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时代特征

2021-03-07贠菲菲于德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脱贫攻坚

贠菲菲 于德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贫困理论,系统阐述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全面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新理念、新观点、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安排,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怎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彰显人民性、回应“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现实问题而注重现实性、蕴含“大统筹大协同大扶贫”的系统思维而体现全面性、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于实化细化而强化精准性、以“志智双扶”勇于革新创造而凸显创新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不仅是新时代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也是全面开启实现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实践指引。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3-0061-0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接续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的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摆脱贫困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亲自谋划、亲自督导,通过指示批示、会议讲话、调研座谈等方式形式,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理念、新观点、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安排,形成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南和根本实践指引,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怎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也是一个重大历史任务,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完成情况的底色、基色和成色。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彰显人民性、注重现实性、体现全面性、强化精准性、凸显创新性,具有显著时代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深刻彰显人民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4。这是对无产阶级政党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的最本质概括,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本色和价值取向的最鲜明昭示。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活力动力当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求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进入小康社会,“一个不落、一个不留”,深刻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人民性本质属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3]29,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4]12,“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做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4]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4]23。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是贯穿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红线、主线和准线。脱贫攻坚工作直面中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存在的最现实贫困问题,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迫切短板弱项。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为贫困群众之所盼、解贫困群众之所难,时刻挂念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甜酸苦辣,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大事小事记在脑子里、扛在肩膀上、落在手心里,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初心”,既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又分好共享发展“蛋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刻彰显了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人民性特征。“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历史反复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而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在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指引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使命要求,把服务贫困群众作为使命担当,解民忧、纾民难、惠民生,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和扩大民利,使党永远立于时代潮流之前,永远是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决定性进展,书写了我国减贫脱贫历史的光辉篇章。

二、坚持“真扶貧、扶真贫、真脱贫”问题导向,高度注重现实性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4]35,要求“必须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4]111,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4]114。可以说,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立足于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贫困问题的长期探索实践,扎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模式,来自贫困一线实际工作积累,发展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淬火历练,始终坚持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问题导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征。

扶贫理念具象化。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按照“什么问题集中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把好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穷脉”,用好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药方”,治好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穷病”。比如,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村普遍遇到的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通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部署安排“最后一公里”工作。

扶贫方式生活化。脱贫攻坚主要目标可集中概括为“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从“两不愁”来看,就是从贫困群众最基本、最关注、最现实的生活生计问题入手,首先改变贫困人口的贫困生活状况,解决最基础的生活生计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稳脱贫后致富的发展目标。从“三保障”来看,更是重点关注和大力解决涉及民生领域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个关键问题,深度聚焦贫困群众的所难、所急、所盼和所愿,切实降低和解决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费用,想方设法减轻贫困家庭各项生活负担。

扶贫重点清晰化。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发展条件各有不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因此,扶贫重点要找得准、扶贫举措要用得准,而不能千篇一律、大而化之、照猫画虎、简单应对。脱贫攻坚工作既有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具体标准要求,也有对贫困村出列的考核指标体系,除了关注贫困人口具体数量,还要关注贫困村的整体环境改造提升,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规划长远发展大计。

扶贫内容项目化。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各类扶贫资源以产业项目形式吸收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参与其中、受益其中,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与增加收入结合起来、近期脱贫与长期致富结合起来,实现内生性、源生性脱贫。同时,扶贫项目安排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按照“一村一品”标准,精准选择特色产业项目,精准安排到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

扶贫考核标准化。扶贫工作开展得怎么样,扶贫工作措施落实得怎么样,必须通过相应考核监督机制的检验与评判。因此,客观、科学、完善、有效的精准扶贫考核监督机制,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考核监督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评价主体全面,包括帮扶对象、地方政府、业内专家等;二是考核内容全面,包括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教育培训力度、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能力等;三是考核评价制度全面,包括财政投入扶贫绩效考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考核、扶贫工作创新情况考核等。

