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2021-03-07葛锐
葛锐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在对外多边合作交流中,“文化成为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萨义德)[1]。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要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国际经济的互利共赢,促进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利用国际大循环的广大空间和多种优势为国内大循环厚植根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复苏的互利共赢、 良性互动。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开放,释放内需潜力。通过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把跨国企业的工厂、门店及产业链留在中国,在开放的环境中运行国内大循环的生产、 流通、 消费的全部环节,从而稳定和激活内需,稳定产业供应链,保障国内市场的高质量供给,拉动国内经济,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首先,新形势下,要巩固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优势,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依据国际上高标准的自由便利的经贸规则,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最后,打破联通国内外循环的制度性壁垒,建立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机制和新格局[2-3]。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困境
在对外合作交流、维护多边战略伙伴关系中,文化作为重要媒介,能够增进合作交流双方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营造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合作交流氛围。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国家发展道路、治国理论、制度理念的基础和源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明晰中国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中的困境,以期实现中国文化的高质量发展[4]。
2.1 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单一,文化合作力量协同程度不够
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仍以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合作模式为主,政府依然是文化输出的主要推动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文化艺术机构、民间团体组织,更多的是由政府统一组织安排参与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对外合作交流主体单一化,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局面。
另一方面,在对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间没有实现有效协作,政府之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与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力量分散,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互学、互通、互鉴存在诸多现实藩篱,协同程度存在很大欠缺。
2.2 文化资源产品化不足,文化贸易结构失衡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产品作为对外文化贸易的载体,是一种内容产品,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才能进行广泛地传播。研究发现,较之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介,中国的影视节目、艺术品、工艺品等各类文化产品更容易被外国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接受,从而更容易影响和塑造外国民众的“中国观”。但目前通过开拓文化贸易市场、发展文化贸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更没有转化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中严重缺乏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导致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结构失衡,影响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范围和效度,进而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交往活动。
2.3 媒体传播具有局限性,对外文化合作交流存在文化误读
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地域的限制,人际传播受阻,文化交际活动缺失,致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文化理解困难,客观上存在文化误读[5],也客观上致使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媒体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根据需要设计选题及内容,进行局部的、重点的展示,导致接触媒介的外国受众只能被动了解外媒广泛关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有特点的文化元素,最终形成对地域文化认知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无论对内对外都存在误解、不理解、理解不透、理解不到位的困境。由于文化传播形式陈旧,文化交流载体单调,缺乏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再加上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肆虐多年,中国容易被西方媒体与西方话语负面炒作,常常出现“失语”或“无语”状况。对外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宣传战略不到位,不能更大范围地辐射引起国际共鸣,难以产生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影响。
2.4 文化产业融合度不高,市场主体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市场竞争能力极弱,国际贸易中文化产业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表现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程度相对初级化,高新技术含量较低,文化创新能力不够;目前我国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形式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形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形式,进行深度的密切的合作,合作形式创新也较为有限;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缺乏实力强的企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开发不够,在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缺少拉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龙头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上问题都需加以重点关注改善。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策略
3.1 构建对外文化宣传的多元立体化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随着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外文化宣传要正面传播中国文化,对不实和不适的信息传播做出客观回应,对于对外文化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搭建多元化主体的对外文化宣传队伍体系。以创新协同机制,政府和官方媒体、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为对外文化宣传主体,搭建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对外文化宣传队伍体系,进行广泛覆盖的、多语种的、大信息量的、具有广大受众的对外文化宣传活动。
其次,畅通全方位、广辐射的宣传路径。在移动互联时代,不仅要利用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微博、短视频、朋友圈、广告展示等新媒体及文化大使的名人效应,多渠道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全方位推介和宣传。还要创新宣传方式,积极打造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数字平台,借助平台的多种功能,积累外国的需求信息,对国内文化企业内容资源加以整合,政府和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协同运作、精准对接,实现中国文化真正高质量地“走出去”。最后,呈现多元文化的宣传内容。对外文化交流不等于文化传播,受众对象具有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对外文化宣传,必须考虑受众的特点和接受形式,从受众角度把控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多元文化。针对不同地域的、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受众知识的盲区和疑惑点,用他们听得懂的、容易接受的方式,阐释我们的文化,有效澄清文化误读现象,达成宣传我们的文化的目的。
3.2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应放眼国际,立足本国市场,凝练文化资源,打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产品,进一步衍生出更多不朽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首先,建立中国文化资源库。对中国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保护,厘清中国文化资源分布,创新性地发展中国文化资源,形成中国文化资源的特色清单,建立一个完备的中国文化资源库。
其次,推出适宜的文化产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地区人群的消费需求,依据国际市场需求对中国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进行创意改造,发掘中国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对中国文化资源加以系统化、合理化地利用,提高文化产品与大众需求的贴合度,创新性地推出适宜的贴合大众需求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最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衔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理念、文化精神,并整合世界文明成果加以改造,衔接传统与时代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文化产品。
3.3 培育更多的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市场主体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深化对外文化合作交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中,构筑多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新格局。
其一,引入多元交流主体。实施专项资助、加大政策扶持,多措并举,宣传引导推动更多的文化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社会及民间组织的参与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文化企业和大型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经纪机构,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参股、合资、投资等有效途径,在外国兴办文化实体,让我国的文化产品更直接地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并给予政策扶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其二,拓展文化活动领域。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多边合作,把双边文化交流和多边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广泛开展民间文化交流,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
其三,整合资源。政府组织整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 社会和企业等各方资源,由政府负责组织,引导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根据不同的文化交流活动特点,以市场机制为杠杆,以社会参与度为标尺设置文化合作评价指标,促进有关方面组织更多的面向基层民众的文化交流活动[6]。协同推进政府官方文化交流与民间文化交流、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逐步形成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有效配合的多层次对外交流与合作格局。
3.4 推进文化产业融合,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改革深化,要加快文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7]。
第一,打造文化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加快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与商业、文化与扶贫、文化与工业以及“文化+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打破产业间壁垒,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以产业融合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更多富有中国内涵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
第二,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孵化基地,做好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科学打造新的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加速文化产业集聚,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延伸文化产业链,集聚上下游文化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集中力量打造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8]。
第三,提升文化产业集聚竞争力。把文化产业集聚基地作为名牌的孵化器,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聚集力,带动提升文化产业集聚竞争力。推进国内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协作合作,以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为纽带,孕出更多的中国名牌企业,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基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话语权[9]。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全力推进中国对外文化发展事业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