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创新路径探索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2021-03-07任美青
任美青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引领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展现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抓住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其中赢得关键主动,深入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必要性。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切入点,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江苏省昆山市利用并弘扬本地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其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 概念界定
1.1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约瑟夫·奈提出的,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国内学者大都继承了约瑟夫·奈的理论,认为国家软实力是由文化、制度吸引力与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文化是基础,是灵魂,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融合在经济政治社会中,使得文化越来越成为软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我国,文化软实力更大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国力,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包含着3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文化软实力、文化力,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二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对内发挥凝聚力,是人民的精神动力。对内是灵魂;三是推动文化传播,对外产生的国际话语权感召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对外是名片。
1.2 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精华,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绵延不断,同时又是兼收并蓄的,是先辈和当代人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历史美德、精神观念、意识形态的集合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中庸为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辩证方法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实践精神;“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礼尚往来、大同世界”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追求和价值情怀;我国上下五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理想情怀、处事方法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如果舍弃了,就会出现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自信的缺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2 文化软实力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不够
首先,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但是现代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比较片面,只知道碎片化的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习。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缺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内容并没有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独立课程,只是摘取部分内容,零散化的分布在语文课本中。我国存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造成了理科生文学素质和文科生科学素养的短缺,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都是要求、原则等比较宏观的层面,没有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落实上存在难题。最为重要的是,真正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普通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却普遍匮乏,尤其是落后的村镇地区,普及工作存在重重困难。
其次,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力度不够。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没有形成明确的评判标准,难以量化,有较大的主观性与争议的存在。优劣的评判标准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相互转化辩证运动的。在新时代背景下,确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评判标准仍存在困难,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解读,对国学经典进行阐释。我国拥有大量的文化典籍与历史遗迹,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与利用。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和传播,如《百家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但这些节目的受众有限,且讲解内容不系统,国民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不系统的方面。因此,要对经典作品和历史文化进行更为广泛、更通俗化的研究和翻译,利用时代技术的产物,扩宽传播途径,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2.2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动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可以看出国家政府对于传统文化地位的认可,特别强调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在实际中仍是较为空泛的理论号召,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较乏力。
文化与市场仍未较好兼容,未真正做到大众化,缺乏优秀的宣传影视作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日益增强,文化市场也在这一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各地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不断兴起,但存在很多文化产品、作品中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空有形式,内容缺失。例如,各个影视企业制作大量的影视作品投入市场,但是能较好融入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有限,缺乏良作。国产剧的评价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高,存在道具、服装不合乎具体历史文化背景,妆容出戏、语言现代化,缺乏逻辑,为了推动情节而制造冲突等许多问题。而好的作品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如《长安十二时辰》《觉醒年代》《山海情》《唐宫夜宴》,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夜》系列节目等,不需要大肆宣传就能收获一批忠实观众。只有那些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又不失新意的作品才会受到大众的喜欢,期待文化工作者可以创造出满足人民需求,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2.3 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不够
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吸引力较弱,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器物、价值观念都被丢弃在社会历史的洪流之中。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紧随西方的步伐,用欧美的名牌,看外国影视作品,仍然默认西方文化“高人一等”,值得炫耀。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那如何能够增强对外传播的力度与信度,让其他国家人民仰慕呢? 再加上,西方与中国,交流沟通的缺乏,在认识上,对于中国仍然十分陌生,隔着地理、历史、文化的鸿沟,仍存在固有的偏见。基于文化心理的差异,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西方总是充满疑虑,诸如“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层出不穷,反映出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相当有限。再者由于语言障碍和思维文化的差别,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局限于少数被翻译广泛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而现代作品和人文生活则很少被了解。如今,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为紧密,但是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大肆流入中国市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本质仍没有很好的传播出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生活很少能够吸引西方人的关注,西方对我国文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中餐”“功夫”“中国制造”等符号文化层面。中西方文化交流长期处于不对等状态,这将直接影响各国平等交流与相互借鉴。
3 昆山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路径
江苏省昆山市利用并弘扬本地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其他地区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3.1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是提升人民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通过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促进人民形成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全面认识,而不是知识碎片。昆山市是人师顾炎武的故乡,昆山市政府、研究人员以及学校极其重视先贤顾炎武的研究与精神教育。首先,昆山市第一中学成立了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将顾炎武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并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昆山市成立了亭林城市管理分会,根据亭林先生生前曾经在辖区内的读书学习和活动,留下的遗迹优势,立足设区开展了一系列缅怀先贤,传承亭林思想的活动。并且2018年6月4日的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顾炎武研究会提出的设立昆山“顾炎武日”的提议,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比如领导讲话、专家演讲、发行顾炎武的纪念邮票,《顾炎武行迹》 一书首发并向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赠送,昆曲《顾炎武》与苏州评弹《顾炎武》先后与广大观众与听众见面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市民对顾炎武精神的学习。最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昆山历史上的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利用好昆山的两张金名片,用一张金名片的形式来演绎另一张金名片的故事,用深受老百姓欢迎和喜爱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来宣传本地的先贤,这是昆山特有的人无我有的优势。在昆山各种媒体上发表众多有关顾炎武的文章,研究会与北师大师生合作编纂的《清朝顾炎武研究资料汇编》和《民国顾炎武研究资料汇编》两书正在紧张地编辑之中,顾炎武研究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文化建设工程,随着它的深入开展,必将对于提高全体市民的素养,提升昆山的知名度,进而增强昆山的文化软实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借鉴昆山在纪念顾炎武方面的成功做法,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普及各个方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弘扬。
3.2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策略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进行创新发展,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的智慧来源,更是国家、人民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是我国的历史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动力和文化滋养。新时代创作文化作品,以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以优秀的作品影响人时,首先要做到坚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掉历史根基,同时,根据新时代人民的需求进行创新。昆山有顾炎武和昆曲两张金名片,昆曲在2001年5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当前中国昆曲属于濒危剧种,为了有效保护昆曲,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例如,苏州市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实现对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对外开放昆曲博物馆,提升民众对于昆曲的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下,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亲近青年与大众,昆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创新,例如,对《红楼梦》《梁祝》《牡丹亭》 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名剧进行适当创新改编,赋予新的生命,同时创作先锋昆曲,如《319·回首紫禁城》《夜奔》等,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光彩,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接受昆曲陶冶情趣的基础上,加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其次,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打破文化与经济的相对立的局面,使传统文化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利用昆曲文化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主题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昆剧里的人物及场景,对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同时,要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现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每年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应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大力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例如,周庄享有“中国第一水乡”美誉,是全国十大古镇之一。各地游客来周庄体验小桥流水的诗意生活,在昆山旅游业发展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昆山旅游业的发展,在为当地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是让全国、全世界认识了江南水乡的传统人文风情,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应挖掘本地特色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将文化品牌宣传出去,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在大众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的同时,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
3.3 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6]我们要把我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我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昆山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员,通过在周庄等旅游地点进行昆曲表演,有力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昆山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好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科技,改变策略,从地方性宣传转换为全国性、全球性的宣传,从传统的地方政府宣传为主转换为政府与个人相结合,充分利用个人的网红效益。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充分借助网页、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对中国昆曲进行快速、有效的宣传,让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快速的网络渠道加深了对中国昆曲的掌握和了解。在加强政府主体的权威发布与集体的作用的同时要大力发挥社会公众的国际影响力,如李子柒以其恬静的自然生活为视角拍摄的视频,吸引了无数国外粉的关注,她的作品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要发掘像李子柒这样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公众媒体人。
4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所以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得以发挥,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