体之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及甚至无人不用。全媒体要求全素养,主体的全员模糊了职业与非职业的边界,更加考验传媒专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把关人”的角色。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在此过程中甚至有可能加入个人的态度、观点或评价,不是简单的复制事实、被动传达观点,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一位传媒从业人员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状况对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道德水准都有重要的意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道德败坏、利欲熏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媒从业者是不可能担当起开启民智、引导国民的社会重任,甚至是对社会有巨大危害的。

3 智媒时代如何强化传媒职业伦理教育

3.1 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

教育部《纲要》 对于人文教育类专业课程提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同向同行,把专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坚定地政治立场、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宪法精神。在教学内容方面,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传媒伦理的重要原则和道德品质标准。课堂教学及时融入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方针路线,如新时期及时融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传播、舆论宣传和以德治国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2 开展智能媒体伦理问题研究,注重技术革新与规范的统一

面对智能媒体这一新的课题,开展智能环境下的媒介伦理研究,紧跟技术发展,协调技术与规范的关系是人类的共识和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各国在相关政策中都不同程度的突出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重要性。我国2017年制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为科学和伦理等问题研究,建立伦理道德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联合国发布的《机器人伦理初步报告草案》认为机器人不仅需要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而且需要将特定伦理准则嵌入机器人系统中;欧盟立法建议书认为人工智能需要伦理准则,并呼吁指定所谓的“机器人宪章”;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中将“研究并解决人工智能的法律、伦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列为主要的战略方向之一。

3.3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实现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统一

传媒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意识,正如陈力丹教授指出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人思考,而不是盲从”[6]。不同于普通的道德宣传和普法宣传,传媒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不是简单灌输对道德的遵从和法制的遵守,而是培养专业人员对专业伦理和法治的认知、理解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在知识体系上,传媒伦理与法治问题的核心是表达自由,在课程安排上要凸显出其核心价值和地位。在培养过程方面注重对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介绍,如伦理关系分析,波特图式、SPET 分析模型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形象表达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4 重视实践育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传媒伦理和法治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应用伦理学,传媒伦理不仅研究具体规范,更研究新闻传播领域一切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实践问题;中外的新闻伦理研究均以记者编辑的职业规范为主要研究内容。但规范无法穷尽性地规定所有应该的行为和可能发生的冲突,即使对同一种新闻活动行为,不同的主体会做出不同的评价,甚至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评价,这时记者编辑应该如何思考,根据什么原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机器赋能可助“妙手文章”,始终不变的是自身“铁肩道义”和为中国的事业奋斗终生决心和使命。在智媒体时代,高校要坚守立德树人,用坚实的理论,为青年学生树立牢固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国家传媒事业融入一起。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伦理人工智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