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的“自我”与“他者”阐释

2021-03-07吴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毛南族自我主体

吴兰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傩是一种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它的由来可说是天长日久,而它的存在则可说是至今未衰[1]。毛南族傩文化是指以傩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祭祀活动为外显,包括傩舞、傩乐、傩戏等祈福免灾的形式,以傩面具、傩法器、傩画沟通人与神,蕴含傩观念的一个文化体系。毛南族傩文化尤以“肥套”等傩祭仪式为典型,“肥套”仪式承载着诸多傩文化要素。毛南族“肥套”兴盛于明朝中叶,逐渐传承发展成为毛南族男性一生中最重要的崇敬天地万物的傩祭仪式。毛南族傩文化发展至今,突破了局部性、地域性的传播,增加了很多毛南人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也多元化。但这些却未能改变如今毛南族傩文化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危机,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该文将从传播主体论的视角研究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播主体也可称为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其运用特定的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进而对传播对象产生一定影响。在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是最为活跃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内容的取舍,传播速度的快慢,传播效果的强弱。大众传播学很重视传播者这一传播要素,对其研究也很全面且深入。但在民族文化传播中,传播主体研究如“一般认知意义下的‘己’和‘自’‘彼’和他‘人’(或‘他者’)”[2],相较之下则显得薄弱。而把民族文化传播主体置身于文化传播的动态序列中进行观照,分析其构成要素、内涵和关系,阐明民族文化传播主体的核心内容——“自我”与“他者”的地位、使命和责任,能确保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性和长远性。传播主体是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自我”和“他者”形态、特征和使命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将影响着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深刻认识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自我”和“他者”的相互关系,这对探寻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变异、融合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还为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一条研究途径,并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1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自我”

民族文化传播中,人们有不接触大众传媒的现象,但却无法与人际传播隔绝,“自我”活跃于人际交往之间,角色极不固定,常常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转换。“自我”来自各个民族内部成员,他们位于本族文化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自我”身上承载着本族文化的传播重任,而且还是民族文化实践中经验最为丰富的文化活动操持者,生活经验最为集中的文化知识的集散者。

1.1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自我”界定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中的“自我”,即指毛南族内的传播者,包括个人或群体,尤其指师公、傩戏班子等宗教祭祀人员。毛南族傩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如傩舞、傩面具、傩歌、傩乐等,大都依靠“自我”面对面的口传心授才能世代保存、传递和发展。在“肥套”仪式中的师公们手持大刀、铜锣和铜铃等傩法器,戴着木质傩面具,身着诸神的服饰,念着经文,唱着傩歌,跳着傩舞,扮演着各路神灵,轮番上场进行傩祭仪式。“经过师公等人对经文、巫语及唱本符号进行编码,毛南族民众作为接收者将其解码过程,完成傩文化信息的传播[3]。”

毛南族“肥套”仪式通常分为敬神、送终和驱鬼这三大类,每一类都由不同的法事者来掌管。这些法事者均为男性,他们法事的传承以及一系列活动都是高度开放的,具有很强的临时性与变动性。尤其是“肥套”师公班子中的班首更容易变动,只要是在敬神祭祀领域有些威望,家中备有“肥套”仪式的“担子”,受到主家邀请的师公都可以担任班首。虽然他们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同,但实际上都与傩文化传播有关,区别仅在于传播内容,有傩舞的,有傩祭的,有日常生活的。在傩文化形成早期,毛南族先民中长者、族长、师公等人实际上就是专职传播者,只是受到当时传播环境、社会条件限制,传播方式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尚未形成广泛的、规模化的传播活动。这些传播主体中的“自我”在各自所属的传播空间里,常常以智者、权威的身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主导作用。他们深受民众的崇敬和信赖,是风俗习惯和社会规范的主要支配力量。

如今,毛南族傩文化最典型的传播主体“自我”当属“肥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毛南族师公谭三岗、谭益庆、谭圣慈等为“肥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应主家邀请去做法事,在做法事时成为传播者。“肥套”传承人有家传和师传这两种传承方式,即家族世袭的血缘传承和地缘扩散式的师徒传承。不管哪种方式,师从者都需经历当跟班、做学徒、抄唱本等环节。等他们能够熟背唱本后,无须经过“洗礼”就可跟班从事法事活动。“自我”作为毛南族傩文化最重要的传承人,在傩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传播使命,对傩文化的延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中的“自我”大都不以专职传播信息谋生,但经常从事祭祀活动,而且传播的过程并不显山露水,常常是去功利化,所传播的内容多为毛南族群众日常生活或关心的话题。他们不一定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分年龄和性别,也不分在社会集团中担任什么角色,每个人都是传播中的个体,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敬畏自然、发展生产的奋斗精神。早期的肥套主要是唱神和跳神,由于毛南族没有文字,其发展历史、艺术形象往往靠口耳授受实现其传承。不管是主动传之还是无意为之,“自我”对待傩文化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就是希望能够把傩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

