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疗器械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调查
2021-03-06赵祥欣杨卫东王维君
赵祥欣 马 英 杨卫东 王维君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学院,浙江宁波 315503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7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5670 亿元,过去6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1]。产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然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当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都存在严重不匹配的情况,高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年均培养规模仅为需求的1/7,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也都存在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2-4]。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对象和中心,其专业认同、学习动机情况等,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医疗器械类高职专业学生为对象,对其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精密医疗器械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3 个专业一至三年级约一半学生为样本。本研究共选取研究对象379 名,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36、115 名,男女人数分别为179 名和200 名。
1.2 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5-10],同时借鉴了黄希庭等[11]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自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两种题型。全部采用填写纸质问卷的形式,辅以现场访谈。本调查共收到返回问卷389 份,其中有效问卷379 份,有效率为97.43%,被访谈学生21 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每类学习动机中各项学生选择比例(%)取平均值,并根据该值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学生及家庭基本情况
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农村的人数为214 名(56.46%),而来自城市、小城镇的人数分别为66 名(17.41%)、99 名(26.12%)。非独生子女的人数为163 名(43.13%)。
从家庭背景来看,首先,学生父母的学历层次偏低,父亲和母亲在“初中或以下”水平的人数分别为297 名(78.36%)和307 名(81.00%)。其次,学生父母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父亲从事职业占比前3 位分别是“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94 名,24.80%)、“雇工在8 人及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62 名,16.36%)以及“有农业户口且仍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民”(51 名,13.46%),母亲情况相似。第三,家庭经济情况尚可。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上的人数为195 名(51.46%)。
从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学生认为家庭花在教育上的金钱要多于时间和精力。见表1。同时,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家庭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仍有近1/3的学生“不确定”或“不同意”家庭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来进行教育。见表2。在中学阶段,家长在面对子女成绩不理想时的处理方式,排前两位的分别是“生气,给脸色看”(138 名,36.41%)、“报辅导班”(80 名,21.11%)。
表1 学生认为家庭花在自己教育上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情况[例(%)]
表2 学生认为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重视程度情况[例(%)]
2.2 专业认同情况
2.2.1 学生选择高校及专业情况 从对学校的满意度来看,学生满意度从高到低的项目依次为招生环节的公平性、校园生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前学习状况、专业设置、就业前景。见图1。对于选择就读高校和专业的影响因素,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就业前景”,其次才是“自己的喜好和专长”以及“学校/专业声望”。见图2。
图1 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情况
图2 学生选择就读高校和专业的影响因素情况
2.2.2 学生满意度情况 分析3 个年级的情况后发现,对目前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和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均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见表3~4。对于就业前景,乐观程度在大二时最低,在3 个年级中出现了“下降-回升”的情况。见表5。
表3 三个年级对目前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情况[例(%)]
表4 三个年级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情况[例(%)]
表5 三个年级对就业前景的乐观满意程度情况[例(%)]
2.2.3 学生专业认同情况 大一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最低,随着在校学习的深入,对专业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见表6。从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来看,虽然大三学生中“不喜欢”的比例有了大幅降低,但“喜欢”的比例并未相应提高,而是转为了“无所谓”,见表7。292 名(77.04%)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316 名(83.38%)对毕业后的目标没有计划。158 名(41.69%)“有”或者“有过”转专业的打算。
表6 三个年级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情况[例(%)]
表7 三个年级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情况[例(%)]
2.3 学习动机情况
学习动机的调查共有6 个大项、28 个小项,分别测试学生的“小群体取向”等6 类学习动机。6 类学习动机的强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物质追求(84.30%)、求知进取(74.58%)、害怕失败(50.18%)、社会取向(46.88%)、小群体取向(37.34%)以及个人成就(35.80%)。见图3。
2.4 学习成效情况
对于考试的认识,146 名(38.52%)认为“全部科目60 分万岁”,另有123 名(32.45%)认为要“全部科目努力拿高分”。备考时,265 名(69.92%)选择“临考前1~3 d 突击复习”或“提前一、两周复习”,仅有9 名(2.37%)选择“完全靠积累,不刻意准备”或“平时积累与期末复习相结合”。对于考试作弊,184 名(48.55%)承认“偶尔有过”,236 名(62.27%)认为作弊行为“可以理解”。342 名(90.24%)认为进入高校学习后,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但在知识体系的建立方面,344 名(90.77%)认为仍有一定差距。另外,303 名(79.95%)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
