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以贵州文化为例
2021-03-07黄锦郭思妤白彩艳
黄锦,郭思妤,白彩艳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3)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息息相关。语言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语言都是由特定的文化孕育出来的,语言的构成也体现着一定文化的内涵。使用语言不但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范,也须让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文化特征,离开或失去文化规范和文化特征,语言也就缺少了光彩和活力。
1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相连。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文化教学服务于语言教学,两者彼此相依,相互影响,迭代促进,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主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整个对外汉语的学习阶段,周思源将不同的学习主体对文化教学的需求分为5 类: 一是交际需求;二是兴趣需求;三是专门需求;四是入门需求;五是知识结构需求。这些需求对于留学生汉语学习而言经常会同时具备两种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换言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也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以满足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背景留学生的需要。
2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发端于某一特定的区域,是以时空作为主要考察基点的区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提出地域文化的概念,是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拓展。
地域差异性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各具特点的文化景观、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和多地域文化的融合统一体。多样性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点与面的关系,由不同地域文化构成的中华文化多姿多彩,是不同地域文化融合创新的结晶。
2.1 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倡导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共鸣。湘楚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
在对外汉语文化课程中突出一定比例的地域文化内容,能够有效克服教学中的一些弊端。现有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多以中华文化为主,以点概面内容宽泛,与教学所在地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如现有文化教材中列举的长城、胡同、冰雕等,这些文化现象具有地域限制,不少地区的留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文化教学的作用之一是辅助留学生的语言教学,宽泛的中华文化教学很难找到承载留学生求学所在地区的语境,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地域文化教学恰好能突破这种限制,有助于来华留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对新异文化的接纳,还能够有效缓解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与适应性的矛盾,提升地域文化的渗透力,推动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
2.2 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有机构成,它不是与中华文化对立的不同文化。中华文化可以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得到印证,地域文化又总能被升华和涵盖到中华文化中[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地域性、融合性和统一性。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中华文化是由地域文化演绎而来,是地域文化融合统一性的主体,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学习地域文化时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下而上的方式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发展。
3 贵州地域文化资源
3.1 贵州地域文化的特点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于天然的地势阻隔、少数民族聚居,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村寨文化。“多彩贵州”则是这种文化表征的高度概括。“古色”的历史文化,“原色”的民族文化,“绿色”的生态文化,“红色”的长征文化等是“多彩贵州”的有机部件[2]。
3.1.1 贵州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贵州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是由民族特点、 地方特色和地理特征所决定的。贵州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地带,居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处,历史上曾受到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的影响,多元融合,内涵丰富。从民族角度看,贵州由汉、苗、侗、布依、水、彝、仡佬、回、土家等18 个民族构成。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服饰、宗教信仰、建筑风格、饮食习俗、节日活动等,多民族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1.2 文化的一体性
一体性也称趋同性。贵州地域文化的一体性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贵州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央政权的一部分,一直受到中央政权的管辖,本地的少数民族与迁徙而来的汉族长期融合,与中东部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地加强,促进了贵州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
3.2 贵州地域文化的内涵
贵州地域文化是贵州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贵州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有着丰富的内涵。
3.2.1 悠久的历史文化
贵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性地带,地形地貌多样,空气湿润,无酷暑严寒,拥有动植物及人类繁衍的良好的地理生态环境。考古发掘显示云贵高原就是地球生命的源头和史前文明的摇篮之一。各个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有20 多个门类200 多科,诸如“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关岭海生动物化石群等。人类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贵州有100 余处,如黔西观音洞、水城硝灰洞等。偏僻的区位和交通不便使贵州长期以来远离国家政治、 经济及文化的中心,从而形成了以夜郎、土司、屯堡、阳明为代表的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上述这些独特的遗存为当代贵州地域文化推广提供了深厚积淀。
3.2.2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多彩贵州”这一文化表征的重要体现。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生活习俗、节日风俗、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本真而质朴,热情且真诚的原生态的文化,是了解和传播贵州文化的重要窗口。贵州少数民族建筑别具一格,苗寨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布依族的石板房,风格奇特,蕴含着山地农耕文化的特色;民族村寨大多依山临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宗族文化;手工绣制的苗族服饰,苗族特有的酸食,水族的五彩饭,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侗族大歌、布依铜鼓、盘江小调、铜鼓十二调、苗族飞歌、木鼓舞都极具民族特色,展示出人们热爱生活、改造自然的气魄;贵州的民族节庆众多,民族节日及婚丧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间工艺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承载文化传统的手工艺术,蜡染、古法造纸、锡绣制作工艺、苗族服饰、苗族银饰、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工艺、水族马尾绣等都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注解。
