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脉搏,微弱而有力
2021-03-07胡文婷
胡文婷
摘要:2018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巡演,此剧一经上演便在舞蹈界引起轰动,编导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之下,运用其创新性思维,进行大胆地编创,拓宽了舞台形式,积极调动舞蹈元素,打破了思维的局限。通过舞剧的表现形式,对红色经典故事进行全新的解读,完成舞蹈思维的创新和进步。这部舞剧成为了红色题材意象化表达的新风向,为当代的我们进一步挖掘红色题材提供了指引,与此同时也让大家对当下舞剧创作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与考量。
关键词:《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题材;空间叙事;舞剧创作
2018年12月21日,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启首演,该剧是上海歌舞团为献礼共和国70周年华诞精心打造的一部以红色文化选题的谍战舞剧。舞剧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李侠与其妻子兰芬为主的一群革命勇士为原型,描述了上海的敌后战场上,以无线电为武器,为战友传递情报、同敌人斗智斗勇的事迹。舞剧《电波》之所以能打动观众,离不开主创团队的通力合作,舞剧由罗怀臻编剧,由“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担纲总导演,还汇聚了青年作曲家杨帆、青年舞蹈家朱洁静、王佳俊、于婷婷、兰浩、王丹等国内知名艺术家组成本剧的主创团队。相比之前国内舞剧的叙事手法,《电波》可谓是脱胎换骨,目前国内的舞剧在表演形式上怕是还未有能出其右者。
出于对谍战片的刻板印象,未观看《电波》之前,笔者曾有些疑惑: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充满着迷雾重重、暗流涌动、人物环境复杂等特点。而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没有对话的舞蹈,要如何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没有镜头,又面对千丝万绪的情节难关,如何用固定舞台切換出紧张感、悬疑感?一部舞剧能承载这么大的信息量吗?这相当考验导演的逻辑和编排。以下内容就从心出发,谈谈我对这部舞剧的理解与看法。
1.多重联系的角色事件
在这部舞剧中,虽说核心人物是李侠与兰芬,但是,即便是不起眼的卖花女,鬼马精灵的小裁缝,重情重义的裁缝大叔亦或是老谋深算的车夫等其余角色在剧中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值得令我们注意的是,剧当中人物众多的情况下都有着两幅“面孔”,该剧在角色设置上进行了突破,在增加人物角色数量的基础之上,对舞剧内容进行了补充与升华,既完善了主线与副线之间的逻辑,又增强了观众参与感与共情感,这无疑是完成了一个艰难的挑战。
2.多元表达的舞台空间
这部舞剧借鉴了电影创作中蒙太奇艺术手法。据资料所述,蒙太奇手法是指将一系列不同地点,不同距离不同方法及不同角度的拍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引申出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该剧在叙事上,常常将蒙太奇、“多重空间”、倒带插叙作为其表现手段,将段落中原本有的画面打碎重组。比如在剧的中后段中出现四对双人舞,这四对双人舞并没有依次起舞,而是分别以不同的事件推动叙事,让观众在同一舞台上直观地看到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再到共同坚守革命理想、彼此相濡以沫的过程。还有一个场景是运用了倒带的手法来还原裁缝店被搜的现场,清晰有条理地给观众展现李侠观察推理的过程。
印象最深刻是李侠在现场查勘战友裁缝被杀和兰芬觉察出黄包车夫是特务并举手开枪的两个场景并列呈现。在经过细细品味及研磨后,不得不称赞编导创作思维上的高超,利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件不同的事情设置于同一时空,引起无限遐想。该剧在表演上实现了多视角、多领域、多维度的有机统一,常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舞蹈段落在时空上进行重叠、交织,突破了传统舞剧刻板性,使作品的生命力与创新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视觉与感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观影自身本就存在的矛盾。而舞剧创造性突破,无疑让这种矛盾迎刃而解,为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活力。
3.丰满细腻的人物形象
舞剧与话剧、舞台剧在表演上存在较大差异,舞剧无法用直观的语言去阐述剧本里错综复杂的故事,只能依靠演员肢体语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以此与观众在灵魂上达到契合。要把随性、简便且慵懒的生活方式要融入舞台,艺术的润色是其中不能缺少的一味“佐料”。两位女性导演的温柔精致的个性特征,在舞蹈编排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其编排里,放弃了传统舞台中那些夸张的表情和高超的技巧,而是通过轻柔、舒缓的生活动作,编制出其特定人物塑造,如勇敢无畏的李侠,温柔坚强的兰芬,调皮机灵的小裁缝,阴险狡诈的女特务等等。透过角色之间的交织,让人性、情感及戏剧慢慢渗透进观众的内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该剧丰满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每一处精心串联好的情景设计。如女特务与兰芬对手戏,舞剧以群舞中的女双人舞来展现这对特殊的人物关系。她们一个暗里藏刀、步步紧逼;一个沉着应付、冷静周旋。整段舞蹈节奏多变,戏剧动作干净利落,细节把控相当到位,脸上的表情,细腻的眼神,走路的姿势,微妙的手势都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在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时,笔者发现编导采取隐忍的,保留的表达手法,与传统舞剧里大肆的发泄、煽情不同,在本应该喷发的情绪至高点上选择控制,让演员利用细腻的、柔美的肢体,步步蚕食观众内心深处,以此达到强烈的共情与共鸣。如李侠大义在完成其生命里最后的任务时,在二人相互拥抱纠缠拉扯的哑剧化动作背后,是极具隐喻性的向外挣脱的“分别之势”,仿佛在心中嘶哑道:“你别走!”尤其是在与李侠同志诀别后,按照常规的动作编排,后面应接比较大线条的动作来宣泄内心的悲痛,但在这里只是在人群中静静伫立,望向远方[1]。以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超高艺术境界结束全剧,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4.小结
震撼人心的舞台布置和灯光特效;难以料想又合乎情理的讲述手法和情节;曼妙至极的舞姿身段,精致的服装造型,细致入微的表演,舞剧《电波》通过大胆创新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以戏剧化的肢体语言作为舞剧叙事的符号,结合卓越的音乐灯光舞美道具为剧中的革命情怀的彰显赋予了新的表达形式。舞剧通过无声的舞蹈表现形式营造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从而代替有声的语言叙事,创造出更具叙事价值的舞剧结构,为之后的谍战题材舞剧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以上就是笔者对整部舞剧感想的简要概括。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类型的舞剧,发现原来舞剧还可以以这种方式展现,也是第一次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演员一起激动,一起落泪,一起紧张,一起恐惧……
在那个时代的战争中死去的人有千千万万,其中有许多连名字都无法在史册中留下的生命,我们没有机会认识他们,却不能忘记他们,或许不负我们当下的韶华,就是感谢他们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涂越.电波不逝,信念永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特征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12):81-82.
[2]张正贵.《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响亮应答[J].艺术评论,2019(07):142-145.
[3]李卓翰.浅谈舞蹈作品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