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细品经典诗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1-03-07杨丽红
杨丽红
【摘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引领学生深读细品,进一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做法:注重积累,加强语言建构和运用;深思细品,推动思维发展和提升;学以致用,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深度共鸣,做好文化理解和传承。
【关键词】品读;经典诗文;语文核心素养
有内涵的语文教学,老师引领学生美美地读,静静地思,深情地写,多多地提升。诸多美好的获得,渗透在一篇篇经典古诗文的品鉴里。
品读经典诗文,我们能感受到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诗之语言凝练,词之语言详尽;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小品文唯美,论说文精辟;汉赋铺排,明清小说动人:无不显现着经典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领学生细品,深思,感受其独特的美好,进而深深地爱上古诗文,掌握欣赏品鉴古诗文的方法,自然而然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注重积累,加强语言建构和运用
学生主动积累诗词里的字词、素材、写法等,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深刻内涵,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积累字词
古诗文里精辟的一字一词,是精髓所在。学生能多积累,对自己的语言建构及运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积累热火朝天的“闹”和“争”字,带给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红杏枝头春意闹”,拟人化的写法,把红杏开得正盛的场景写得格外鲜活,让我们自然联想到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充满生机的画面,再联想到朱自清的《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不论是花和蜜蜂的“闹”,还是莺鸟的“争”,哪一个不是向我们传递出作者内心的爱,对生活的热情呢?
2.积累内涵丰富的“独”字,感受作者幽微难言的复杂情感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看到的是如钩的残月,感受到迎面而来的秋风的凉意,再想想自己被这深深的庭院给囚禁起来,自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陈子昂一句“独怆然而涕下”,让我们从“独”字里看到了落寞的诗人形象,他孤寂地站在幽州台上,慨叹时空悠悠,梦想却无法实现。
“独”,是一个有味道的词语,它能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丰富的画面,进而揣测作者的情感。
3.积累一个“狂”字,和作者一起豪情万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虽遭贬谪,但苏轼对国家的责任感丝毫没有减弱,他的豪情仍然能够感动全城百姓,仍能震撼读者。
再读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细细思量沙之“狂”,寓意着作者所遭受的政治风暴之烈,沙尽之后得到的“金”字,更是写出了他思想的坚定和纯正。
“狂”字是有力度的词,能让读者透过纸面感受到作者心中澎湃的激情。
4.积累一个“悠悠”,试与作者同感其中滋味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感叹时空悠悠,变化之剧,可是饱含浓浓爱国情怀的辛弃疾,却报国无门,同时他对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也蕴含在这“悠悠”之中。
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让我们吟诵诗词,眼前浮现情景。作者满腹的落寞充溢在字里行间,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
(二)收集素材
看古诗文中选择的素材,同学们可以从中得到选材的启发,在今后写作时也这样选定素材。
1.爱国,可多角度表达
因机遇难求而苦闷的爱国情怀,像杜甫《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叹今,哀叹自己得不到周瑜那样“巧借东风”的机遇。
借助梦境实现理想的爱国情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中自己却又老又病地躺在这偏僻的村庄里,只能在梦里骑着战马到战场英勇杀敌。
抨击权贵误国以表爱国之情的,如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自己对权贵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抒发得淋漓尽致。
悲叹自己身世以表爱国之志的,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壮志未酬,这种心酸,更与何人说?