1.2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自我”特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先民在传承奋斗精神的同时,也就成了民族文化传播主体中的“自我”。毛南族傩文化的形成受到固有的客观环境、生活状态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制约。“自我”把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生存意念与精神融入人生礼仪、 风俗习惯中,并经过心理过滤、沉淀和积累,造成一定的民族心理定式,深深地烙印在各民族心中。“自我”强烈的壮大家庭、宗族的救世使命感,成为毛南族傩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傩文化中的“瑶王拾花踏桥”的傩舞就体现了生殖崇拜,并赋予了花朵、草束等具体对象以深刻内涵,表明毛南族先民求子求繁衍生存的强烈愿望,通过“自我”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传承。

传播主体中的“自我”在传播毛南傩文化中具备明显的优势。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中的“自我”遵从本族文化,有群体归属感,体现价值选择和文化认同。传播主体中的“自我”的这项使命,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强烈意识到这是属于本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典型象征,且引以为豪,并把这样的物质或精神文化在民族内部传播延续着。通过“自我”的影响,在民族内部形成一种控制力,这种控制力通常是无形的,心理或精神上的力量。具体的表现对“肥套”的态度上,毛南族男性认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一次“肥套”,通常会恪守这一习俗,如果违背了这些风俗,会产生巨大心理压力,遭遇困境。更为关键的是,民族内部成员会认为这是自我触碰禁忌而激发的。此外,由于身份上的同宗同族关系,毛南族傩文化中的“自我”不管是以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方式,还是以谆谆教诲的说教形式,都容易获得本族受众的认同,在情感上并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容易接收信息。由于语言的优势,“自我”与族人用毛南语进行交流,利用亲缘文化圈,很少存在语言上的传播障碍。“自我”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相对更为透彻和深刻,因其传播内容的亲近性获得了群体的认同而成为意见领袖,更容易发挥“意见领袖”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提高文化认同感。

从另一方面来看,“自我”在传播毛南傩文化中有其劣势。“自我”作为毛南族一员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个人视角或主观倾向,传播视野很容易囿于本民族的范畴,很难从更大的范围去审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甚至会有排他性,带有局限性,易形成民族文化屏障。诺曼·丹尼尔认为:“文化屏障是指一个个体无法使另一社会中以不同方式成长起来的个体,分享他从自己社会中获得的任何东西[4]。”另外,传播主体中的“自我”的非组织性或是业余为之,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在“肥套”仪式时是传播者,转身之后,又作为朴实的农民或劳作或赶集。因其不具备进行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资源条件及知识储备,表演功力较为肤浅,传播专业素养上有待提高。目前,从民族文化的保护现状来看,大部分民族文化的传承人都面临生存与传承的困境和矛盾。“自我”在大众文化的狂轰滥炸下,极易迷失文化传播方向。

2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他者”

“他者”是区别于“自我”之外的群体,主要是指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主体类型,包括“他人”或者“拟人化的异质文化”。“他者”是“位于自我之外而与某个或多个其他个体相联系的象征化存在[5]。”在多数情况下,从事民族文化传播活动的成员较为多样化,“他者”关系到某一群体的主导地位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常常用于复数形式,很少针对个体。

2.1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他者”界定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中的“他者”主要指传播毛南族傩文化的某个或多个其他民族群体。“他者”常以群体的身份出现,如存在着他族参与者的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公益团体、民间商业者等传播主体,这里有专职传播者,如新闻媒体等文化传播机构,也有非职业传播者,如政府机构、研究机构、民间商业者等等。政府机构以“他者”身份在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发挥着巨大作用。各级政府对毛南族傩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保护并推广,尤其在2006年环江县政府成功地将“肥套”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傩仪、傩歌、傩舞及其传承人。新闻媒体机构作为专职传播者可算得上毛南族傩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媒体从业人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向外界传播毛南族傩文化。文化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也属于毛南族傩文化的“他者”范畴。这些学者深刻认识到傩文化的学术价值,纷纷开展傩文化研究。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文化信息形态,促进傩文化广泛传播。民间商业者也是毛南族傩文化的重要传播主体。民间商业者常常协助政府组织一年一度的“分龙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组织毛南族文化、艺术、体育表演和展示,打造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项目。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中的“他者”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坚定不移地宣传推广民族文化,“他者” 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传播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性责任。

