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肠套叠220 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03-06谭小光
谭小光
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安徽阜阳 236000
原发性肠套叠属于一种急腹症,多发于小儿外科,严重威胁儿童健康[1]。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 个月婴儿多见,2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目前,临床多采用灌肠复位治疗原发性肠套叠,当灌肠复位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2]。但临床发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无法彻底根治疾病,仍有部分患儿出现复发趋势[3]。据统计,原发性肠套叠的复发率在12%左右[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做过大量研究,但始终对原发性肠套叠的复发原因存在争议[5-6]。为进一步探究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本文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220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220 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通过CT 或腹部超声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肠叠套患儿;②年龄在14 岁以下;③病例资料完整;④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②存在精神障碍或其他系统疾病;③高度疑似但手术探查或影像学未能证实者。其中,男138 例,女82 例;年龄4~125 个月,平均(31.35±2.37)个月。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儿给予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即:①将Foley 氏尿管经肛门插入直肠,深度5~6 cm,将15~25 mL 气体充入气囊以阻塞肛门,并将Foley 氏尿管与空气灌肠整复仪连接。②在X 线透视下,以7~8 kPa的低压缓慢充气,直到肠腔内出现软组织包块影。③逐步升高充气压力,最大不超过13~14 kPa,观察套头回缩至回盲部,直至消失。
根据复位成功与否分为复位成功组(观察组)和复位失败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呕吐、发热、果酱样便、腹痛、腹部包块、腹腔积液、腹胀、肠系膜淋巴肿大、肠叠套长度及直径等13 项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位成功率、复位耗时分析
220 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200 例(90.9%);平均复位耗时(25.0±12.5)min,无穿孔发生。
2.2 原发性肠套叠复位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年龄、腹痛和呕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程、发热、腹部包块、果酱样便、腹胀、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套叠直径、肠套叠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3 影响患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logistic 多因素分析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腹部包块、果酱样便、腹胀、套叠直径和套叠长度是影响患儿原发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P <0.05)。见表2。
3 结论
原发性肠套叠作为一种急性腹痛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7]。研究发现[8],原发性肠叠套可诱发肠梗阻,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原发性肠套叠儿童的年龄较小,所以其症状常常被哭闹掩盖,无法准确诊断疾病。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断率[9-10]。临床显示[11-12],当疾病确诊后,无论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都会使部分患儿出现肠坏死、肠梗阻等症状,危及患儿生命。有研究显示[13-14],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复发与腹部包块、大便形态、肠套叠长度及直径息息相关,但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为进一步降低原发性肠套叠的复位失败率,本研究总结我院收治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复位成功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表1 原发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单因素分析(例)
表2 影响患儿原发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logistic 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经空气灌肠治疗后,复位成功率为91%,且复位耗时较短,无穿孔病例。这是因为空气灌肠观察视野大、创伤小、压力稳定且操作简便,可对肠套叠套头位置进行精准定位,明显缩短了复位时间[15-16]。另外,空气灌肠根据患儿状态及时调整压力参数,保证空气灌肠的安全性,避免穿孔现象的发生,提高复位成功率[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复位失败的主要因素为果酱样便。当患儿出现果酱样便时反映其部分肠黏膜已发生缺血性坏死,肠壁血运出现功能性障碍,致使肠叠套部位紧绷而增加复位失败的概率[19]。经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其肠黏膜会逐渐出现肠绒毛脱落、凋亡、死亡现象,进而导致病理性变化,而且当小肠黏膜受损后,可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并释放大量氧自由基,进一步破坏肠黏膜,使患儿出现果酱样便症状。
有文献报道[20],病程也是影响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肠套叠空气复位成功的可能性会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降低趋势,而且套叠时间过长时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复位失败患儿的病程≥24 h 的比例为70.0%(14/20)。这是因为若肠套叠病程时间太长则会使肠壁血运能力受到严重阻碍,直接导致肠坏死,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降低复位成功率。Munden 等[21]研究结果显示,当原发性肠套叠长度超过3.5 cm 后,多会出现复位失败的情况。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复位失败患儿的肠套叠长度≥3.5 cm 占比为75.0%(15/20),与Munden等[21]结果一致。由此可见,肠套叠长度可作为判断肠叠套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与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Rajagopal 等[22]研究显示,当原发性肠套叠直径≥2.5 cm时,空气灌肠复位成功概率明显降低,而直径<2.5 cm时,复位成功概率则大大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复位失败患儿的肠套叠直径≥2.5 cm 占比为70.0%(14/20),与Rajagopal 等[22]研究结果相符。腹部包块多呈腊肠状,为原发性肠套叠典型的临床特征之一,同时,腹胀也是原发性肠套叠最严重的临床表现[23]。当原发性肠套叠长度短、直径小时,在对患儿腹部的检查过程中很难发现腹部包块。本研究结果显示,复位成功患儿的腹部包块、腹胀占比均为4.0%(8/200),明显低于复位失败患儿的70.0%(14/20)和45.0%(9/20)。这是因为,当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时,会使病程出现明显延长,导致肠道发生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从而加重病情,增加复位失败概率[24-25]。复位失败的患者胃肠蠕动通常表现为不协调、不稳定状态,会刺激胃窦部分分泌大量胃泌素,保持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随着胃泌素的不断增加,进而促进胰高糖素含量的增加,与胃泌素产生拮抗和促进的双重作用,胃与肠道失去正常的节律性,产生腹胀、腹腔积液等临床症状。因此,存在腹胀、腹部包块的患儿其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往往比较低。由此可见,是否存在腹胀、腹部包块是判断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儿童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患儿肠套叠变化可使用超声进行动态检测,因其具有暂时性的特点,所以仅需空气灌肠治疗。病程、腹部包块、果酱样便、腹胀、套叠直径和套叠长度是影响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治疗方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