2.田园,让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说起田园诗文,陶渊明的诗一定是首选的。《归园田居》中有语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耕种的重点不在“豆”,而在“种”,有种豆的过程,已经足以陶冶情操,“但使愿无违”是他最想要达到的境界。以种田作为素材来表现田园之妙。还有他的《饮酒》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悠然采花,无意见到南山为素材,表现了自己“此中有真意”的绝佳感受。
种上几亩田,采摘几朵花,看云卷云舒,望倦鸟归巢,生活的真谛莫过于此了。
3.思乡,诗文里永恒的话题
可以用鸿雁传递书信为素材来表达思乡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以用浩渺的烟气为素材来表达思乡之情,如崔颢《黄鹤楼》里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以用饮酒为素材来表达思乡之情,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里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永恒的话题,乡愁,就是这样在鸿雁传递书信、烟雾笼罩心情、在酒中尽情发酵……也带给我们更多写作选材的启发。
4.友情,割舍不断的情感
目送友人离去,看他渐行渐远但自己仍然在原地伫立,像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轉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就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牵挂、担忧之情。
借助明月表达自己对千里之外友人的祝福,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很浪漫地运用拟人手法,希望明月带去自己的祝福。
暂饮一杯酒,感谢友人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赠诗鼓励,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学会写法
诗文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它的魅力之一在于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用极少的文字抒发极其丰富的内涵。像借景抒情、巧用典故、以小见大等,掌握这些写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写作的帮助。
杜牧的《泊秦淮》开篇以“烟笼寒水月笼沙”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迷蒙、凄清的画面,与自己的情感相契合。
杜牧还在《赤壁》中以小见大,以二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巧用“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更让人感受到天涯游子之悲。
《爱莲说》更是巧妙对比,以牡丹和菊花来衬托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在叙事中说理。《送东阳马生序》,赠文与人,不单纯说教,而是用亲身经历来使对方明白自己“卒获有所闻”,那是依靠着不懈努力才取得的。
(四)加以运用
平素多積累,运用是王道。
不论是我们进行微写作《幸福,就是诗词中》《人生有味是清欢》,让学生引用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独特感受;或者是鼓励学生引用或者化用诗文名句来充盈自己的作文内容,亦或是学生的作文里面饱含着她的古典诗文之魅力,都是为了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二、深思细品,推动思维发展和提升
比较,辨析,对诗文的品鉴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思维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比如,比较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两首诗如何表现对国家的担忧。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困长安时写的两首诗《春望》和《月夜》,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也在对比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再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词人李清照经历朝廷南渡,丈夫去世,奔波逃难,生活无着的情境,却用浪漫的笔法来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辨析这是否矛盾。学生可以进一步明晰真正的浪漫与豪放在词人心中和笔下的再现。
感受不同作者创作的不同诗文表达的同样的怀才不遇、渴望被委以重任的情感,像李白的《行路难》、杜牧的《赤壁》、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
有对比,有分析,有思考的古诗文学习,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三、学以致用,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
细品诗文情韵之美,自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一)欣赏美的景
山高月晓,水落石出,每一处美景都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美,创造美。
《桃花源记》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展现出宁静、和平的场景,让人神往;《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答谢中书书》里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的每一个生命都给人无限美好的感觉;《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以其素雅又清亮的色彩让读者心旷神怡。
(二)仰慕美的人
圣人贤哲的美,在精神品质中。
《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被贬却不抱怨,谪居仍心系百姓。《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刻苦求学上进的精神感人至深,“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陋室铭》中,刘禹锡追求生活的自我修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诗文之境,就是作者心境,我们在文字里读出了作者思想境界之高远。
(三)感悟美的情
唯美的情感应该是明朗的,健康的,能给人精神陶冶的。
《蒹葭》《关雎》里唯美的爱情,健康,明朗,向上,怎不让人连连称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还在经受与弟弟苏辙分离的痛苦,却要祝福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见他站位之高,胸怀之广。
热爱经典诗文的学生,不但能够鉴赏美,还在自己的作文里面创造美。
学生在作文《昭君行》里展示自己对美好人和事的讴歌:
“一曲《琵琶语》,诠释了王昭君的跌宕一生和她的倾城韶华。千百年过去,谁还缅怀凤眼半弯,笑颜如花绽的她,谁还赞颂铅华弗御,芳泽无加的她。历史长河绵延逶迤,我拂过她轻倚过的雕栏,见证了她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她生于乱世,却被这纷乱,沾染了世间难有的傲世风骨……一曲结束,琳琅碎于心。琵琶,昭君,孤独成调,共诉哀伤……”
四、深度共鸣,做好文化理解和传承
由人及己。学生在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时,能结合自身成长加以反思,进一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经典诗文里,传统文化比较重要的部分有追求内心的恬淡恬与宁静。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尘俗的厌倦,还有洒脱,从容和自然。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亦能给学生的思想以洗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哪一句不是在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立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呢?
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坚守原则,亦是我们应该尊崇的品质。如《周亚夫军细柳》中军纪严明、对汉文帝也一样对待的周亚夫,实乃“真将军”;对人能够包容的汉文帝,可谓“真天子”。
拥有悲天悯人之心,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卖炭翁》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催人泪下;《十五从军征》中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能体现创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于民众的同情。拥有悲悯之心,人们会对这个世界付出更多温暖和关爱。
经典诗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亦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极佳阵地。教师自己亦要做好专业提升,成为一名能深读细品诗文佳妙的人,更加睿智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叶嘉莹《迦陵谈诗》[M]北京:三联书店,2017.
注: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CJYC200106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