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2021-03-07刘雪花黄红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培育人文素养

刘雪花,黄红日

(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 843000)

1 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价值

1.1 有利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受当前教育模式限制,我国大学生人才培养存在分科过早、专业教育针对性过强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普遍显现出文化视野偏宅的不良发展趋势。专业范围外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其无法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此,何如有效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多元知识储备,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以及政治、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各方面知识,在帮助大学生实现文化视野拓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以该专业范围外视角审视世界,在不断接触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为自身打下坚实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使其更加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以更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发展中去[1]。

1.2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民族传统美德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着个体对祖国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只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真正承担起有关民族生存发展、历史命运的沉重责任,才会具备为国家、民族而奉献的伟大精神。而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能力为民族前进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可见,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重要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诸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动力,是激发学生爱国热忱、鼓舞学生为国奋斗的历史文化根基[2]。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具有合格人文素养的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价值理念。

具有勤劳精神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敬业作为从业的最重要道德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对敬业精神的展现十分丰富,“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业精于勤荒于嬉” 等都映射出古人对敬业精神的强调和重视;众多周知,诚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个体立身处世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民无信不立”“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等思想在诚心缺失问题频发的当前社会环境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友善即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和睦,从“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等内容中有所体现[3]。

总之,我国悠远广播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思想价值理念,可以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不竭不断的思想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融入高校教育过程中,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能够成为其人文素养培育的新支持、新力量。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奋斗求学精神培养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持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是个体取得长远发展的必然举措。相对于简单的知识技能学习,大学生更应树立积极求知、勤学奋斗精神。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推崇励志成才、勤奋好学精神。“温故知新”“悬梁刺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励志言行无不彰显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求学奋斗精神。

对于任何人而言,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必须经历波折困难,必须具备积极乐观的求知意念和强大坚韧的毅力耐力,才能应对在这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浸润下形成的优秀思想理念,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建立起自主主动的求学精神和品质,其先进性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2.1 历史因素

鸦片战争后百年屈辱造成的文化伤痛和心理伤害,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也不得不经受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显现出了弱点与缺陷。与此同时,为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先辈坚决抵制和反对传统文化,损害了传统文化的连贯性和稳定发展。

在惯性思维作用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工作者们未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西方异质文化的不断冲击、市场经济发展引发思想价值理念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很大一部分民众在面对东西方文化时养成了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偏见,将传统文化视为束缚国家发展进步的存在[3]。

受历史因素影响,至今我国仍旧有部分高校师生视传统文化为封建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展示遭受了一定阻碍。

2.2 西方异质文化冲击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西方国家依靠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或明或暗地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殖民和文化入侵,对我国大学生价值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养成带来了严重冲击。

当功利、享乐、拜金、利己等思想通过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必然会对部分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当前,大学生认同、盲目崇拜西方异质文化,将其作为自身行为指导思想,而同时鄙视抗拒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糟粕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受西方文化冲击而拒绝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拒绝了解在时代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体全面完善的作用,是阻碍传统文化发挥教育培育价值的又一大原因。

2.3 传统教育体制束缚

教育体制尚不完善也是制约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就必须将其渗透到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贯彻始终。而当前我国仍旧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导致学生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知识学习,甚少接触课外知识。对于大学生而言,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就业竞争,不可避免地要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各类证书考取上,必然不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以传统应试教育催生出的功利化学习导向更是加重了这一不良倾向。由于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方面有着最直接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对自然科学过度重视的问题,人才培养的过程、模式和标准显现出了单一、产业和技术化倾向,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自然困难重重。

3 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度关注个人利益、责任感缺乏、逃避现实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问题迫在眉睫。如何克服现实困境,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意志的有为人才,帮助新一代青年更好地承担起社会发展重担、民族进步历史使命,是该文要探讨的重点。

3.1 主要原则

首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即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长远利益的教育价值,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领会这其中的重要意义;要以科学地方式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切忌灌输教学;要将方向性原则贯彻到底,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要坚持渗透性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循序渐进。要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系统中的各环节、方面有机融入传统文化;要协调人文素养培育涉及的各有关部门,制定全面、系统、搭配得当、运转科学的传统文化融入方针;要在校园生活、校园网络等外部环境上下功夫,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供条件。

再次,要坚持主体原则。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人才素质培育主体,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潜移默化方式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相关教育。

最后要坚持辩证原则。通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我国传统文化即包含有积极进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内容,同时也不缺乏消极保守、和当前时代环境不相融的内容,因此,即便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也应坚持辩证性原则,保持客观认识,确保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被科学和有效应用。

3.2 课程建设

首先,有必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添到教材中去。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融入需要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选取其中的思想精华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仁义礼智信”的解读,在生态文明素质相关的教材内容中,加入对“天人合一”理念的阐述等,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机会,使学生建立起民族自信心,积极主动学习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思想[4]。

其次,要在课堂内有意识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课堂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诸如历史故事、名家名作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失为增添教学趣味性、强化教学成效的有利方式。此外,各高校可从自身条件出发设置与传统文化学习相关的选修课程。

最后,需在社会实践中增添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中,换而言之,就是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以丰富学生体验开拓学生认知为目标进行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实际状况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文化古迹、参观传统手工艺制作、游览名人故居等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并最终实现人文素养提高的目的。

3.3 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必须重视全面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水平。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必须有权谋、深刻、灵活和透彻的掌握传统文化。

教师需要以严谨心态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以优秀传统文化武装思想、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应用传统文化开展教学过程中注意重点把握和灵活应用,分析展示其中精髓之处,精准解答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疑难问题。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教学研讨会。定时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对提高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必要根据各区域、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安排不同方式和层次的教学研讨会,围绕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的安排等问题做出全方位和系统化的讨论研究,提高教师队伍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整体水平,建立符合当时人才培养需求的科学教育体系。

最后,倡导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学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一项新举措,实施这一举措会给很大部分没有相关经验、知识技能储备相对缺乏的教师带来困扰。学校需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出发指定奖励措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组织安排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启发、帮助学习,发挥集体作用营造科研氛围,实现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提升的最终目的。

3.4 外部环境建设

从校园环境、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着手,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发挥提供多元性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构建校园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发挥起着支撑作用[5]。在实际工作中,发动学生团体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开展诸如校内展览、艺术文化节、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加深传统文化的教育空间;以学生社团为单位,引导其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兴趣,提供师资、书籍的支持,鼓励学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规划指导学习和生活;发挥校内广播电台的作用,潜移默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上都是帮助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举措。

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起作用不容小觑。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传播作用,在受年轻人欢迎的媒体平台上发布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视频、文字资料,提供下载、提问和留言交流渠道,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情。

良好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而言同样十分重要。社会各界有责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问题,大众媒体适当加重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用人单位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公共部门利用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推动社会主流文化向更高品位层次发展,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6]。

3.5 基本条件保障

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支持。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应从组织与经费两方面着手,提供基本条件保障。

各高校领导需要担负起指导与监督的重要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主题进行研究,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这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职能部署相关工作,确保策划宣传、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问题检查反馈等各环节落到实处,上下团结,共同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开创良好局面。

必要经费投入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物质保障。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不需要购置各种专业设备,但无论是教师培训还是教学方法创新、资料库建设更新等都需要一定资金保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短期看来不能给高校带来巨大效益,但人文素养培育是长期、全面、系统化项目,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项隐性的、具有高收益率的投资,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够使其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教育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发挥,承载着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利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增加资金投入,从实践层面给予必要支持。

4 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培育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