扶贫成效规范化。扶贫成效的最终落脚点是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相应的退出机制,严格规范退出程序和标准,固化实化扶贫工作成效,就非常关键和必要。从现实来看,扶贫成效规范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符合退出条件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按照時间节点及时“摘帽”“出列”“脱贫”,以最大限度优化扶贫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另一方面,不符合退出标准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相关地方和工作部门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兼顾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实事求是规划工作节奏,循序渐进落实部署安排,不为了赶进度搞“应急性脱贫”“形式上脱贫”,造成一旦失去扶贫政策支持就很快返贫。针对此种情况,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注重对扶贫工作的评估、检查、督查和问责,有效防止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简单化。

三、坚持“大统筹大协同大扶贫”格局导向,深入体现全面性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3]37。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立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路径方法、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的中国化反贫困理论,没有就贫困言贫困、就扶贫言扶贫,而是在深刻分析中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复杂致贫因素基础上,从全局着眼、从整体着手、从系统着力,统筹协调扶贫开发各种重大关系和各方面工作内容,将宏观政策措施与微观制度安排相结合、外部力量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实施扶贫开发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与完善动态退出机制相结合、政府主导力量与社会共同发力相结合,坚持“大统筹大协同大扶贫”格局导向,深入体现全面性重要特征。

注重与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对接。习近平指出,“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2]17。这就要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各级政府将扶贫开发部署安排与国家宏观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接起来,在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外部条件支持帮扶基础上,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独特禀赋优势,搭上区域一体化发展“顺风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走活内外联动协同“一盘棋”,既按照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要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又为后期实现稳定脱贫能致富进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发展基础。

注重内生动力锻造。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4]131。脱贫攻坚工作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多种因素的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重大社会工程,绝对不能简单应付“造盆景”,而要用“绣花功夫”“磨杵恒心”打造里里外外“处处是风景”,并且力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贫困地区“风景这边独好”。因此,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既重点关注精准脱贫中的短板弱项,针对性解决涉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困难和制约瓶颈,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要超前关照到贫困地区后续生产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在扶贫开发中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转型升级中增强地方脱贫致富能力。

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发力。习近平要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2]19。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引领和组织实施,也要靠全社会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和共同担当。没有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积极出力、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没有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齐头并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就不能如期完成、顺利完成、高质量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基本原则,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主体责任的同时,注重提高全社会成员关注度、参与度和融入度,广泛调动社会各界投身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和帮助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参与扶贫的各项工作,引导各类社会扶贫主体工作重心下移、眼光视野下移和具体行动下移,采取包县、包乡、包村、包户等多种包干方式,不断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的全面格局,集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发力,实现最大程度资源整合,汇集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最大合力。

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导向,切实强化精准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性,是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核心特征和内在本质,贯穿于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全过程,体现在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各方面,落实在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精准到村、精准项目、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等全方位精准化各个环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工作最鲜明特色和最主要特征。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重在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4]75,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4]81。因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而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必须按照致贫原因、致贫特点、致贫环境、致贫类型,推进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实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扶贫对象识别精准。“谁贫困、谁真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前提。就个体而言,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只有扶持对象精准,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据可依,做到“共享全面小康社会”不落一人;就群体而言,老、少、边、山、岛等地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需要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做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少一地。

扶贫思路分析精准。思路决定出路,扶贫思路直接影响扶贫工作成效和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针对性扶持和一对一帮扶,有的是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稳扎稳打,有的是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醫脚、疲于应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扶贫工作理念,时刻把贫困群众、贫困人口的现实要求和长远需求作为谋划安排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扶贫开发思路举措才能真正来源于贫困群众、服务于贫困群众、显效于贫困群众。

扶贫措施实施精准。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融到贫困村、深入贫困户、走近贫困人口,细致了解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贫困户贫困特点、贫困人口个人能力,针对性制定配套扶贫措施,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计、一人一策,确保扶贫措施与贫困地区发展相协调、与贫困户现有条件相契合、与贫困人口实际能力相匹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资源投入精准。扶贫资源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保障,没有大量扶贫资源的投入配置和高效使用,扶贫开发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既需要扶贫资源大量投入、有效投入、综合投入,又必须精准使用,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资源投到关键领域。在投入形式上,既采用专项资金折合为农户入股股金的模式,也采用现金、实物等方式直补到户;在投入方向上,既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现实生活需求,也注重专业技能、文化教育的培训培养;在投入管理上,建立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评估等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金管理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扶贫主体明确精准。“谁来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必须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扶贫工作主体责任。村级党组织是与贫困群众联系最紧密、协调最有效、保障最关键的基层组织,开展扶贫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的主动担当、高效配合和全力支持。实践中,各地纷纷从各级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队长,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为扶贫攻坚的坚强堡垒和阵地前哨,把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队长历练成为带领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排头兵”。同时,有的地方还积极探索“驻村干部互评”工作机制,评选优秀驻村干部,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动力。

