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承发展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考察分析

2021-03-07

武陵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精神

陈 锋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2600)

2021年6月25日,在建党百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以及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故居丰泽园。他在随即举行的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号召“充分用好红色资源”“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始终赓续红色血脉”[1]。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在这两个重要讲话中,他特别强调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播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卓越气象。

一、中国革命造就了中国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先提出“革命文化”概念的是毛泽东。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3]663-664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663-664他把中国革命中形成的文化形态指称“革命文化”,并闸明了它的作用:“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708中国革命文化对应着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其首先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民族民主革命,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

历史地看,中国革命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的;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由此可见,中国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起点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最迟也应从辛亥革命算起。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革命的发生、革命时代的到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造成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中国革命的兴起,源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剥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因而,那些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为民族为人民谋求自由解放、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变革运动,都是具有进步性的革命运动,它们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所以,这场历史性的社会革命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恰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所说:“中国社会的新旧斗争,就是人民大众(各革命阶级)的新势力和帝国主义及封建阶级的旧势力之间的斗争。这种新旧斗争,即是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这种斗争的时间,从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从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差不多三十年了。”[3]696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5]

不过,按照革命或社会革命的本义,中国革命的历史时期,应该划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止。在此之后的“革命”,有两种涵义:一是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永葆先进性,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二是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的深刻的社会改革。正是有了这两种意义上的“革命”,“革命文化”对应地继续丰富发展着。

在1957年的调研考察途中,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转变的时期,就是过去的阶级斗争基本上结束了。现在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我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后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个革命,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的国家。为了这个,我们就要进行一个文化革命。”[6]647-648“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工作的时候就要有一股革命热情,就要有一种拼命精神。有些同志缺乏这种热情,缺乏这种精神,停滞下来了。这种现象不好,应当对这些同志进行教育。”[6]650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把“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提上日程,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至于后来出现的“左”倾错误,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把握好建设成为主题的情况下,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和发扬革命精神,如何开展具体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变革的问题。故而,“左”乃至“极左”的做法,是不能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革命”的。对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特别指出:“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我们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的斗争,正是这个伟大革命的一个阶段。”[7]《决议》强调的“革命”,就是拓展意义上的“革命”,即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矛盾而进行的社会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邓小平明确将“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他说:“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8]3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370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9]113。

邓小平同样强调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他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8]367-368

综上,从鸦片战争起,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革命发生了,中国革命文化由此产生了。但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革命以及革命文化的性质不同了。这种不同,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10],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世界现代史上,“红色”具有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独特意义。在文化学上人们“把红色看成共产主义的象征”,“红色文化即共产主义文化”[11]。进而,可以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在科学规范的意义上就是“红色文化”,也可合称“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凝聚和体现了忠于人民、至于理想、勇于创造、敢于牺牲、善于胜利的核心要义和精神风范[12],彰显了党的独特价值和新中国的红色传统,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奔向现代化的最强文化动力。

二、传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是全党自觉的文化使命

21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不断唤醒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记忆,其内涵得以深入挖掘,形式更加多样,继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000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发了“革命文化传统”的范畴。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13]自此,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革命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将之界定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革命现实、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14]。2010年8月,《红旗文稿》发表了云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文章指出:“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15]由此“革命文化”的内涵在四个方面得到阐发:一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二是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优势,是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16]。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论及“革命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时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三要素之一,决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17]36-37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略,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8]上升为共产党人的新的文化使命。

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革命文化”内涵、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也逐渐深化。有的提出: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革命理论、革命教育、革命文艺、革命学术、革命传媒等为主要内容;革命文化是坚守理想信念的文化、充满革命激情的文化、歌颂献身精神的文化;在革命文化引领下,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乐章,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脊梁[19]。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20]革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就在于中国革命铺就的红色底色[21]。于是,“红色文化”研究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的亮点和热点。人们追忆和承继传统,先是把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革命基地、革命遗物等视为“红色文化”,进而将“红色文化”拓展为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和改革建设实践中,不断选择、融化和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所形成的先进文化综合体。2002年12月初,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考察,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两个务必”警示,号召全党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大致从那时起,随着实践中“重温革命精神”活动的开展,关于“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逐渐兴盛起来。起初,“红色文化”被认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22]。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把红色文化宽泛地理解为是一种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先进文化[23]。

