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技能大赛选手选拔和培训机制探索
2021-03-06叶秀娟吴芷芷
曹 卿,叶秀娟,吴芷芷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办好职业技能竞赛,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精神建设。参加护理技能大赛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操作技能,推进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1]。每年高职院校都会选拔一批优秀选手参加国家级、省级大赛,为了取得好成绩,发挥大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作用,使更多学生受益,探索一种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全员选拔和培训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选拔前准备
1.1 完善训练保障机制
利用已有实训场地,根据大赛要求配备实验器材及耗材。采取分管领导—系领导—指导团队三级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为下一步的选拔、训练提供保障。
1.2 建立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原则,制订指导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校内竞赛方式选出优秀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系部主任总负责。优秀的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选手。只有自己亲自参加比赛,认真分析比赛标准,对各个比赛项目有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才能将这些传授给学生。
2 大赛选手选拔机制
技能大赛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是无法通过几个月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完善选拔机制,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选拔程序和甄选指标,使适合、愿意、有能力、有潜力的选手脱颖而出。
2.1 初次选拔
初次选拔采取理论考试的方式,综合任课教师、辅导员意见进行选拔。第三学期开学伊始,由部系负责人下发校内护理技能大赛通知,让大二学生提前了解竞赛内容,做好准备,两个月后进行理论考试。考试内容参考最新的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试题库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涉及的科目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急救护理、护理伦理、健康评估、人际沟通等。考虑到有些课程尚未学完,可针对已学章节出题。试卷共100道题,利用问卷星考试。选拔出成绩排名前100的学生,与前期任课教师、辅导员推荐的学生名单进行对比,选出重叠的学生(70人)参加下一轮面试。
2.2 结构化面试选拔
将70名选手随机编号,进行结构化面试。面试题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自我介绍,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第三部分为基础护理操作。自我介绍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活动参加情况,时间约2分钟。案例分析考查学生对常见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人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基础护理操作考查学生动手能力。面试后选出20人参加下一阶段的系统培训。
3 培训机制
3.1 制订系统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一起分析往年大赛规程,熟悉流程、要求、注意事项及扣分点,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订一套系统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训练。
3.2 循序渐进,提高专业技能
第一个月学习心肺复苏和右踝关节包扎操作。心肺复苏是每年技能大赛的必考项目,按压和吹气环节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练习。右踝关节包扎涉及人文关怀,可以设计多个场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第二个月加入静脉输液和吸痰与气管切开护理。此两项操作重点考查学生的无菌观念和人文关怀能力。要想提高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除了要掌握穿刺技巧,还要熟悉比赛模型,平时在模拟手臂的每条血管上都要练习,做好全方位准备。吸痰与气管切开护理操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污染无菌物品、跨越无菌区和超时,而确定治疗车的位置可以大大减少跨越和污染概率,提高操作速度。
3.3 核心素养培养
3.3.1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做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要把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平时的护理操作中,比如教师在准备用物时放入过期、破损物品,看学生能否发现,使其养成仔细核对、认真负责的态度;皮肤消毒、扎止血带时用尺子测量消毒范围、止血带与穿刺点的距离,让学生养成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3.3.2 主动学习、做好时间管理 技能大赛的准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选手和指导教师投入全部精力。训练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商讨训练方案和时间安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3.3.3 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核心能力。面对复杂的临床护理问题时,护士需要做出准确判断,采取安全正确的护理措施[2]。护理技能大赛中的每个赛项都设置了临床案例,比赛中标准化病人(SP)会模仿真实病人,准确形象地把某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出来,同时案例中也会设置一些常见护患沟通问题,这时就需要选手具备判断和决策能力,能够正确处理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4 提高心理素质 大赛比到最后往往比的是选手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正常发挥的关键。在平时训练中,指导教师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改变考试时间、地点以及病床位置,邀请学生、教师和学院领导观摩。
3.3.5 将人文关怀做到极致 护理操作时护士端庄的体态、优雅的举止、温馨的话语可以使病人身心愉悦。训练初始就要对选手仪态、语气进行专项训练。告诉选手“你是一名真正的护士,护理的不是模拟人,而是真正的病人;你需要与他交流,他也会根据自己的病情对你提出问题”。指导教师和选手一起总结SP可能提出的问题,培养选手人文素养。
4 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发挥SP优势
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筛选选手。教师根据操作项目设计案例,在常规病例的基础上加入特殊条件,细化评分标准;提前培训标准化病人,可选择学生、教师作为SP;考前集中培训考官,统一评分标准;重视反馈,包括SP反馈、学生反馈及考官反馈。考试前安排考生依次进入各个考站,抽签选择一个病例进行考核,每站考试时间确定。考站配有两名主考官及一名标准化病人[3]。通过一些预设的问题及场景,对选手的应变能力及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考核。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职业自信,拓宽教学思路,引导护理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有效的选手选拔和培训机制对短时间内培养出高水平选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全员选拔和培训可以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