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策略
2021-03-07潘青艳
潘青艳
摘要:为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核心素养课题组经过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2]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引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的自身素质、核心素养、多方面的提升才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在綜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极其用心的进行策划,认真分析每一次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核心价值体认,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深刻的教育任务。
一、目前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教什么的问题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教材,无教学模式,仅有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什么,需要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制定课程目标,并对课程效果进行自主评价。教师在开发课程时,需要从传统的三维目标转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维目标,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怎么教的问题
在实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教师还是习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灌输得多,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即问题解决;在教学目标把控上,过多关注学生实践的结果,希望达到创意物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忽略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即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才是教学最主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更需要全能型人才,需要新时代青年都有最基本的核心素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将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化作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为祖国的事业增添新鲜的血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核心素养的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更多的重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于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在并未普及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教师和家长一致的意见都还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但新的教育目标和新课标的介入使得教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状态。
二、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生成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生成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围绕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课程总目标,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特色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以及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但要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多渠道整合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4]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小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合作活动是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形成深刻情感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合作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
在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小组及成员创建多元评价机制。可以从成员的态度、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完成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可以采用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
(三)教师课堂思维转变
想要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具备更加前卫的思想。将完全传统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维进行转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教师应当放下原本的教学模式,彻底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课堂,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用主观的角度探索整个实践过程的实践要求。在更加灵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程也能够更好地开展。
对于“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有需要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确立“衣食住行皆课程”的理念。学会生活和学会学习比单纯的学习更重要。在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服务自我、服务家庭、服务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公约法”、“榜样发”“比赛法”“评价法”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真实体会到自律带来的成效,从而确立自律的信心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结束语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摆脱如今这种教师学校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主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更需要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风格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学习侧重改变无疑都是很好的开始,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实践的能力。在实践活动课程当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都是需要教师体现更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人民日报《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