2.2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他者”特征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中“他者”的特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者”组织传播过程具有主导性。随着傩文化的传播,作为“他者”的政府等官方机构常常不会直接干预传播,但通常会以间接的方式,如政策的手段参与传播,如传播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渠道等,都有较强主导意识。第二,“他者”参与具有辅助性。从传播中的角色定位来说,“他者”只能是服务者,属于辅助角色,要为傩文化传播提供必要的条件。“他者”会不断地参与到傩文化的构建与再构建,辅助傩文化更好地传播,从而完成其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与此同时,“他者”能观察到置身其中的“自我”无法察觉和体悟到的内涵。路易斯·哈茨曾写道:“外国评论家的本事在于能够揭示出所研究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的思想方面的东西。因为这些评论家往往通过母国文化提供的对照,使异国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的思想显得清晰可见[6]。”若单纯从“自我”的眼光来看,耳濡目染的毛南族傩文化很容易作日用伦常,不被注意也不为人了解。“他者”作为其他民族群体而存在,有着异质文化作参照,因此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毛南族傩文化中不同的内容,映射出常被“自我”忽略的却又本质的一面。第三,“他者”介入带有目的性。“他者”在介入毛南傩文化的传播中,不同于“自我”的大部分无意识状况,是带有目的性。如政府是为了保存或发展傩文化,以政府文件下发制订传播与发展计划,将傩文化传承与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管理体系,传承人也是由政府等官方部门来认定,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第四,“他者”覆盖面更广,传播范围更宽,类型多样化,有利于维护或改善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环境。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传播主体中的“他者”包括政府、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力量,涉及领域广泛,他们共同参与扩大了传播范围,进而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中的“他者”因其传播角色的定位,使其在传播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劣势。“他者”一直有强大影响力,但过度关注,影响文化的单纯性。“他者”对毛南族傩文化进行传播和保护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处理不好其中关系,很可能会引发文化价值偏差,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民族文化的单纯性。甚至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就会因为政府等机构的过度关注而逐渐隐没、夭折,这样的弊端在国外民族文化保护史上屡见不鲜。另外,以己文化带入他族文化,出现“他者”视角而“自我”缺失。“他者”在介入毛南族傩文化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毛南族群体中。因此,“他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把毛南族塑造成自己预想中的样子,结果就很容易歪曲毛南族傩文化的原真形态。吉尔兹曾揭示人类学家在解释他族文化中的两难:“它既不应完全沉湎于文化持有者的心境和理解,把他的文化描写志中的巫术部分写得像是一个真正的巫师写的那样; 又不能像请一个对于音色没有任何真切概念的聋人去鉴别音色似的,把一部文化描写志中的巫术部分写得像是一个几何学家写的那样”。[7]所以,“他者”需要克服以己文化为中心的心态,进入所研究的文化对象中时,需按照研究对象的内在特性去描述其特征,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去衡量他族文化。此外,“他者”存在一定文化隔阂,缺乏文化自觉。一些地方新闻媒体,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认为没有必要传播或没法对外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就很容易误导社会大众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价值认知和真实感受,更严重的是会抹杀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从而影响毛南族傩文化的延续。

3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转换与融合

“自我”和“他者”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二者在概念上有着多重内涵和认知,它们的联系是无法挣脱与撕裂的,明确二者的关系对确认传播主体的身份与角色差异是有意义的。黑格尔指出当一个人自称是“我”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对立,意识到外物的存在是非我,从而认同“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互主体性关系。“自我”和“他者”概念的提出“促使人类学家不仅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还能够意识到自己不能做什么,使他们一直处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的清醒状态之中[8]”。在一定条件和时机下,民族文化是一个会扩张自我,相互接触,多维互动的实体,这种互动表现为身处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两个或多个传播主体、 受者彼此间的编码与译码,解读与诠释,冲突与融合甚至是改变的过程。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接触与冲突过程中,传播主体一方面会呈现出传播主体和受者之间的转换,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的融合。

