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者对狄金森及其诗歌理论研究概述

2021-03-07王雷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狄金森艾米莉符号学

王雷霞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3)

1 国内狄金森诗歌研究趋势

19 世纪美国伟大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其生活的年代距今已逾百年,但是在20 世纪20年代人们才开始对其诗歌进行研究。生前只发表了10 首诗歌,直到1890年她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后引起轰动,引来读者和评论家评论如潮[1]。

1955年托马斯·约翰逊编辑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全集》 的出版和1958年约翰逊和沃德主编的《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 的问世,标志着美国的狄金森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而国内学者对于狄金森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 世纪80年代,中国知网收录对狄金森研究的论文最早是1985年黄修齐的《试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国内出版的译本最早是1984年由江枫译著的 《狄金森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由张云译著的《狄金森诗钞》(四川文艺出版社),这可能与当时我们的国情有关,20 世纪中叶我们面临重大课题是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对于狄金森这样题材的诗歌能够欣赏的人不多。但是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沉淀,狄金森诗歌的影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知网了解到关于狄金森的诗歌研究概况如下。

1979年1月1日至2000年1月1日有相关论文78 篇;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有相关论文409 篇;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有相关论文605 篇,2019年度对狄金森的文章在知网上只有34 篇,由此可见,2019年之前国内学者对于狄金森及其诗歌的研究热度在逐年增长趋势,而2019年度却出现了热度拐点,这与近几年我国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有直接关系。2014年11月22日至24日,由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和美国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联合发起的狄金森国际研讨会“狄金森在中国——翻译的可能性与跨文化视野”(Emily Dickinson Dwells in China—Possibilities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s)在复旦大学召开,国内外近60 位学者共襄盛会[3]。这次研讨会是国内首次狄金森研讨会,也是中美狄金森研究的首次合作,为国内学者研究狄金森开辟了新的天地,是对其本人以及诗歌研究的里程碑。此次会议至今,国内学者有关狄金森研究的论文达到286 篇,狄金森诗歌对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可见一斑,本文搜集近几年学术界对狄金森诗集文本研究成果与内容旨在将中国创团文化诗歌瑰宝与之进行比较研究。

2 国内学者对狄金森诗歌文本研究中使用的相关理论

2.1 意象主义

意象派领袖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4]意象是“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意象的表现手法让诗人的情绪表达有了具体的“对应物”,狄金森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意象表达方式(以“狄金森意象”为关键词搜到的研究狄金森的文章有330 项)。笔者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狄金森诗歌内容的表现将其诗歌分为五类:自然意象、爱情意象、家园意象、死亡意象、圣经意象的诗歌。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上,杨静的《艾米莉·狄金森——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 认为狄金森超前实践了意象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清新别致、奇特复杂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诗歌篇幅短小凝练,形式自由洒脱,与意象主义诗歌“摒弃虚饰的辞藻”,创造新的节奏,以自由体诗作为表现诗人个性的有效工具。并列举了大量的具有意象派特征的诗歌实例来加以说明。

2.2 超验主义

狄金森阅读了大量爱默生的作品,很多学者认为艾默生的超验主义对狄金森影响深远。艾默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超灵通过自然得以体现,而且人的直觉可以通过自然得到超灵的启示。他甚至否定上帝,突出人的直觉,肯定人的神性,其超验主义思想渗透在女诗人对生与死、爱情、自然、永生以及心灵的冥想中。

大多数学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及其一生都在践行着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例如,刘宏《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与超验主义》 中提到狄金森的个人生活体现了她超然一切个体人的“人” 的本质和特征:深居简出,对外漠然,身着白衣,唯知写诗照看花草。虽说她没有像超验主义大师梭罗那样真正离群索居瓦尔登湖诗人,也确实勇敢地回归微观的自然和社会——家。她列举了狄金森诗歌《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思想比天空更广阔) 来说明诗人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人就是一切,自然界的全部法则就在你自身”。

2.3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核心思想可归纳为“虚无—自由—创造”,自由是其首要的理论。把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哲学家萨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人不是主动来到世界上的,而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上帝、理性、科学、道德等本来与人无任何关系,也不会对人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人本哲学,“存在先于本质”是其核心理论。鉴于此,存在主义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也是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重要根基,也是探寻个人价值的哲学基础。很多学者认为狄金森的幽居生活看似是对自由的禁锢,而实则是对自由的绝对追求。正如她在诗中把自己比作石头:“小石头多么快活/独自在路上滚着/从不介意荣辱浮沉/从不畏惧危机发生——/他朴素的褐黄衣裳/为过路的宇宙所穿上/像太阳一样独立/成群或单独,都发光。”

