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课堂中的小问题
2021-03-07程红兵
最近一段时间在校园里频繁听课,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小问题。
教学案例的典型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师一般都会采用举例说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易懂易学,那么,所举的例子就很讲究。首先,案例是否典型,是否能够说明问题,是否有代表性;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案例。所以,课堂上的案例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唤起他们感同身受的体会,案例本身要贴近当下,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要相对简洁,不能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
财商课《未来职业——劳动与个人收入》,从技术层面上看,课堂教学的逻辑线条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所举的案例都是当下孩子们感同身受的鲜活案例,房产销售顾问、网络直播带货的李佳琦等案例都是让学生很感兴趣的案例,案例与案例之间有梯度,面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辨析知识,如现金流、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清晰明确,教师课堂上与学生对应清楚。
科学课《实验设计》,教学聚焦两个案例:巧克力豆和疫情检验。前者是学生所喜欢的,一下子把学生抓住;后者是当下的现实问题,事关学生当下的切身利益,也很吸引学生眼球。以两个案例为实验点,展开实验设计,单纯集中,不枝不蔓。案例可以促进真实的学习,因为案例是真实的案例,那么情境就是真实的,问题设置是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真实的。比如,巧克力豆融化时间不一,内在的质地是一样的,只有外表不一,那么就可以假设颜色是融化的原因,从外表的颜色不一,来探究融化的程度不一,从而设计实验在不同的场景观察不同的巧克力豆的融化情况,以此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就是一次基于现实的真实的解决问题的学习。
群体讨论
现在的课堂几乎堂堂都有讨论,但讨论之前应该共题,这是基本原则,即大家应该共同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是小组讨论,小组的人都要共同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是班级讨论,全班同学都应该共同面对相同的问题,否则各说各的对象,各谈各的问题,没有交集,就无从讨论,就无法做到共鸣、共情、共理。为了让大家讨论时目标集中,将题目板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了有效的讨论,需要每个参与讨论的人有所思考,因此讨论之前应该有静默时分,让每个个体先行思考,没有个体的思考,群体的讨论就是盲目的讨论,盲目的讨论肯定是无效的讨论。既然是讨论,也应该相对集中,在讨论进行的期间不应该放音乐,这样会影响专注力、影响思考。在讨论之中需要有评点,教师的评点,学生相互评点,这个时候最好将学生的发言呈现在黑板上,至少应该把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板书,让学生目光聚焦,如果学生不聚焦,评点就很难进行。
讨论过程中学生很活跃,教师怎么办?这是对教师现场应变能力的考验,要基于学生并高于学生。因此,教师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也要找出学生的漏洞,给他们指出方向。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教师都要说出根据、理由,要讲道理、讲逻辑。语文课《在柏林》现场教学中,针对文中1、2、3到底指什么,有的说1、2、3……是指三个儿子,有的说可能指三个儿子,但三个数字后的省略号也可能指省略4、5、6,那1、2、3就不是指三个儿子。老师最后肯定地回答是指三个儿子,但没有给出理由,这不应该。教师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存疑,但不可以武断。教师如有结论,就必须给出论据和推理过程,以理服人。
讨论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说话,财商课《未来职业——劳动与个人收入》结尾有一个细节,教师问:“未来会产生什么职业?”学生认真思考、小组讨论之后,原本寄希望教师给他们表达的机会,结果教师完全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直接亮出自己的说法——人工智能训练师。事实上,未来社会将产生的职业多种多样,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武断地把多种可能变为一种可能,这是不明智的,也很不应该。
教师语言规范、要求合理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因此要语言规范,要求合理,这是基本常识。科学课《实验设计》为何能吸引学生?除了问题本身具有挑战性,基于学生,超越学生,除了课堂教学逻辑清晰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干净也是重要原因。
语文课《在柏林》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出示的任务单中提到:“记住核心问题,请大家利用学习单回答终极问题。”很显然,这里的核心问题、终极问题叠加使用,不规范。用“终极问题”来形容一篇文章的问题,过大了。在分析这篇小说主题、情节的过程中,教师不时提到战争的悲壮,为什么要突出“悲壮”?其实侵略战争发起战争的这一方不能用悲壮来形容,悲壮毕竟有肯定的意味,事实上,文章是在强化战争的残酷,在批判战争。教师要求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结构,必须用10个字,理由是更能突出小说的特点。这很显然是不讲道理,凭什么10个字就更能突出小说特点?为什么9个字就不行?为什么11个字也不行?
英语课从教学设计看,执教老师设计的课程创新点是用某歌曲引入写作教学,如果是就英语课这门课程而言,就需要更上位的概念来表述,比如诗歌,因为具体一堂课与另一门课程毕竟不一样,一个是局部,一个是整体。诗歌是语言的珍珠,用来锤炼学生的语言也是很好的一招儿。
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目标是暖场、引出教学目标,但暖场的方式方法要自然,一堂英语课教师给了一首歌,问学生喜欢吗?有学生说不喜欢。教师问理由,学生说没有理由。这样课堂就尴尬了,教师原本是以为学生会说喜欢,那么,接下来教师就顺水推舟地说,那我们就来唱唱这首歌,既起到暖场的效果,又自然过渡到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哪知道学生对老师这一套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已经排斥了,干脆给教师一个冷面孔,直接否定,看你老师能奈我何?教师预设的时候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喜欢与否是情感问题,学生可以喜欢,也完全可以不喜欢。而且喜欢与否的确也不是一定要有讲得清楚的理由,因此面对学生的否定,教师就变得很被动。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千万不要强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