3.1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转换

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环境随历史更迭、 时代转换而变化,传播主体中的“自我”与“他者”均肩负着保护和弘扬毛南族傩文化的重要使命,但传播主体并非永远维持着同一角色,“自我”与“他者”还存在着角色内部或角色间的互换。

“自我”的转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发的,他们源于群体角色的自发性分工。毛南族傩文化中敬神的法事称为“师公”,送终的为“先生”,驱鬼的为“巫师”。很多时候,这三类法事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他们之间会互换角色。有较强开放性的“自我”可以不受太多束缚的自由选择进入或是退出传播角色,其社会地位不会受到影响。从事肥套的师公,作为“自我”面对本族文化时,是以“自我”的心态进行传播,而面对他族文化时,则体现出了“他者”的心态与身份来进行谈论或交流。经过多次祭祀活动,毛南人便默认主持“肥套”仪式的人为当地师公,角色从此被固定。此外,传播主体中的“他者”也会出现角色转化。例如,政府机构与新闻媒体机构的角色转换,如果政府颁布毛南族傩文化保护的措施与文件,新闻媒体等机构便会转换为“传声器”的角色,文化机构等部门则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中,共同开展拯救毛南傩戏的行动,拍摄傩戏专题片,以毛南族傩戏中“柳浪哩”的曲调改编毛南族民歌等。

“自我”与“他者”之间包含着一种权力向度。他者经常与民族、性别、阶级等维度相联系,涉及话语、知识、权力、支配及统治等问题。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权力博弈往往以一种或隐或现的关系内涵于其中。“自我”与“他者”的转换中,对研究学者来说,在研究毛南族傩文化时,自己是作为研究主体去研究作为表现对象(毛南族傩文化)的客体,就出现了“自我”与“他者”的转换,研究人员以“自我”的方式去研究“毛南族”这一“他者”,这也折射出二者之间互为“他者”的关系重塑。“自我”与“他者”在传播过程中,参与到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播事业中,不仅是传承本族文化,也会参与到他族的文化传播,从单一性转向多重性。

3.2 毛南族傩文化传播主体的融合

虽然把传播主体分为“自我”与“他者”,但是,在具体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过程中,“自我”与“他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这正是二者的相互融合而呈现出来的特性。传播主体的“他者”主要是以群体机构的形式出现,在这些机构中,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着从事本民族传播的“自我”,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政府机构、文化机构中的传播主体,很多都是本民族成员,这就意味着,“自我”与“他者”都共事在一个机构中,就会有多个民族共同从事民族文化传播活动。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有毛南族师公们、传承人、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学者文人等群体,“自我”与“他者”带着各自不同的目地融合在传播主体中,共同参与到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自我”除了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播毛南族傩文化外,很多时候还有自己的社会职业,可能是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新闻媒体中的记者或编辑,也可能是高校或研究机构中的学者等。这样就出现了“自我”与“他者”的融合。因为“自我”的社会职业是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标志,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自我”中的传承人角色融合程度的高低,与传承人在毛南族中的认同以及政府机构的认可是密不可分的。传承人所处的地位及其工作意义、重要性、能否获得社会支持,是自我概念中固有的“自我”角色身份的重要性的主要标志。因此,这部分群体就需要妥善处理传播中“主我”与“客我”的认知角色转换的问题。

4 结语

毛南族傩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困境,如今整个环江的傩戏班不足7 个,扮演操持的傩师们均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其中仅有一位傩师能表演全套傩舞蹈,傩面具等手工艺面临失传。因此,该文从民族文化传播主体论的角度来研究毛南族傩文化,其保护与传承会延伸至两个维度,即前人通过文化对后人“传”而达到留存,而后人对前人文化的“传”得以发展。毛南族傩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必然规律,存在于物竞天择的规定性中,又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理性选择,离不开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目前,毛南族傩文化采取的都是“他者”与“自我”共同保护模式,即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方式,这种模式融合了官方议题与民间主题,既能充分认识“他者”局限性,避免可能出现文化价值偏差,又能让毛南族群众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保护自我文化。在传播中,“他者”所肩负的责任就是要能够充分的尊重“自我”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选择。只有让民族群体中的“自我”树立了良好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让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播,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所以,“他者”的责任就是增强“自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充分发挥“自我” 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中的自觉性,同时避免“他者”保护的越俎代庖与无意伤害。因此,由“自我”和“他者”共同参与到对毛南族傩文化进行活态的展示和保护,是实现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理做法,能促使毛南族傩文化在当代生存空间中不断拓展延伸。

猜你喜欢

毛南族自我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