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1-03-07肖虎
肖虎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有着五千年来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具备独特理念、智慧、气宇,能够增加中华人民心中底气与自豪感。当下,我国传统文化正在遭遇西方文化强烈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有人便开始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目光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当今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文化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情怀,联合时代对于创新高要求,让中华文化能够在当下具备长久魅力与风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符号,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对我们国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推进,对传统文化关注越来越多,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兴起,但冷静观察,我们发现存在着许多表面形式问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切实深入地研究与实践。
1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1.1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弱化和淡化现象
目前,我国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这为大学生提升汉语表达水准、传递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精神文明层次、培育优良人格等层面都发挥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中,人们对于人才需求量愈来愈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长时间以来普遍存在着“重工科、轻文科”状况,人文学科普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给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和普及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境[1]。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不断弱化和淡化,特别是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设置,部分高校是采取消极态度去看待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师资力量、课程实践等层面都存在很多缺乏的地方,很多课程指导思想都不能够得到高效率执行,这对于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产生了较为消极影响。大学管理人员需要努力消除功利主义思维,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教育观念,积极提倡人文与专业教育双重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加坚实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高等教育为提升国民文化自信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育方式不合理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以吉林建筑大学为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时间基本上是下午最后一二节,有甚至在周五晚上,由于上课时间非上午黄金时间,大学生经过了一天学习都会感到疲惫,因此认真听课人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大部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过选修课形式进行,学生对于选修课并不是很重视,有高校买网课,学生在线学习导致“刷课”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代刷课”现象,且选修课课时少,学生不能够在很短时间里面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究与理解,并且选修课学生往往也是没有认真地对待课程,学校有学生想选选不上,这也让其难以发挥真正的教育效果[2]。
其次,在如今这个应试教育大背景中,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所接受文科课程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关注文化教育,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信仰。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对于学生知识层面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品德与实践水准锻炼,这也让学生的综合水准得不到真正提升。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不错,但是其缺乏人文情怀熏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也很少;很多学生甚至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了解也不多,这也让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得到真正传承[3]。我国在进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部分提炼出来,让大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这也是工科大学所要面对的重要话题。
最后,缺少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表现在教材中,如今工科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面文化意识薄弱,而相应材料也不统一。一些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层面具备悠久教育经验,师资力量也比较充裕;但是一些高校不具备雄厚专职师资力量,也缺乏相应教学经验。工科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往往是通识课教师依照自身兴趣与知识来准备相应课程,其教育有效性还有待考证。怎么样去选择教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积极协调,组织专家来设置相应课程方案和明确教育思路,编写高质量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本。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上一个台阶。
1.3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针对性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缺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理念,随着国家物质资料不断丰富,很多大学生只愿意去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而忽略正统道德理念,没有真正情感寄托,渐渐失去了最初奋斗梦想。尤其是大学生,在缺乏传统教育熏陶环境下,他们以自我为核心,缺乏责任意识,不具备强劲集体责任心与荣誉心,一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不够坦荡。在学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一些大学生往往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忽视社会公德,这些情况在工科大学里面较为严重,对社会良好风尚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在学校教育中,优秀学风也不可或缺。学风是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格,优秀学风能够让大学生养成优秀学习习惯与态度,不好学风会对大学生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大学生不思进取,让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得到真正实施。然而总体而言这样教育活动依然远远没有达到效果,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一般是通过社团和学生会等方式开展,比如,书法绘画活动,征文比赛等。从一个层面来说,这部分活动都是在校园范围内开展,学生参与热情并不高,而且愿意参加的学生也不多;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分析,很多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关注实际教学内容而浮于形式,一些活动并没有真正起到传播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2 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因素
2.1 近代中国思想和社会变迁