图3 学生学习动机选择情况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从调研的结果看,多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环境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家庭在经济上能够给予子女较大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与策略,时间、情感投入等方面存在欠缺,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
专业认同方面,学生更多从就业的角度来选择专业,而不是自己的喜好和专长,并存在一定盲目性,不易产生专业认同和自信。尽管学习期间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但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并未同步加深,这与选择专业时的功利倾向不无关系。对专业的“不喜欢”及“不了解”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面对大二开始的难度较高的专业课及实训课、实习等教学环节时,在学习能力相对不强的前提下,更易加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进一步削弱专业认同和自信,导致恶性循环。虽然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尤其看重“就业前景”,但对于自己不了解、不喜欢的专业,实际上很难全心投入学习。学习成效的调查反映出学生对考试和学习的态度相对消极。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面临新形势——学生(包括家长)不满足于高职学历,希望能继续深造。
学习动机方面,“物质追求”排名第一,提示经济挂帅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受到的影响较大,这也与选择专业时的功利倾向相互印证。而“求知进取”排名第二,提示学生虽然受到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但仍能将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上两种动机类型的排序与沈懋法等[12]针对高职学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后四种动机类型的排序出现了变化。“害怕失败”在沈懋法等[12]调查中是排在最后一位,而在本调查中排到了第3 位,高于“社会取向”等三类动机。提示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学生“被动受迫”学习的情况多于一般水平。其原因还是与专业认同感、专业自豪感不强有较大的关系,较难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对策与建议
3.2.1 双管齐下,重视学生专业认同 新生入校后的始业教育、专业讲座等传统方式虽能够取得一定提升专业认同感的效果,但很难根本扭转学生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被动接受”状态。
重视学生专业认同,不仅在“育”,更在于“选”。在招生时要优先选择招收对医疗器械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专业的宣传与专业兴趣的培养要向中学前移,让更多的学生主动选择医疗器械类专业。
以往高职院校专业与学生往往处于“双被动”的状态,学生迫于无奈被动选择高职专业,学校被动接收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等观念[13]的逐步深入人心,结合近年来浙江等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14-15],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个人兴趣与特长出发来选择院校及专业,同时也让学校能够选择已经具备一定专业认同感的学生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双主动”选择能够让人才培养事半功倍。
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宣传和专业兴趣的培养也应前移,让中小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逐步了解、认同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人才需求——这不仅要求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政府部门)都重视并参与进来,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的有志青年所以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3.2.2 文化育人,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物质追求”放在首位的学习动机,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黄希庭等[11]研究,物质追求对应生理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通常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其特点是短期和暂时的。因此,要激励学生长期地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级的需求,这才是内在和无止境的。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产生由内而外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医疗器械行业“救死扶伤”的崇高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加高标准的要求。应在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活动开展等方面积极推动“药德”教育[16-17],注重在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全程渗透“药德”教育。将德育与远大的学习目标结合,将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内生出长效的学习动力。
3.2.3 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完善医疗器械类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专业设置应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并能及时动态调整专业目录,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精准对接[18]。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形成专业认同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依据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9]。
其次,要以“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理念为基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使企业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乃至招生宣传等工作的方方面面[20],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动态更新课程体系。
第三,要畅通人才上升通道。通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升本对口专业扩展等方式,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使专科毕业生拥有更加多元、满足其长期职业发展需要的选择,解决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21-22]。
综上所述,专业认同的缺失及学习动机的偏差将会极大影响高职医疗器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发展速度快、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急迫,同时其被大众所接受和熟知又需要一个过程。要缓解矛盾,除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外,还需要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参与,加速、加深全社会对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类专业的认识和认同,助力“选”“育”优良人才,最终达到助推产业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