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层伦理意蕴

2021-03-07欧阳辉纯

武陵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正义共同体

李 杰,欧阳辉纯

(1.豫章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2.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但它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能把握时代特征、擅长理论思维的敏锐头脑。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种时代的内涵和特质,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主题,就是发展问题[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思考和宽广的视野深刻把握时代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需要在学理上下功夫。从伦理学视角看,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体现了发展的人性基础和发展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彰显了发展的正义性内涵,凸显了发展的人类共存性价值,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凸显了发展的深厚人性底蕴

发展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然而,长期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肤浅到逐步深入的过程。起初人们仅仅从经济层面看待发展,普遍认为发展就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这种发展观带来的是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及其价值观甚嚣尘上的世界,一个价值理性被遮蔽的世界,一个只见物不见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的丰盈,但也带来了价值的迷失,资源、环境和人性的危机。正像当代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说,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工业社会意义上的危机,人们对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非常成功,却对“为什么”这类价值性问题不知所措,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却迷失了方向[4]。丢失了灵魂的现代人只知道不停地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忙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落得了无家可归的下场。于是,人们开始对“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好的发展”“如何实现好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丹尼斯·古雷特指出:“我们如果不掌握发展的内在含义,不管有多少关于发展的资料,用处也不大。”[2]1的确,不弄清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人类将迷失前进的方向,正如一个人一直在不停地奔跑,却不知自己为何奔跑,也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就像当今人们所慨叹的:身体走得太快,灵魂的脚步落伍了。随着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危机的深刻反思,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发展的真正内涵。法国经济学家、人文学家佩鲁提出了从人的发展来看待发展的观点,他的《新发展观》一书在探索发展的内涵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书中,他提出了发展是“促进共同体每个个别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我研究的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5]人是发展的中心,发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性的完善。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了以自由来看待发展的观点,他指出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扩展自由,“发展即实质自由(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的‘可行能力’)”[6]。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一门关于发展的伦理学诞生了。被称为“发展伦理学之父”的古莱教授在其《发展伦理学》中指出,“发展就是提升一切个人和一切社会的全面人性”,“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和自由”的实现就是好的发展[7]。发展伦理学是对“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做的就是应当做的”这些发展观的伦理反思和批判,其研究的主题是“人类在有限而脆弱的地球应当如何共同幸福生活”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发展的定义是:“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目前这已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经济增长是一种动力,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因此除经济增长外,发展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还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环境以及最后但并非是最不重要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2]2可见,人们逐步认识到发展不仅是经济(规模和量)的增长,更是人的自由、权利的扩大,这样的发展才是符合人性的发展。

人性,是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是人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本质区别。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性善论”“性恶论”“不善不恶论”等主张,其实,这些主张和观点都没有把握人性的根本。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的本质的观点。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人性,不仅仅指它的自然属性,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不仅是自然—生物性存在,更是伦理—价值性存在。马克思认为,人性有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这样,就使发展具有了深厚的人性论基础。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吸收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当今人类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人性意蕴的社会发展思想。比如,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9]“过上幸福生活”才是发展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习近平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向全世界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0]“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或美好生活”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什么是好生活?如何过上好生活?这是一个富含人性意蕴的问题。“好生活”最起码应是人的自由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是社会和谐的生活,是人性得到全面展现的生活。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理念,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要保护好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要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1]85;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战略;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给后人留有发展的余地等思想。这些思想充分表明: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发展,是既见物又见人的发展,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发展是“为人”的,人是发展的尺度,这种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发展的真谛,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凸显了深厚的人性论意蕴。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在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体现在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3]40。习近平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尤其是领导全党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3]53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遵循。共产党来自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党成立以来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应归功于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11]2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还体现在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上。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4]为什么人、靠什么人,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这是发展的根本归宿。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在心上的事情。如何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是共享的关键。实现共享,就要解决好困难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少数群众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在制度层面提出要逐步实现全民医保,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要落实助学贷款制度、保障房制度等,使人民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实现共享,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撑,而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村落后地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政策支持。

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受”等有关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这一思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得到落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充分显示了发展的人民性意蕴。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彰显了发展的正义性内涵

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15]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指出,一个正义的社会必须满足两个正义的原则,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要惠及最不利者。尽管罗尔斯对正义的论证过程、尤其是对无知之幕的设计不断受到学者们的诟病,但其“正义是对弱者的关注”的结论,却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正义从来就是弱者的呼声,一种正义理论如果不关注弱者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正义理论。伦理学家万俊人认为,伦理学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意义,伦理学家或伦理学知识应该优先考虑“弱者”及其生活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从社会道义的立场来看,伦理学应该首先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道德伦理的辩护,伦理学家首先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道德辩护者。为弱势群体进行伦理辩护,这是正义的体现,是每一个伦理学家的责任担当,也是社会发展正义的应有之义。