存在主义号召人们若处在逆境中就要善于自我选择、勇于行动,在行动中完善自己,提升塑造自己,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迪金森深知活着就要经历“漫长的行为之路”。狄金森自己也认为诗歌创造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也诠释了存在主义追求自由的世界观,在日记中她写道:“我安安静静地活着,只为了书册,因为没有一个舞台,能让我扮演自己的戏。不过思想本身就是自己的舞台,也定义着自己的存在。一些更大胆的线条,正绑在我灵魂的生命上。”

2.4 符号学

美国实用主义者皮尔斯哲学思想的主旋律是实践和过程,他提出发展符号学的理论,并随着人们对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被世人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有学者称与之同时代的狄金森1 800 首诗歌和近千封书信中均表现了符号学的哲学思想。徐红在《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符号学研究》将皮尔斯的三分论概括为:“即将符号本身三分: 再体现—对象—解释项。”说通俗一点,符号就是一种含义地再体现,用一种对象表达另一种对象,能说服读者认为能够将二者的关联合情合理的就是解释项的作用。朱梅在 《爱米丽·狄金森,其人其诗的哲学符号学解读》是这样解释将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分法阐述为:它由“ 类像符号”(Icon),“ 指示符号”(Index)和“ 抽象符号”(symbol)所组成。类像符号通过写实或模仿的方式来描述其对象;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构成某种因果的或时空的连接关系,属于指示符号的有路标、箭头、指针、专有名词、指示代词等。抽象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联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大家一致公认的现象,例如自然语言基本上都是抽象的。

根据这个三分法,人类语言大部分都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很多学者对符号学的研究则显示图画、音乐传达信息的表达效果比符号要有效得多。例如,不同的读者对于同样的文本和主题,其感受力和理解力差别甚远,也就是说复符号发送不会被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2.5 后现代主义

若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得不提到现代主义,后者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前者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对普遍化、总体化、同一性、等级体系、本质论、基础论和表象论,肯定和遵循多元性、多样性、差异、非中心、零散化、机遇、混沌、不确定性、流动和生成。

有学者认为破折号可视作句号,也有学者认为破折号可视为停顿或者起到转折承接的作用,在《一个细长的家伙在草地》中,狄金森用了为数不多的逗号,而破折号却多达12 处。如“And then it closes at your feet / And opens further on—”,破折号可理解为终止,意思是滑行的动作描述已经结束;也可理解为蛇的动作在继续,因为放在了“on”后,还有动态之意,对其理解的“不确定性”,能够让读者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诗歌之魅力。

谌志远在《后现代视域下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研究》 中也认为狄金森在创作思想和技巧上均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文中作者提到狄金森与爱默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真正的诗人才可以深度解读这个世界。诗人的作品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并非直白地表露思想感情来影响读者的思想,这种创作手法是现代派诗篇特有的标志,即主观意识不能直白地显露在诗歌中,主观情感必须要透过客观的事物在诗篇中体现。诗人大力倡导且积极运用简明易懂的言语,在浪漫派构想的根基中加入和平时生活紧密关联的情景,规避抽象化抒情或是直白地讲道理,她力图要让读者在诗篇中体悟到生命蕴藏的真理[6]。

2.6 道家思想

薛玉秀在《艾米莉·狄金森的道家生死哲学观》中通过道家哲学将诗人所表达的“生死随道”“生死一体”“乐生善死”的生死观进行了完美的解析。道家代表庄子认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道家哲学认为,此事物之生便是彼事物之死,此事物之死便是彼事物之生。事物之间都是在相互转化,生死如此。狄金森通过对“死亡”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咏,将自己融入宇宙大化之中,将道家的“生方死,方死方生”方演绎得非常纯粹。

王金娥在《从道家哲学角度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智慧》中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对狄金森自然诗歌进行解读,并剖析两者在对自然的认识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而从自然之道推及处世之道,阐述了两者共同的生命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固有价值,倡导顺应自然实践简朴而有意义的生活。

3 结语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狄金森本人及其诗集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国内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有较多的局限性,这与我们掌握的其诗歌的数量以及翻译质量有关,狄金森诗歌的翻译目前还不足500 首,这意味着狄金森尚有1 000多首诗歌亟待翻译成汉语。另外,在狄金森诗歌汉译本的质量也影响着人们对于其诗歌内容的理解,改写内容较多的话就会影响人们对于狄金森诗歌内容中所体现的理论的驾驭与使用。

虽然很多学者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了狄金森研究内容的相关梳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对其诗歌理论的梳理中缺乏系统的阐述。从近几年学者们发表的论文来看,人们对狄金森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但对其诗歌理论的研究却较为粗浅,且重复性较多,缺乏新意。学者们主要集中地研究了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符号学、韵律、诗歌形式,以及特殊的修辞风格,而对其艺术特色如悖论性、哲理性、复义性、象征性的相关研究则不够深入。

猜你喜欢

狄金森艾米莉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我的朋友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