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洲两家英文媒体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话语分析

2021-03-07贾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言学倡议

贾玮

(郑州工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来的,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球较多国家的支持与响应。亚洲新闻媒体对该倡议的相关报道,影响着该倡议在亚洲乃至全球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周边各国对倡议的态度。因此,该文选取亚洲两家新闻媒体——我国的《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 以及新加坡的 《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2018—2020年这3年间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选取的新闻报道样本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

1 文献综述

1.1 批判性话语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语言学研究,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自Fowler 等人于1979年发表《语言与控制》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融合了各学科的精华,丰富了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对该学科的全面理论研究,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经过30年的发展,它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社会学、哲学、文学批评等科学领域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跨学科创新。同时,随着当前语言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统计学、生物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也逐渐被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范畴。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在我国,陈中竺1995年在《批评语言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他(1995)认为批评语言学是隐性意识形态在公共话语研究中的应用。自陈中竺开始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以来,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分析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新方法。辛斌在《批评语言学》(2005)一书中提出,语言作为社会变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稳定社会结构,而且是交际的媒介。因此,要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辛斌在《批评语言学》(2005)一书中提出,语言作为社会变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稳定社会结构,而且是交际的媒介。因此,要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传统语言学忽视了话语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中介力量。语言不仅是对所在社会的反映,而且直接参与到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的本身含义,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它为什么是语言,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研究语言文本产生的动态过程。批判性话语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揭示了话语是如何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产生的,以及如何服务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1-2]。

1.2 “一带一路”倡议前期相关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顶层外交倡议,它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利益,也是为了带动沿线各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不断推进,国外媒体对其高度关注。从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多数国家追求务实、合作,虽然肯定与质疑并存,但积极的声音居多。

陈积银和杨廉(2016)[3]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相关新闻内容,结合“框架理论”进行分析,梳理了“一带一路” 的传播策略和传播特点。毕建录(2017)以中国国际电视台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相关报道为例,探讨了针对国外受众,中国媒体是如何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黄膺旭、毛子骏、刘琼(2016)从新闻的数量、体裁、载体、来源、领域、地域6 个方面,选取新华网某一具体时间段中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媒体关于“一带一路”面向国外的宣传提出了可参考性建议。

对于国外媒体对于该倡议的报道研究多集中在某一国家的某一报刊中的某一时期的报道。朱桂生和黄建滨(2016)选取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探讨该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曾一珺(2019)选取了英国的三大主流纸质媒体自2013年以来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基于框架理论,对报道数量、所在版面类型、内容形式、报道主题、引用来源以及报道态度等进行分析。

以上研究较多的是从新闻传播技术层面或者新闻报道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研究,关于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和立场的研究尚不充分。同时,从话语批评的视角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研究较少,此外,所研究的新闻报道文本素材过于陈旧。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2018—2020年近3年的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

2.2 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两个国家在这3年间所作有关报道进行对比,并对所选典型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根据文本特点,结合研究需要将文本的语言特点对文本进行质化研究,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

2.3 文本的选取

《中国日报英文版》中的相关文本从其官网上以“Belt and Road”和“B& R”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和筛选,新加坡的《海峡时报》的相关文本选取从Lexis-Nexis Academic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2.4 文本分析与研究结果

该文描述性文本分析部分着重分析新闻报道语篇的词汇使用,而对词汇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标题上。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带来较多的关注。新闻标题除了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外,还可以反映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新闻标题中的词语往往隐含着新闻记者的价值观和对事件的态度。通过对有关“一带一路”倡议新闻的新闻标题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出新闻媒体对该倡议的认知[4-5]。

