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策略探讨

2021-03-07薛秀兰李晋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

薛秀兰,李晋丽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 030606)

新时代可以是一个泛指的时间概念,任何时期我们都可以对以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得出某项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的结论,例如,常见的就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走进了新时代等。但是该文中的新时代是特指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新的时代特征做出的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改革开放成果、现代化建设成果,处理社会难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期。在新时代背景下,理念思路、外部环境、社会矛盾等,均表现出明显差别,因此对社会发展提出严格要求。

1 新时代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这样描述这个新时代的本质内涵:第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新时代引领下,党和政府要高效完成历史任务,合理安排战略目标,以此凸显出民族性、人民性特点。明确发展思想与目的,科学评判中国的国际地位。

世界发展进入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时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并未进入发达国家规则陷阱,并且逐步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受益者。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明显上升。“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出后,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亮点,形成新型经济合作模式。长期以来,中国以自身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参考模板,且其他国家高度认可中国政治模式。基于国内发展视角分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前景[1]。在21世纪,中国发展生机与活力日益强大,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促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始终保持民族独立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方案。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新时代征程,并且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价值。

2 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必要性

2.1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探索和剖析文化传统,全面提升认知度,保持清醒头脑。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且提出文化传承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文化精华为主,去除落后、愚昧、错误文化内容,使其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并且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维护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注重挖掘与保护民族文化,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在传统文化中,“孔子文化”享誉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之后,围绕传统文化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积极弘扬跨时空、跨国度的文化精神,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不能将传统文化限制在特定环境与国度,而是推向全世界,积极传播文化创新成果。

2.2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界定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容,注重传统文化成果转化,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问题,高度认同和推崇传统文化,并且将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注重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当一个民族缺乏文化自信时,将无法实现文化繁荣发展,也就谈不上民族复兴的梦想。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全面加强民族文化创新力,建设文化强国[3]。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注重道德规范,加强人文精神,确保传统文化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

2.3 提出新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

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应当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当中。“文革”期间,传统文化曾经受到严厉批判,甚至出现污名化、扭曲化的错误认知。需要更正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上千年,并非通过文化运动、政治运动的冲击就能彻底消亡。部分传统文化内涵,可能不太适应现代价值体系,因此被激进人士纳入糟粕领域[4]。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学术界应当科学分析和辨识传统文化,准确划分精华内容与糟粕内容,可以通过学术研究、调查实践、辩论等方式做出结论。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分析。

2.4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传统文化集成

通过分析文化发展历程可知,各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与运动,都导致本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断裂。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文化的认知度不同。例如,日本明治政府,实行文明开化法令,以此消除中世纪的日本风俗习惯,开始引入西方生活方式。由于在文明开放运动中,产生了大量过激行为,严重冲击日本传统文化发展。上述表现属于本土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二战之后,在美国帮助下,日本学习西方社会架构,重新构建国家体制[5]。然而由于尊重传统,保留了天皇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家不管经过多么剧烈的文化运动,都会保留传统文化,更不用说历史文化丰富的中国。

2.5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传承

在近几年发展中,尽管市场经济体系逐渐清晰,并且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框架,然而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依赖较高。民族伟大复兴,属于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过程,精神与物质高度统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提出社会发展的重点。然而对于现代化核心,则主要是指精神状态,即现代人对社会发展所秉承的态度。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过程可知,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国家与民族发展,社会精英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且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通过自我奉献和牺牲换取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到大众化与本土化实践中。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提升群众的理论素养。在大众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值得关注的是,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传统伦理衰落的影响,所面临的问题较多。国家建设发展注重塑造和传承国民价值观念,然而多数价值体系还没有进入到群众内心,也没有将其作为生活行为的约束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内容[6]。然而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现代价值理念必须与传统价值理念相关联,以此建立现实与历史联系,消除传统文化的阻碍影响,促进历史与现代价值理念的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继承中,应当做好区分与辨析处理,了解和掌握文化传承内容,区分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传统文化始终面临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矛盾,并且成为社会讨论热点。基于现代化角度,可以设定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区分界限。在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不能通过传统文化解释中国发展问题,也不能笼统的将文化划分为精华与糟粕派别[7]。主要是在当前研究中,并不能清晰判断出哪些文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君主专制和儒家文化,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具备相互作用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属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高度融合,涉及思想、政治、经济等内容,生活关联性较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古诗词、音乐、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同时包含古代自然科学。在分析和判断时,应当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空跨越特点,不仅具备时代性,也具备民族性。比如,古诗词文化,现代人也崇尚以古诗词表达自我情感,因此此类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只要可以经受时间考验,并且被沿用到现代社会生活中,能够对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就可以规划到优秀传统文化范畴中,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对于部分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如裹脚、太监等,则可以作为立式物质存储,分到糟粕文化领域范畴,以历史资料表示存在。