逐渐地,中央有关文件对“红色文化”予以确认,并在实践中倡导推广。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展示的内容是“革命文化遗产”。2005年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文章,指出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工程,“红色精神”是我们的革命之本、建国之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24]。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热点,标志着社会对“红色文化”认识的深化。有研究者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载体,具体指革命历史时期形成伟大革命精神及体现伟大精神的革命事件、遗迹、文物等[25]。有的则将“红色文化”界定为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26]。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虽然依旧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革命历史文物”指称红色旅游的文化资本,却把历史视野延展至整个中国革命史,并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打造红色文化精品,丰富红色旅游内容。由此,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阐发进一步升华,其核心要义不断被揭示出来。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是指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整合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先进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为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7]。有的将“红色文化”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提出:“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实践进程。这一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集中在两条战线:一是创造新社会,二是创造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今天,我们可以概括地称之为红色文化。”“从广义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28]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实现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促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推动红色文化有效传承、革命精神广泛弘扬、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从此,“红色文化”在官方文件中得到明确确认。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工作。在浙江任职期间,他就提出了“红船精神”,以之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传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29]在2018年的“两会”期间,他又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30]2018年9月28日,在辽宁抚顺观瞻雷锋纪念馆时,他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永远值得弘扬。2019年的“两会”期间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他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31]2021年3月30日,他专门作出批示:要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三、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举要

综上所述,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程的写照和见证,是党和新中国最鲜亮底色,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7]183传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要多措并举。

第一,要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修养。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时,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为了保证思想上入党,就要用党的理论和革命精神不断武装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32]早在延安时期,刘少奇就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提出:“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进行这种改造的途径,一是革命实践,二是自我修养和学习。他还特别告诫:“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33]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党走在了时代前列。但是,一定要警惕“承平日久、精神懈怠”,为此,就“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34]。可以说,共产党员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一样,任重而道远。2021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必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35]。在6月25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五个坚持”和“三个决不能”,要求“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1]。因此,共产党人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就应该加强实践锻炼和学习修养,发扬光大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二,要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提出,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就可以看作是传统。其中,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并把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行为模式视为有效指南的思想倾向,被称之为“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n)”[36]。事实上,在历史深处,社会演进、世代交替,总是沿袭过去的某些传统,尤其先辈们对人生和社会根本问题的思考,他们创造并经过检验的思想智慧是新社会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对后人有着借鉴意义。红色革命文化是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质性传统”,习近平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37]他特别提出,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红色理想。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我党的重要使命。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在看望革命干部子弟时,特意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听说过满清的八旗子弟吗?他们都是满清的贵族子弟,这些贵族都是立过战功的满清开国功臣,自小骑马射箭,能征善战,以后带兵灭了明朝,建立起满清帝国,可是到八旗子弟就不行了。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不骑马了,要坐轿,整天提着鸟笼子,东游西窜,游手好闲,坐吃俸禄,不劳而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直至成了一群腐败无能的大烟鬼。后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面前,他们束手无策,一败涂地,屈膝投降,最后丢了天下。当然,这是一切剥削阶级必然的下场。你们的父辈为人民流过血,立过功,但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战士,既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享用,更不会留给你们什么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我们无产阶级应该是一代胜过一代。”[38]“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要把反映革命传统的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内容纳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用以启发青少年的政治觉悟,使其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真正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切实保证把红色基因、红色江山一代代传下去。

第三,要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发挥红色革命文化的教化功能,基础在于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广泛传播和深度传承红色革命文化。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指出,要保护好文物,让人民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要求有关部门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要求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振奋民族精神活的历史见证。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3.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超过1 600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陆续梳理出一批革命文物名录,近94%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已向公众开放,同时国家文物局制定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确立了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39]。

