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医院校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

2021-03-07孙金权于志红王延隆

文化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子常态中医药

孙金权 于志红 王延隆

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弃糟粕,汲精华”,形成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大医情怀。中医药文化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形成其独有的认知态度、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接受和普及他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对健康的不断追求、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超越中医药本身的、活着的文化理念与生活姿态。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其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繁衍昌盛以及世界传统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一方面新时代中医药人要树立起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以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为载体,发挥其特殊使命,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与此同时,各中医院校面临着如何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之基与“大医精诚”这一医者之本互相融合、促进的问题,要承担起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1],在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础上,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广阔现代化视野及经典传承精神的中医药高水平人才。

一、防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用其独特的疗效,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成绩。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年2月2日起在隔离点集中进行中医药干预,到3月5日,发现的疑似病例到确诊比例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中医药早期干预具有突出效果。在两个多月的抗疫奋战中,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42张病床,累计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58名,治愈出院140名,中医医疗队首获大捷。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阻断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特别是在缩短病程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了4~5天,核酸转阴时间缩短了2~3天,国家诊疗指南从第三版起就将“中医药治疗重型新冠肺炎的方案”纳入其中,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比重达到92%,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婴幼儿还是成年人,中医药治疗均发挥着突出作用。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发挥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具有独特优势,既可抗病毒,又可干预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身防御能力[2],颇具治疗智慧,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效用。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中医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强调中医药文化作为连接传统中华文化和群众日常生活纽带的重要性。所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形势中医院校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展现其特有优势,值得思量。

(一)初期“攻坚”——运用中医药“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为:未病先防是前提、既病防变是过程、病后防复是关键。中医药文化自信在具体实践中以“上工”“大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思想为指导[3]。

在疫情防控持久战中取得长期胜利,需中医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普及。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医院校,应着力发展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以培养院校师生的“文化认同感”[4],从而帮助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在大众层面上的实现,即在心理、情感、观念、行为等诸多方面践行中医预防思想,如中医养生保健指导、中医防治疫病宣传、中医导引功法等。

(二)中期“克难”——发挥中医药诊治的特色优势

中医讲求的“中和”理论,认为人的生理状态是“阴平阳秘” “阴阳调和”,疾病的发生则会破坏这一状态,导致“阴阳失和”,而治疗则要讲究“和其不和”。综上可知,中医对“和”的阐释与运用贯穿防病治病的始终[5]。

疫情防控之难,难在其超出人类对现有传染病的认知,病毒来源、致病机理、流行规律、疾病全貌等都不明确,西医亦尚无防治的“特效药”或可投入接种的疫苗。而中医则从传统的“阴阳失和”角度进行辨证论治,如仝小林院士在治疗新冠肺炎时认为,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体质、年龄、基础病等方面有不同,感染疫戾之气有轻重之分,证候有所差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新冠肺炎在病性上属阴病,以伤阳为主线,所以在治法上针对寒和湿,治疗时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和其不和”论治。

(三)长期“防控”——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优势

中医院校是研究型学者、临床型专家、教授型师者的人才汇集地,既拥有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又拥有较强自我“辨证”能力的中医学子,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和“先锋队”。

1.发扬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宣传优势

临床实践进一步揭开新冠肺炎的神秘面纱,伴随着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可从前方和后方切入。对于感染患者,前方临床一线医护工作人员通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自信,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多种中医养生功法出现在武汉多地方舱医院内。对于未感染人群或居家隔离人群,后方中医院校充分利用资源,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广泛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科学防疫知识,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2.发扬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实践作用

各地中医院校应积极发挥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理论优势,以理论指导实践,强调三因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出适宜当地条件的中药预防汤剂,可借力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共同制作中药防疫香囊,为医务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带去温暖慰藉;充分遵循人体动态平衡,阴平阳秘、形神统一的健康观,中医专业师生线上开设公益“中医云课堂”,向社会大众宣讲、普及中医防疫知识;针灸专业人士通过课堂形式,让普通民众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学习中医保健养生之道。

3.发扬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榜样力量

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无数的先进典型事迹。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大医情怀和“心怀病患、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感染着每一个中医学子。中医院校学子在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专业的中医药知识的同时,深受医学前辈们榜样力量的鼓舞,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纷纷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如测体温、中医药防疫宣传、党员援鄂捐款等。携手共同抗疫的中医药人和中医学子,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与传承,也是全国抗疫战线的统一体现。

三、新时代中医院校担当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命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常态化形势下,中医院校应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创新中医药事业相融合,承担起振兴中医药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一)要做好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常态长效

于中医院校而言,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努力做好常态化、规范化教育,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丰富与完善,促进其长远发展。一是中医院校要提高学子的学习水平,加强培养学子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在学子心中构建中医药文化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将中医药文化注入日常生活中,营建出和谐的氛围。二是中医院校要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同时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两大历史责任,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榜样,引导广大学子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中医院校应将课堂作为传播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注重专业课程的讲授,将中医思维方法和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相串联,让中医院校学子看到教师对中医的忠诚与信念,在潜移默化中牢筑中医院校学子中医药文化认同[5]。

(二)要做好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传承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文化,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疫情防控持续进行期,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播和发扬迎来“黄金关键期”。中医院校要把握中医药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医药人才,明确中医药文化自信在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地位,从而推动新时代健康事业的大发展。中医院校培养的大批人才在疫情防控中能发挥一己之力,学有所用,学有所专,在临床实践中展现风采,是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中医药文化自信需在各群体中更全面地普及,如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时合理借助新媒体等其他新兴形式,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开展有关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新媒体中传递中医药文化自信价值观,培养出一批具有中医药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的传承人,为我国传统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6]。

(三)要做好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课堂融入

中医院校背负着培育新时代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效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达到传承并发展中医药优秀文化的目的,在学子中开展广泛且深刻的爱国主义与中医药文化自信主题教育,让中医药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依然作为抗疫防疫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医药定能响应时代号召,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优秀青年的重大使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紧密融合,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潜移默化中激发中医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翻转课堂、慕课、对话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建设独具学校、专业、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课。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将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学改革及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7]。

猜你喜欢

学子常态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杏林组曲·学子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