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策略研究
2021-03-07李凌晨
李凌晨
(佳木斯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1]。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增进沿线国家之间人民友谊、 稳固国家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方面。来华留学生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高等学校是来华留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从中国、俄罗斯、世界视角,结合“认同论”,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进行实践探索,挖掘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水平,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为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1 “一带一路”倡议
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
中国于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中借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词。顾名思义,“丝绸之路”最初用于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是古代中国连通世界的重要交通贸易通道。由丝绸贸易作媒介,“丝绸之路”逐步成为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家民族交流交往的窗口。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既植根历史又面向未来,向世界传达着中国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顺应时代脉搏的必然选择,为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拓了新空间[2]。
1.2 中俄关系与中俄文化交流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积极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增强我国在世界舞台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尤为重要。中国历来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居,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亦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沿线国家。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对稳固双方关系意义重大。而真正的友谊始终存在于两国人民之间,两国之间地域相连的优势与贸易往来的繁荣为两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础。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等俄罗斯代表汉学家早有相关记载与评述帮助俄罗斯人认识、了解、研究中国的历史与脉络。而今,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密切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维系与政治互信,高层相继开展了中俄“国家年” “旅游年”“语言年”等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俄两国人民亦始终探索沟通媒介,不断更新文化交流形式。
1.3 来华留学生与中俄文化交流
我国对外交流始终重视青年的力量。2021年,在《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来华留学生是中国进行国际交流的特殊桥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尤其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污名化中国的声音甚嚣尘上。而在全球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来华留学生感同身受,用心书写中国故事,为国际舞台传递着“中国好声音”。
俄罗斯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之一,其来华留学生人数始终居于其他国家前列,他们为留学所在国的发展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在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和中俄两国友好关系建设中的作用值得关注。了解俄罗斯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气质,探索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及“命运共同体”倡议有所裨益,也能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增强国际话语权,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国际汉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黑龙江一直是我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黑龙江省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数量居于全国前列,黑龙江佳木斯市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通过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俄罗斯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调查与访问,来分析影响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的因素,挖掘其对文化交流建设的积极作用,对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还可为“一带一路”与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提供借鉴。
2 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
2.1 文化差异
来华留学教育主要采取混合班管理模式,学生国别、学历层次、年龄差距、性格差异等都影响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如非洲、印度学生相对开朗热情,乐于表现自我,不但能在汉语教学中积极活跃班级气氛,还能够大力调动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不同国别学生处在同一班级里,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相比,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俄罗斯留学生相对礼貌含蓄,较少表达自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此外,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班级中,医学、理工类专业、硕博层次留学生思想较为成熟,学习目的性强,而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分化较为严重,硕博层次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类、语言学类相关专业,治学严谨认真;而本科层次汉语专业俄罗斯留学生年龄较小,相对感性,渴望被认同,文化交流时需要特别关注其情绪变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自然生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所在国文化的形成,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但也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影响着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进程,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
2.2 语言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互通[3]。俄罗斯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及中国高校相关人士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中俄文化交流的程度。在中国高等学校,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中英文互通问题不大。然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中俄文互通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高校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任课教师、 俄罗斯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高校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师、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生、 俄罗斯族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能够较熟练地使用俄语与来华留学生进行准确沟通并参与到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去。而由于高校建设、师资水平、专业方向等方面差异,高校中其他专业部分教师、 学生很难与本校俄罗斯来华留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留学生文化交流的积极性,这种状况直到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之后,才有所改变。然而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在零起点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时,留学生之间常常只能借用软件翻译、他人转译。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翻译法”有一定效果[4],但是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翻译难免出现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在文化交流中容易造成留学生对他国文化的误读、误解,可能影响交际的实际效果。
2.3 认知水平
2.3.1 文化内容与文化符号
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文化交流能力的强弱。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认知角度有所不同。来华留学教育开设《中国概况》《汉字》等中华文化相关课程。通过实际教学感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视觉系文化内容比较感兴趣。诸如中国影视、中国影视明星、中国视频网站、中国美食、中国城市等。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武术”这一文化符号感兴趣,但实际上对于中国电影的印象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功夫片,热衷于功夫明星成龙。而近年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点更是主要集中在校园爱情片、喜剧片,而对于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纪录片则一知半解。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感叹于中国丰富的视频网站,经常在中国视频网站观看有关俄罗斯历史人物传记的影视作品。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时常流露出对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滨海城市就业的向往。中俄两国在饮食方面有较大差异,俄罗斯学生喜爱中国美食,能够说出课本列举的“中国烤鸭”“麻婆豆腐”等美食,但是经常提及的“美食”却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锅包肉”“包子”“煎饼果子”“麻辣烫”等学校街边小吃。由此可见,该校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层次较浅,但可以感受到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意识的萌发,对“数字化”“文化符号”的敏感以及潜在的“中国认同与文化认同”。随着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中国在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心中的形象更加丰满而质朴[5]。
2.3.2 文化互认的平衡性
然而,笔者发现我校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相对抽象的文化内容认知仍然不足。在国内来华留学教育实施过程中,为了拉近中国教师与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中国学生与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日常授课与交流中常常以俄罗斯信息文化作为话题切入点,激发留学生学习交流兴趣,诸如俄罗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直至今日我们提及俄罗斯仍然感叹于俄罗斯的文学教育成就。然而,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作家及文学作品却知之甚少。文化交流呈现出“一头热”的错位。文化互认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3.3 来华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普遍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反观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大部分享受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或是自费长短期进修学习汉语,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学业并没有相对合理的规划。来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就业目标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在毕业后较多选择从事翻译行业,或者为家族生意而服务,很少从事本土汉语师资教学。另有部分同学提到学习汉语的目的,大部分说不出原因,更多的是“父母之命”。不难发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的进程。
3 加强俄罗斯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的策略
3.1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俄罗斯来华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不同文化的冲击,且习惯用本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去衡量是非、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来华留学生的角度看待并理解文化冲突的发生,且予以尊重与包容,这样才能保证中俄文化交流健康有序地进行。
3.2 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群体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提升来华留学生汉语言能力对来华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预科班阶段开设全面且细致的汉语课程,能够较为系统地引导来华留学生进入汉语学习情境,快速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其次,可以开展一系列校内文化交流活动,如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可以与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专业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生感知汉语及中华文化的能力,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语言能力培训也势在必行。
3.3 加强中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
在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增进理解与互信是重中之重。在交流过程中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结合学生心理提炼双方认可的“文化符号”。如俄罗斯和中国都以“诗学”著名,可以在汉语教学中加入“诗学”的文化导入,激发学生交际热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加强文学作品的互释互译,增进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不断更新提升中国在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心中的形象[6]。此外,可以以留学城市为依托,引导学生体验当地城市文化,感受当地文化精神,培养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以所在城市为家,以中国为第二故乡的情感认同。
4 结语
“一带一路”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 获得了相关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可。“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来华留学生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使者,在文化交流中有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文化的差异与规律,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的语言能力、找准文化交流的主题、 提炼符合交流心理的“文化符号”。政府应提升国民情感认同,降低文化冲突、加速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区域合作、稳固国家关系,进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让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