扶贫管理实时精准。扶贫管理实时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因为在国家和社会大量扶贫资源投入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会变化、贫困村经济收入水平会变化、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会变化。如果不能实时、及时、准时掌握各项指标和数据的变化情况,就会影响扶贫工作计划安排和政策措施配套,影响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质量。实现扶贫管理实时精准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健全贫困户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时掌握贫困户收入、支出、消费等各种数据信息,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帮扶成效和脱贫进展;二是完善扶贫工作动态管理机制,实时了解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性进行介入和管理,综合评估扶贫工作成效,优化工作流程,固化工作标准,实化工作安排,提升扶贫工作效果。

五、坚持“志智双扶”理念导向,集中凸显创新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最终要靠扶贫理念、扶贫举措、扶贫模式、扶贫路径的改革创新,进而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脱贫稳得住、致富有门路”。习近平指出,“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3]49,“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4]140,“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4]142。脱贫攻坚实践证明,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长期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特色。

注重全面脱贫,创新扶贫理念。扶贫开发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这个“人”就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如期脱贫,不仅要在物质上实现,也要在精神上富有,不是个别指标单一维度的单项脱贫,而是整体系统性指标的全面脱贫,因此需要“志智”双扶。在传统扶贫理念下,扶贫主体很大程度上“见物不见人”,把扶贫物资、救济资金直接发放到贫困人口手中就算完成任务;扶贫对象在单项维度扶贫模式影响下,“等靠要”思想严重,宁愿“绕着墙根晒太阳,也不愿放下身来奔希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双向维度的扶贫开发,既积极组织外部力量投身扶贫开发,也鼓励支持贫困人口激发内生动力,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实现“人”的全面脱贫。

注重脱贫致富,创新扶贫模式。贫困是个历史性难题,即使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相对贫困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因此,对于以往扶贫开发实践和经验来说,能够通过大规模反贫困行动消除比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属不易,而要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些难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实施“精准滴灌”“内生造血”“生态保护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路径模式,主动探索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有效办法,努力为后面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振兴、全面致富打下良好基础,以实现脱贫中致富、致富中脱贫。

注重系统整合,创新扶贫手段。首先,扶贫开发需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实施、共同推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协调联动、有机统一、相互配合,而不是“各喊各的號、各吹各的调”,造成宝贵的扶贫资源不能发挥集聚优势,不能实现最大效用;其次,扶贫开发工作千头万绪、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千差万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强基固本总体思路,既授鱼更授渔,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自我脱贫能力、自我致富能力;最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树立了“全国一盘棋”“全局一张网”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制度性体制机制优势,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全局谋划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从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时代要求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

注重运行有效,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从实践来看,建立健全扶贫体制机制,对于实现有效脱贫、稳定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从需求来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顺畅的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对于有效整合全社会扶贫资源、形成各方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合力、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对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扶贫体制机制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创新,着力构建了贫困群体识别机制、优化了工作管理机制、强化了考核监督机制,从体制机制上确保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完成、高质量完成,使脱贫攻坚成效得到贫困群众认可、受到外界力量肯定。

2021年我们如期实现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回顾过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组织部署和强力推动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进展,实现“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 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中华民族反贫困史、世界减贫脱贫史的伟大奇迹。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基本规律、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理念方法、体制机制和模式路径,发展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特色,是做好“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反贫困工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董玥玥)

(校  对:向 媛)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2020dfdxzddykt118);南京市委党校2021年度校院调研课题。

[收稿日期]2021-03-15

[作者简介]贠菲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210046;于德,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文教研部讲师,210046。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脱贫攻坚
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30届学术年会综述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特征与路径选择
浅议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