《中国日报英文版》中的有关报道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与阿尔及利亚、土耳其、新西兰、摩洛哥等国家合作中,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及其贸易发展,振兴了新西兰小镇,为土中两国带来共赢,如:“Algerian envoy: Belt and Road to boost connectivity,trade(阿尔及利亚特使:‘一带一路’促进互联互通、促进贸易)”,“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vitalizes New Zealand’s small town(‘一带一路’倡议振兴新西兰小 城 镇)”,“Belt and Road to boost Sino-Moroccan ties (‘一带一路’促进中摩关系发展)”和“Belt and Road to bring win-win benefits to Turkey and China(‘一带一路’为土中两国带来共赢)”。此外,“一带一路” 倡议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给其他洲的经济复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Belt and Road best hope for globalization’s rebound(‘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经济回升的最大希望)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motes integrated efforts at opening-up around the world(‘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全世界开放综合努力)”,“BRI projects aid recovery in Europe amid COVID-19BRI(项目在COVID-19 期间帮助欧洲复苏)”,“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acilitates China-CEE cooperation(‘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中国和欧洲中东部国家的合作)”和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necting Europe and China(‘一带一路’倡议:连接欧洲和中国)”。

新加坡《海峡时报》中的相关报道涉及两种话语态度,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如“Ambitiou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野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Chinese debt trap? Host countries bear responsibility too (中国债务陷阱? 东道国也负有责任)”,“An expose of how states manipulate other countries’citizens(揭露国家如何操纵他国公民)”。也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如“S’pore, China boost cooperation o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国、新加坡加强‘一带一路’ 倡议合作)”,“S’pore, Tianjin sign pact to deepen cooperation in trade, development (新加坡、天津签署深化贸易、发展合作协议)”,“S’pore,China affirm deep economic ties (中新确立深化经济关系)”,“Singapore will continue to back China’s economic efforts (新加坡将继续支持中国的经济努力)”,“S’pore, Shandong to boost investment, trade(新加坡、山东将促进投资、贸易)”,“Singapore, China to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smooth economic recovery(中新共同努力,确保经济平稳复苏)”,“S’pore,China mark 30 years of bilateral ties; Leaders express wish to deepen cooperation, strengthen relations(中新关系30年;领导人表示愿深化合作,加强关系)”。

从以上国内外两家报纸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词汇使用上可以看出,这两家新闻媒体在描述同一问题时对词汇的选择有所差异,表明对该倡议的不同认知以及其认知变化。《中国日报英文版》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中,新闻标题用的都是积极、正面词汇,比如:“boost, promote(促进)”“hope(希望)”“win-win(双赢)”“revitalize(振兴)”等。因此,公众能够看到该倡议的积极影响。从新闻标题可以看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经济有较好的带动作用,与位于欧洲、非洲、亚洲等的多个国家实现了贸易互联互通,互惠互利。这些新闻标题简洁、全面,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新闻报道的目的。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凭借着地理优势,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也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合作交流的重要国家。中国每年都会派大量政府官员去新加坡学习考察,新加坡每年会从中国择优录取高中和大学生来新加坡求学,并为他们提供奖学金。新加坡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国之一。周艳(2019)[6]、马原(2018)等学者通过分析2013—2017年间的《海峡时报》中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报道得出,五年间,新加坡对该倡议的报道逐渐增加,对该倡议十分关注,在对该倡议正面积极报道的同时,也存在三分之一数量的负面报道。一方面,因为新加坡本身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之一,“一带一路” 能够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也受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对2018—2020年对《海峡时报》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发现,该媒体对该倡议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认知过程,从负面解读,到理性报道,进而倡议参与。2018年在对该倡议的报道中使用了较多的负面语报道,如“debt diplomacy(债务外交)”“debt trap(债务陷阱)”“ambitious(野心的)”“manipulate other countries’ citizens(操纵他国公民)”等言词[7]。2019年作为对“一带一路”态度转变的重要一年,相关报道数量增加的同时,报道内容积极、正面,如“boost cooperation(推进合作)”“deepen cooperation(深化合作)”“back (支持)”“strengthen relations(强化关系)”等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尤其是在2020年中新建交30 周年之际,《海峡时报》发表长文指出“今天是中新关系30 周年纪念日;两国领导人表示,愿在2020年深化合作,加强关系”。

3 结语

通过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和对亚洲两家媒体有关“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文本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日报英文版》和《海峡时报》在报道该倡议上兼具异同。《中国日报英文版》作为我国对外的媒体窗口,更加关注中国政府的声音和国际合作的前景,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受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影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两国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陆海新通道发挥其纽带作用和贸易互通作用,2019年以后,新加坡英文媒体才较多出现积极的话语。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语言学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