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干预机制研究
2021-03-06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1、高职院校干预机制目前存在的现状
1.1、高职院校干预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在学校层面,许多领导对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不重视,造成体育课程的边缘化,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其次是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体育教师与其他主干科目教师相比薪酬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学校对体育课长期的忽视,从而导致体育教师普遍出现职业疲惫感,而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来讲,教师是直接施教者,教师的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效果。许多体育教师仅仅是在完成课程任务,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师资的配备力量也是不足够的。体育教师的配置是一个学校体育教学实力和素质的象征,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多是大专与本科学历,几乎没有研究生学历,偶尔个别有在职研究生学历。关于场地器材的配置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设400m标准田径塑胶跑道,只有极少数学校还存在着操场凹凸不平的现象。在教学器具方面,许多学校的体育器材都非常陈旧,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有限,因此体育经费也不足,造成体育器材得不到更新,因而存在着安全隐患;其次,在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倘若家长重视对孩子社体健康的培养,那么孩子便会很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许多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选择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唯独只有文化教育才能让孩子获得更明朗的未来,相比之下体育教育就不值一提了,所以许多家长会支持学生首先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而不是参加体育课程,其次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多数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而是选择在体育课堂上放松休闲和应付考试。由此可见,在中国目前这种国情下,学生与家长的体育价值观都出现了脱节。
1.2、体育课程中不合理的现象
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采取以学生兴趣为主导,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来进行体育训练,初衷是好的但是过于重视通过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作为体育课训练内容,过分的强调了体育干预的休闲功能,因此在学生体质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同时高职院校对于每一天或者每一周的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在训练强度方面也不够科学,比如,很多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之后,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从而降低了体育干预体质健康的功能。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体质测试项目,体育测试内容不全面甚至测试器材不完备,这是会影响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健康干预的效果。
1.3、学生过分依赖手机
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很大部分是智能手机,许多学生在下课后或者是休息时间甚至是在上体育课时都会使用手机,导致他们不仅学习效率下降,也会让他们体质大幅度下滑。长期玩手机会让人感到孤独、焦虑和身体的不舒服,智能手机使得学生上瘾,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
2、高职院校建构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干预机制
2.1、重视体育课程
如今许多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体健康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但大多都是一个层次,没有太大的差异。只要高职院校能够坚持重视体育课程的安排,那么学生就能够坚持参与锻炼,每天花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便会越来越长,通过持续性的锻炼,学生便会在体质锻炼上有所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便会逐渐上升。
2.2、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
高职院校重视体育课程安排,能够让大部分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便能增强自身的意志力与自制能力,能够在逆境中突破自己。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合理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且严禁在体育课堂上使用手机,这样才能够保证体育训练的效果。体育老师应当重视体育课程安排,对待课程要严谨认真,在学生使用手机上要严厉管制,在上课前十分钟应该将学生手机统一放在某个地方,通过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来分散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学课程上。
2.3、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选择体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安排与设置时,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比如在硬件设施方面是否齐全、师资力量是否过硬、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综合以上因素才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因为其他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很好就直接生搬硬套,这样效果是不行的,每个高职院校都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客观因素。同时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安排,要明白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对学生未来的深远影响。比如,在安排乒乓球课程实践时,学校应该根据乒乓球台与乒乓球数的数量来控制每一次上课的人数以及每一周上课的频次,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来确定每周对乒乓球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强度规划。总而言之,一定要根据学校学生自身的情况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2.4、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如果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就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之后才能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划。比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爱以及学生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那么平时就要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在体育课程考核难度上应该有所降低,目的是让学生享受课堂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必须去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兴趣与习惯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如果教学目标是为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某一种体育技能,那么在平时课程安排上就必须增加相关技能的训练量,而不应该过分的去追求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应当适当的摆脱与体育课程不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考核难度设置上应当中等偏上。当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来进行难度的设置,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有足够的重视。因此,首先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目的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果教学目的不明确采用了错误的教学模式,那么则是事倍功半。
2.5、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学校应该充分的利用体育课程去干预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充分的热情,也开始主动的去安排自己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课余时间不是睡觉就是逛街上网等,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广泛地推广体育干预措施,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生活习惯变得更加健康。
2.6、改革体育课程设置与课程相关内容
为了实现体育干预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高职院校必须要对体育课程设置与体育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改革,比如,在课程内容上,将学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与强化体质的体育课程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功能。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上可以安排一定的强身健体项目,例如,跳高、游泳、短跑等,这些对学生的肌肉弹跳力与肺部功能都有好处。高职院校在进行相关体育课程改革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压力,当学习任务不重时可以适量增加体育运动和一些课程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该占据主动性,应当随时保持热情的工作状态,体育老师一旦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就可能将体育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体育老师的情绪与素质是教学的关键。老师是体育课程直接的传播者,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考核与监管,必须定时、定期的严格考核、上班制度,通过监察小组来对体育老师的课程进行点评与抽查,绝对不能让某些体育老师有侥幸心理存在,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锻炼效果。
2.7、加强学生体育畏难心理的思想工作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体能测试时,总是有一些人借口不想参加体育考核,在长跑项目中女子800m、男子1000m,这对于少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学生会对体能测试产生畏惧心理;有些学生要花10分钟时间才能跑完800m,这是完全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在跑800m过程中即使是快走也花不了10分钟时间,因此可见许多学生对待体育训练态度上是有问题的。主要是害怕累、怕吃苦、对体育有畏惧心理,许多时候高职院校在很早就发下了考核通知,但是最终考核时仍然有许多人不达标,他们没有利用自己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不会自觉进行长跑练习,因此造成许多学生体育测试成绩不合格。体育课程教学中尤其中长跑,一直是体育老师与学生最大的困难。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容易感到劳累,而且训练形式单一、毫无趣味性,并且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根本无法完成,许多学生一听到中长跑就畏手畏脚,中长跑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巨大作用,可以让学生养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于突破的超凡意志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高职院校应当时刻监督学生自觉地进行跑步训练,不应该放纵学生任之自由,并且能够给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量与运动时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每个年级都应该开设体育课,不应当因为学业紧张而忽视体育课的存在,因此针对以上的情况,学院领导以及各个系的负责人老师都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让体育老师知道班级学生的课业压力,因此才能很好的选择教学模式,安排教学进度。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体育的积极性不高,有时候体育课人数都没办法保证,因此仅仅依靠体育老师是完全不行的,而是应该让辅导员与校体育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辅导员应熟悉课程安排并且增加管理能力,在面对一些学生不愿意接受测试并且不测试的情况,辅导员与体育教师应当采取正确的措施,两者协作才能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
3、结语
好的身体素质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体质条件才能够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质健康干预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应当进行合理的体质健康干预机制并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强身健体功能,应该清晰明确体质健康干预机制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形式上进行改革,在体育教学考核方式上进行优化,才能进一步落实体育课程对于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机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