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中渗透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1-03-06
(薛城舜耕中学 山东 枣庄 277000)
随着近些年中小学校园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中学校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一些紧急的突发性事件,比如,地震、突发火灾、管教冲突等,校园许多中学生会陷入一片恐慌混乱中,很少学生能够较好的应急心理素质去有序地解决突发事件,也甚至顾不及对同学的关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缺失较为严重。日常中学学校组织的一些紧急疏散和突发事件演练较少,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即使是疏散演练也是在教师有序的组织下进行,没有真正的达到应急能力培养的效果。然而,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安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可以有效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应急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危机意识和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中多方面途径培养中学生应急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
1、应急能力概述
1.1、应急能力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人们在遇到突发的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的伤害时,本能地迅速做出自我保护并能将危机解决的综合能力,就称之为应急能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都会本能地、下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当人在喝水感觉到烫嘴就会本能地将水吐出,进行吹起降温。这就是人们本能下意识做出面对危险的反应,会经过不断的刺激而进行一些面对危机的经验积累,当遇到类似的危险就会提前预知做好防护和自我保护等。但是仅仅通过本能的反应做出一些抵御和防范危险的措施,是远不足以抵御我们日常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像遇到房屋倒塌、地震之类的突发事件,被困的人曾经参加过体育锻炼和应急训练的就能相对轻松地等到救援或自救。也就是说,中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时在学生本能自我保护意识的前提下,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条件反射更好地具备应急能力。
1.2、应急能力主要构成要素
中学生的应急能力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在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能够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快速做出应对措施,避免伤害或将伤害降到最低。这种应急能力一般会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学生才会自我下意识地表现出来。这种能力虽不是正常情况下常见应用的能力,但它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得到潜在的能力提升。从人体构成和运动心理视角分析,应急能力通常与人体自身有很大关系,应急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构成要素:(1)第一,学生自身面对危机发生时,大脑敏捷地做出预警的反应;(2)第二,感应危机发生时,身体做出平衡控制的反应;(3)第三,危机当下,以不同体育运动姿势化险为夷;第四,面对危机发生,从容心态科学分析和面对等等。
从应急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学生在面对危机时的一种身体和心理都做出不同反应的,尽可能通过自己大脑思维想到的解决办法进行危机的化解,使得危机事件的以解决或缓解。也就是说,这些要素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脑子的机智程度和身体灵活程度,这些要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
2、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能力的重要性
2.1、拓展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应对危机的相应训练,培养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能相对从容地应对。一直以来的中学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体能训练为主,甚至以中高考需要体育考试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样较为单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将应急能力培养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不仅有多媒体展示的视频、图文的教室内的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理论讲解体育课,还会增加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体育锻炼,比如,攀岩活动、越障碍训练、定向越野、现场逃生训练等,这些有别于传统体育课堂上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激发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这种渗透了学生应急能力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使得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局限,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进一步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
2.2、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
目前很多中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危险事情,由于缺乏预见危机发生的预警反应,缺乏面对危机能够不慌乱地化解危机的应急能力。主要时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应急能力的训练,对于突发事情不懂得如何处理,一旦遇事就显得十分慌张、焦虑和手无足措等一些不良心理情绪。那么,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应急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能训练的同时,还会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强化着学生面对困境的要有毅力和恒心去完成的品质,在体育教师开展的应急能力体育锻炼活动中,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磨练着学生意志品德。体育教学中反复多次的应急能力的体育活动训练,会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在面对危机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做到遇事不慌张,及时调整好自己心态,能够相对淡定从容地去判断分析,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化解危机或将伤害降到最低。
2.3、增强学生自救和他救常识技巧
目前很多中学体育教学中都缺乏对学生应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体育锻炼中日常生活应用到的应急知识和技巧。学生在缺乏危机意识的情况下,又没有经过一些应急的训练,面对校园内出现火灾、地震、失窃、中毒、自残、打架斗殴等突发事件的时候,大部分中学生都会比较慌乱,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明确的主见,甚至会出现责任感的缺失、心理失衡的现象,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还会出现突然自杀的情况,这给其他学生和学校都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重渗透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到基本的体能训练,还能让学生掌握应对危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应对技能,遇到突发事情可以在良好的体能训练和敏捷的运动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冷静沉着地做出自救或他救的应对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或尽可能地减少危害,从而有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应急能力培养策略
3.1、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应急能力培养
目前很多中学体育教师都容易忽略中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学生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都缺乏,遇到突发的情况学生会出现预警反应较慢、遇事慌乱、失去理智等状况,这就需要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有意识地将应急能力培养渗透到日常的体育训练中,不仅要加强学生最基本的体能训练,还要注意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和一些应急项目的训练。首先,中学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体能训练,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做好体育教学设计。其次,体育教师要将应急能力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到体育运动项目。比如,通过信号在学生接力跑或短跑运动中,训练学生的反应的敏捷程度;通过小组合作,按时完成小组内传球体育项目,训练学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有可以通过投球闪躲游戏式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应急能力训练。
3.2、结合日常生活中突发情况进行体育训练
生活中隐藏着诸多教育因素。联系生活实际的体育训练,更能增强学生的体育训练的动机,强化学生危机意识和有意的应急能力训练。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或危险虽有所耳闻,但很少直接参与实践演练,导致学生在面对危险时还时不懂如何处理。这就需要中学体育教师,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火灾、地震、打架斗殴等突发事件进行课堂上的实战演习,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如,越障碍物训练、跨栏训练、跳箱子训练等能够有效锻炼到学生应急能力的项目,使得学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地做出反应和应对行动。此外,教师还必须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和意志品质的磨练,让学生顺利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应急能力得到提升的中学生。
3.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
中学体育教学的形式是可以多样化进行运动项目的学习。首先,作为中学生对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已经十分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应急能力的体育训练。为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资料,声情并茂地展示蕴含有应急知识和技巧的体育项目,从理论知识层面上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组织体育项目训练,教师指导为主,充分锻炼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如何更好地解决危机或缓解危机;教师针对他们所设计和组织的体育活动,要有明确的点评和评价标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游戏的角色扮演,更好地在体验中积累应对突发事情的应急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3.4、组织学生开展具有一定高难度的体育项目
中学体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的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学生的体育运动,都是培养学生应急能力的主要阵地,对中学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应急能力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中学体育校内的体育课堂上更多是注重学生中考、高考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即使在体育课堂教学重渗透了应急能力的训练项目,还是可以多样化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来丰富和检验学生的应急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难度的有别于校内体育项目的一些课外体育项目,或者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户外体育运动,比如,攀岩活动、分小组登山运动、定向越野运动、丛林救生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化的户外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面对危机的心态调整和理性分析判断,做好应急的措施,从而真正锻炼和培养中学生的应急能力。
4、结语
中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学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校园安全和社会的突发事件,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应急能力培养,既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又能增加学生应急知识和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应急危机的心理素质。这些都需要中学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中课上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