3.2.3 丰富的旅游资源
贵州多山,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含有瀑布、峰林、溶石、溶洞、暗河、伏流等多种形态的优质旅游资源。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大小七孔等旅游胜地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旅游资源所展示的友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当地人民长期以来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万物有灵万物同源”的朴素自然观、绿色的生态禁忌,绿色的生态习俗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依山傍水的绿色村寨,建筑材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岜沙苗民世代崇拜树木,爱护林木,严禁砍伐树木,形成了严格的护林民俗。民俗规定,如有违者,除了退赃以外,还要罚“三个120”,即120 斤米、120 斤酒、120 斤肉,请全村人吃,表示悔改[3]。基于人与自然同根源的绿色文化既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更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古老智慧。
4 贵州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地域文化的悠久性、 多元性和独特性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取之不竭。因此,应充分开发贵州地域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贵州地域文化的元素,将贵州地域文化的优势转变为教育优势,在文化价值、 文化传播与教育成效间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
4.1 科学构建贵州地域文化课程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综合汉语课程、听说课、写作课、阅读课、中国文化课都有其固定的教学目标,仅在这些课程中穿插导入地域文化的知识,容量相对有限,知识也较为零散。笔者认为可以增设贵州地域文化课程,科学地构建地域文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培养语言学习的良好生态。
4.1.1 提高贵州地域文化课程比重
提高贵州地域文化课程比重,能系统的将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可满足留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学习环境需要,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纳入对外汉语文化课程体系的贵州地域文化,其教学内容可以引入有贵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历史、民族、生态、旅游、饮食等元素。通过学习,促进黔留学生系统地掌握贵州文化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对贵州文化的了解程度,减少学习生活中的环境障碍和跨文化交际冲突。
4.1.2 增设贵州地域文化专题课程
地域文化专题课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地域文化专题课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设置。在开展专题课程前,可以先做课程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置相应的文化专题,如饮食习俗、节日知识、民族服饰、历史文化等。专题课形式可以设置成多种模式,可设置成知识专题、文化体验,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1.3 设置贵州地域文化实践课
地域文化课可以采用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形式。除了以选修课和文化专题的方式外,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可以选定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课程实践地点,组织留学生参加实践,让他们融入当地,身临其境地接触与体验当地的文化风采。如游学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风情。任课教师课前需要布置实践课的任务,对目的地做简要介绍;课中,让学生对沿途及目的地的所见所闻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课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和问答。
4.1.4 开设贵州地域文化的网络课程
后疫情时代,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灵活地开展教与学,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目前,地域文化的网络课程已在不少国内高校有所发展,江苏大学开设了《江苏地域文化》、四川大学开设了《巴蜀文化》、福建工程学院开设了《闽台文化概论》[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尝试开设贵州地域文化网络课堂,制作反映贵州地域特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内容为主的课程精品,加深学生对贵州地域文化的内涵理解。
4.2 编订贵州地域文化教材
4.2.1 编写贵州地域文化类的教材
开发贵州地域文化类的教材对促进贵州高校对外汉语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贵州省的对外汉语教材中,不仅缺少贵州地域性的汉语教材,更缺少文化类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开发相关的教材。刘燕波老师主编的《印象云南:基础汉语文化教程》,书中的对话课文、语言点、 文化拓展阅读等板块都链接了大量的云南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云南地域文化的了解。
贵州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可以探索编写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文化教材。文化教材的编写既要充分挖掘贵州的地域文化资源,体现贵州文化内涵,又要突出实用性,贴近留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文化教材的编写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和学习需求来编写不同语言阶段的教材,而且要突出趣味性、多彩性,让贵州的文化解读更加立体形象。
4.2.2 编写贵州地域文化类的辅助性教材
文化辅助教材是介于语言教材和文化教材之间的第三种教材,具有依附性、辅助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也具有相对严谨的文化系统[5]。
文化辅助性教材难度较低,容易阅读,能开阔学生文化视野[6]。
编写辅助性教材要语言通俗易懂,所选定的内容能体现地域特点,又要体现中华文化特点,让学生认识贵州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类教材,收获地域文化的有关知识,提高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4.3 创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贵州地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阶段要相匹配,教学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认知能力。在初级阶段,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安排合理,先从简单的语言现象入手。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后,再逐步开发语言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教学目的。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环节,地域文化内容要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根据学生的层次和阶段对标调整地域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要善于运用话题讨论、活动设计、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来讲解知识,实现教与学有效融合。
文化教育中的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贵州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黔留学生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主要渠道。贵州高校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大力开发贵州地域文化资源,发掘其价值并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起贵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对外汉语文化课程体系。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贵州地域文化的传播,应是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