要创新展陈方式,讲好革命故事,展现党和人民群众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做好主题设计,抓住重要节点,组织推介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全景立体展示革命历程、卓越成就、伟大精神和历史贡献。把握导向、聚焦主题,从革命文物资源本体出发,挖掘文物内涵,注重把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场景再现结合起来,适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形式,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展示,生动鲜活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沉浸感和愉悦感,实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聚焦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地标,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奋进伟力。依托革命旧址统筹规划设计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乡文化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四,要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文物为文化财产,按照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界定,有形文物和无形文化资源都是“文化资本”,都可以通过运营和再生产实现增值。虽然我们不能颠倒文化价值第一、经济价值第二的次序专事经营,但作为文化资本,红色革命文化同样可以进入经济领域,获取经济效益。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区把革命文物资源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壮大地方经济,从而反哺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使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

开发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本,一些老区发展壮大了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有些红色景区成为民众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对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动社会就业、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脱贫致富的井冈山模式、平山模式和沂南模式。近年来,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2019年全国红色文化旅游人数超过14亿人次,红色文化旅游收入超过4 000亿元,红色旅游已成为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把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物有机融入红色旅游业中,着力打造经典景区、精品线路,发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游,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集聚度和辐射度,向特色化、品牌化方面要效益。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充分展示红色文化旅游业作为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工程的魅力。发展文化旅游符合业内趋势,据国外学者统计,21世纪20年代初,文化旅游占旅游业最高比例已经达到80%[40]。当然,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具体地把握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和本质属性,要把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可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当代文化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指出:“在人们都在为文化产业潜在的经济活力欢呼雀跃之际,我们应该记住创造经济价值不是文化产业存在的理由。艺术和文化产业领域中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文化的广义角色(人类藉此表达其身份定位,才创制出种种共同生活方式),基本上具有文化价值内涵,这绝不是我们用以衡量经济成功的尺码所能丈量的。任何关于文化产业的考量,无论是微观考察还是宏观调控,这一批评与反思的维度都万万不能丢弃。”[41]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对于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还是艺术创作生产,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重视,多次强调指导思想要正确,要坚守审美理想以培根铸魂,力戒浮躁而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第五,要努力推动创作生产和传播红色艺术精品。艺术是以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感性形式传达思维程度最深刻的思想观念。“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42]盖有此因,“文化”这个词不经意被“逐渐专门用于艺术”[43]。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把文艺作为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形式,用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启蒙工人的革命觉悟。列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文艺工作“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44]。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创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完整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培根铸魂的工作,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创作生产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精准化传播,分众化表达,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在文艺领域,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之气仍未清除,艺术高峰尚未形成。当代中国发展红色革命文艺空间广阔、前景美好,而提升创作生产水平,艺术家包括创作者、表演者、设计者、生产者、管理者起着关键作用。艺术表现思想观念、价值、意义,要通过形象直观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艺术家了解群众的需求,将意蕴与形式、情感熔于艺术形象,按照人的心灵需要和美的规律来塑造。受众欣赏艺术品,进入艺术家虚拟的可感自然,“心情不由自主地潜入自然之中,使自然变成了人的本质的一个标记和反映。”[45]因此,红色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需要一支踏实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而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不是学究式掉书袋的话语集合,也不是供少数人消遣的对象,而是拥有最广大的受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艺术精品。艺术家只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与观众同创造,深入群众,深入现实,回归常识、常情、常理,同时尊重革命理想和激情,融会贯通红色文化的精神要义,以艺释史、以艺明理、以艺增信,才能生产出经得起人民检验和时间考验的精品力作。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就要引导艺术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运用红色文化题材生产和传播红色文艺,记录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伟业,彰显革命精神,抒发革命、建设、改革的豪迈情感,歌颂赞扬英雄主义,并结合文化传统展现血性、阳刚、正义美学价值,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神圣职责。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