“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传统文化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均遭重创,儒家思想被看作是封建余孽而遭到了强烈批判。在“文革”时期,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更是进行了诸多的无情破坏,严重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甚至还影响到了学校教育。就当时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从而使得中华儿女失去了文化认同感,一些工科大学生观点是传统文化有着很多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事实上,除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学习优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能够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心,能够让中华文化给世界进步添砖加瓦。
2.2 西方文化冲击使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大学生往往会接触比较多西方文化观念,这些西方文化观念往往迎合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娱乐模式、社交模式、语言行为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今社会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负面思潮不断侵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侵略可以说是一种柔性文化侵略,其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有着十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工科大学生穿着洋服、喜欢吃西餐、庆祝西方节日,而本土传统节日被当作是老土节日而被抛弃。部分西方文化因为具备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质而被大学生所推崇,这也让这些涉世未深大学生更容易去接受西方文化,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却缺乏足够兴趣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抵触心理,这也让崇洋媚外之风在工科大学校园蔓延开来。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冲击,怎么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保证传统文化位置,让大学生可以自觉接受传统文化,这也是我国大学传统文化教学主要目标。
2.3 传统文化自信力不足和多元文化冲击
流行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流行文化是全球化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这也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当下,不管是工科大学还是校外环境,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流行文化,比如,社会上一些真人秀节目、各种选秀节目、国外影视大片等,这些都是具备代表性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在全世界都拥有无数粉丝,这些粉丝主要是全社会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又主要是大学生,可以说流行文化各个层面对大学生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4]。并且,大学生思维较为跳跃,对于新生事物有着很好的接受能力,特别是社会上潮流文化更是大学生所喜欢文化类型,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乐于去拥抱这些新潮文化。大学生思想单调,对于参差不齐流行文化缺少相应判断,如果一味去追求流行文化往往会失掉文化根本,大学生很可能会全部接受新潮文化而忽略这些新潮文化糟粕,这也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3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路径
3.1 树立科学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基础,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高素质人才摇篮。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修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深远影响,成就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当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源泉和精神力量,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成为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5]。
孔子提出“文、行、忠、信”教育内容,通俗来讲,其中“文”是指理论知识层面,“行”是指社会实践层面,也视为德行,“忠”是指忠诚,“信”是指诚实守信。在这4 项内容里,有关道德修养培育方面占了3 项。著名教育学家德瓦艾特认为,教育应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学生聪明,另一个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人。无德不成才,只有德才兼备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高素质人才,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反之则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该转变以往重知识轻修养教育观念,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把道德教育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会忠实、诚信、勤奋、感恩、懂孝、爱国、奉献。
3.2 合理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当下大学教育机制更加推崇专才教学,而对于大学来说培养实用型人才十分重要,但是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忽略对于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工作在大学中特别明显。当下我国大学理科、工科与文科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一些工科大学因为专业设置原因也很难能够集中力量去发展人文学科,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工作也很难在工科大学中获得很好效果,这也导致了一些工科大学生存在道德观念不强、政治素养不过关的情况,大学生在历史、文化等层面知识不足会导致大学生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心理素质不佳、进取心缺乏等多层面问题。事实上,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人文情怀也十分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与认同感,更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提升对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关注度[6]。
课堂教学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人文素质课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严重不足,甚至占比不到整个大学生涯课程10%。因此,增设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大学需要联系自身特质而完善课程选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到课程教育机制中,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培育工科大学生应用人文社会科学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工科大学生形成一种综合、辩证性思维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十分有帮助。大学生可以开办大学语文、中国古典艺术鉴赏等选修类课程,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中国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培养人文情怀。
3.3 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并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了我们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高校可以将古诗词、文艺活动、艺术等融入课堂当中,要打造以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为核心、与大学生生活经历相关、能引起共鸣话题、激发大学生灵活思维的精课。最大化地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相比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受众面更广、更为重要。
4 结语
大学生只有持续不断激活学习传统文化动力,才能够更好地去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找到专业课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中平衡点,创建完善传统文化学习模式与自我评估模式;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与含义,学会慎独自律;准确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传承难题,精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具备崇高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