发展的正义性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的正义性考量,体现了发展的伦理性意蕴。关注弱者,倾听他们的声音,在社会发展中让每一个人都能受到公平的对待,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发展的正义性的真正意义,所以,发展的正义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社会。他们认为,真正的公平正义也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16]13也就是说,平等、正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公平交换”的旗帜下,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种“公平交换”,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公平”只是资产阶级所享有的公平。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和正义,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只是资产阶级所享有的公平正义。在对资产阶级所谓公平正义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自己的公正思想。恩格斯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6]48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正义思想。第一,坚持在改革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伦理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7]96改革是前进的动力,坚持在改革中谋发展,改革、发展必须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必须以促进社会更加公平为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尺,一切改革都要以此为准绳,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把握这个目标和方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不断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才能不断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第二,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公平正义问题的科学观点。发展与正义是统一的关系,正义是发展的方向和价值指向。好的发展、合理的发展本身具有正义的意蕴,社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走向正义。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约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7]97因此,要解决现阶段的分配正义问题,就必须从根源上、生产上解决问题,注重分配正义赖以产生的生产性因素,也就是必须力争把“蛋糕”做大,这是问题的关键。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三,完善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蛋糕”做大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要真正把“蛋糕”分好,还须有体制机制和程序上的保障。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公平正义问题,要通过不断发展、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来实现。从制度上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17]98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明确指示。在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方面,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等政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制度上确保公平正义落到实处,还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约束。因为分配正义就是要从整体上对资源、制度和权力等做出综合调配,这就意味着分配正义的实现依赖于权力和制度,实现分配正义需要发挥权力的作用,如果缺乏对权力本身的必要制约,就有可能带来分配的不正义。为此,必须对权力本身进行制度约束。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观念,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只有实现共享发展,才能确保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18]这一崭新论断,指出了在中国现阶段的新的改革发展中,人人都是参与者,同时,人人都充分享有发展带来的利益,这是共享发展的本质内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动力。“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全面地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这是公平正义的实质之所在。当前共享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我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分配不均问题,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将改革进行到底,同时也指出,该改的就改,不该改的坚决不能改。所谓不该改的,比如,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一点是决不能改的。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保证中国社会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行。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体现发展的正义内涵。

四、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展现了以人类共存共荣为目标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关于发展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契合世界人民的期盼和心愿,是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而提出的中国方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也体现了习近平社会发展理想的天下情怀。

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他对人类发展前途的忧思。人类一直期盼永久和平与持续发展,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永久和平与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在飞速前进,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人类的自由、权利也在不断扩展,但是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令人刻骨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思想家们对人类发展的前景怀有深深的忧虑:人类还有没有前途?斯宾格勒预言了“西方的没落”,胡塞尔断言“欧洲科学的危机”,卢卡奇预言当代世界中“理性的毁灭”,中国新儒学的杰出代表梁漱溟先生晚年也一直忧虑人类的前途,但他对人类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的。不过,他寄希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反思人类近代以来走过的道路,人们深感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深感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将走向何方?这是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要应对的问题。习总书记着眼于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前途,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人类共存共荣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9]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世界和谐。实际上,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真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目前人类唯一的家园,整个人类都乘坐在这艘“诺亚方舟”上,谁都不是“一个人”的存在,人类是一种共在的存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这就意味着人类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享发展、共同繁荣,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的人类共存共荣的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伦理的共同体,它蕴含“人道”“共享”“正义”“和谐”四大伦理价值[2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刻回答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为世界更好地发展奉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共存共荣,是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的天下情怀的体现。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和智慧源于他对人类发展前途的忧思,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国大同文化基因的当代延续: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2]。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一体、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提倡人类共存共荣,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这是中国先贤们的梦想,也是符合人类普遍价值诉求的理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类不分优劣、不分种族和国家大小,地球上的每个公民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当受到尊重,都应被当作目的对待。共存共荣是人类的发展方向与价值旨归。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伦理学无论有什么样的起源,有什么样的最终目的,它必定是一种生活的科学;它的作用首先就是让人们能够在一起生活。”[23]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出了良方。

总之,习近平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源于他对人类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盲目性,解决了“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尤其是他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人类向何处去、如何更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正义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