3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策略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应当确定基本的思维方式。部分学者认为,坚持理性发展思维,加强系统批判思维,实现文化现代化发展。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以此实现功能互补。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并逐渐被视为为国家发展战略。一些地方政府,以传统文化为引导,发展地方旅游业,以此促进经济发展[8]。旅游业与民俗文化结合,是文化传承重要方式。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低俗文化活动为主,满足群众的低级趣味,则极大伤害了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界研究讨论中,不能将文化价值的道德性、现代社会道德性融合在一起,过度提升传统文化道德标准,致使优秀道德价值和基本诉求相脱节。政策制度文件应当符合社会实际发展。

3.1 基于借鉴与学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比如,采用立法方式传承文化遗产,实行文化传承法制化发展。例如,法国颁布《历史性建筑方案》,以此保护文化遗产。日本国家也实行《国宝保存法》,继承和发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日本还建设了较多独立机构,确保文化传承体系运转正常化。日本各大教育委员会,负责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9]。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应当注重全民参与。民间技艺传承人属于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应当加大法律保护,并给予物质与精神支持。法国多数文化遗产为私人保管,并且建立多个文化协会,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出教育系统功能。学校社团应当继承传统文化,日本地区规定中小学生观看传统文化艺术。

3.2 优化完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在传承和弘扬发展中,注重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传承者,接收者,传承内容与方式。在社会体系中,传统文化接收者群体明确,多为青少年群体。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年轻群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传统文化传承者类型比较多,学校、政府、民间组织、个人等均具备传承职能。传承内容,包括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社会制度、生活习惯、民族艺术等,以建筑、服饰、饮食作为载体,加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价值理念的精神支柱。不同传承主体,应当采用不同传承方式。由于政府掌握资源比较多,所以可选择的传承方式也比较多。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金,建设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充分发挥出大众传媒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机构,加大开发与利用力度,同时展示出数字技术优势。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圆明园实景,对政府支持的依赖度比较强。民间组织通过文化类、艺术类、民俗类场馆传承文化内容,联合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多类型民间活动[10]。学校教育传承文化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内容与课程教育内容相融合。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学校系统并未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场馆,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脱节严重。传统文化传承必须凸显出民间传承人的重要地位。由于民间传承人年龄逐渐增加,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再加上社会转型力度不足,民间组织消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完善保护机制,加大经济支持力度,传承民间技艺。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民间技艺不再具备经济价值,但是历史文化价值非常丰厚。在传承体系中,政府应当通过立法方式,建立独立机构组织,加大经济支持力度,以此保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3 加大文化自信心,强化民族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文化自信,人们的高度认可和践行文化价值。只有加强文化自信,才可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同国家民族发展中,都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发展的深厚积淀,承载着高度的凝聚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时代性、地理性、民族性特点,共同组成文化遗产宝库。只有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才可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主要面临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形成多种文化共存格局,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影响非常大。

优秀传统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凝结,具备强烈民族认同感,对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的影响非常大,有助于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长期实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特点,教育意义显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加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

加强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影响非常大。基于文化自信角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语境包括历史语境与时代语境。对于历史语境来说,传统文化经过历史沉淀,从而形成宝贵财富,凝聚了大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时代语境来说,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各个国家交往密切,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度也不断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丰厚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能够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作用十分显著,要注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中华民族应当加强文化自信,科学认知传统文化,并提升文化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注重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的规范章程,以此加强传统文化影响力。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助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同时可以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建造一个可爱的中国!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