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探析

2021-03-07田丰禾刘东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田丰禾,刘东雪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沉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育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高校进行二者的有效融合教育是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现实依据

1.1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以思政教育为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和多元化。大学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资源,从学生素质培养和自身发展来看,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就要在思政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因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既顺应了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素质和道德要求,又能够通过思政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文化内容。

1.2 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和革新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思政教育也是一个伴随人成长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容要不断适应时代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经过代代相传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和民族精神被中华民族所认同。其中承载古人智慧的历史遗迹、在各个时期显现出来的时代英雄,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中的精髓经久不衰,现在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在当今时代对当代青年的正向教育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思政课程注入新的内容,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大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思想来源和重要基础,更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侵入,最受影响的还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就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传统优秀文化和思政教育在高校课堂的融合不仅对摒弃我国糟粕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二者的融合是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抵御外来意识形态侵蚀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2.1 部分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学习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只学习那些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成绩的知识,无法体会到孕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内涵和精神实质。此外,部分青年大学生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对文化的辨别能力较弱,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无法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力,容易对自身三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加之新媒体行业迅速发展,文化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资源中更加难以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部分学生因此受外来文化的干扰,对我国优秀文化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无法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从而缺乏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2]。

2.2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趋于模式化和单一化

注重结果从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在教育中是常见的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也同样存在。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思政课的第二课堂,理论指导实践,但部分高校思政课只重视传统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实际锻炼。另外,传播途径和方式也无法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迎合,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下,枯燥的思政课对学生显然缺乏感染力,在现代多元化思想和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下越发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不重视,部分高校只是从形式上开设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但大部分讲授内容有限,加之都是选修课,教学考核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使得思政课程创新不足。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与时代教育要求不相符,体现出了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在内容上,局限于书本中少量提及的文化知识进行讲授,无法充分结合当今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方式上,拘泥于传统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紧跟时代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导致教学枯燥乏味。

2.3 缺乏有效融合环境

首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正在向多元化发展。然而部分家长重视学生的物质层面多于精神层面,重视智力教育多于思想教育,处于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缺乏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长久性,更对优秀文化缺少了解,对其自身形成正确三观的培养形成一定的阻碍。

其次,部分高校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只限于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无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来启迪和感染学生。另外,部分思政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悟不高,缺乏对其的深入研究,课堂讲解没有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或结合方法生硬,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西方文化先进之处为我所用的同时,落后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中。目前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部分有害信息的散播严重污染了教育环境,对我国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现路径

3.1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发展真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精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性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其次,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先贤创立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为丰富[3]。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白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无一不体现了蕴藏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前辈们的坚定理想信念,而这种理念也与当今我国思政教育中所倡导的目标相一致。因此,高校应积极对在校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播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取向,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使思政教育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使学生在思政课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 丰富和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1)注入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优化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对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政教学中,首先,高校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育人作用,无论是在学校课程规划还是资金方面都应该给予支持;其次,结合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选取与其现有知识水平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优秀文化融入课堂,将优秀文化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讲授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而谈。最后,学校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进行教学,在教师、教材、课时等都给予一定的倾斜[4]。

(2)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赋予思政课程活力和感染力。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涉及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也越来越成为青年大学生所愿意接受并在日常中经常使用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工具。因此,互联网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运用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例如,让学生自主创建相关微信公众号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众号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在搜集图文资料、编辑和发表文章进行宣传的过程中逐渐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有助于自身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和形成。

3.3 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

3.3.1 整合家庭资源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和成长阶段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学生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虽然学生进入大学时期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大学校园度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已经退出学生的教育生涯,家庭教育仍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发并利用好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向家长传播正确积极的教育观念,使其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并与学校思政教育形成联动,加强家庭与高校的联系,系统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使高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可以基于学生整体的水平有针对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另一方面,弘扬家风文化。“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教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5]。支持学生学习经典优秀家风文化,鼓励家长向家风文化学习,在假期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与学校教育相呼应。

3.3.2 整合学校资源

(1)大力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尤其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对优秀文化的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政课堂延伸至整个高校,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利用传统节日、诗词歌赋等多种资源开展文化研究活动,利用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趣味的参与方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形成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帮助和扶持相关大学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在学校官网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和专栏,面对广大师生开放,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的征文比赛,并通过设立奖项来鼓励师生积极投稿,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避免思政教育的任务化。

(2)提升教师思政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水平。从教学内容上讲,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因此,除了对高校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外,教师还应不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扩充自身教学内容,深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本的结合点,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将二者的融合合理化。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要联系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课堂活力,使思政教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下顺利开展。

3.3.3 整合社会资源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综合发展使思政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这就使得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环境,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时代,净化网络环境成为形成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应促使网络管理体制化,加强国家对网络体系的监管力度,抵制腐朽和低俗文化的传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网络秩序和网络安全。通过报纸、广播等旧媒体与现代网络新媒体的结合利用,大力宣传和倡导全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