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青年长拳教学的研究
2021-03-06朱中尧
朱中尧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04)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仔细阅读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在夯实教材教法的前提下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武术知识、技能传授和实战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促进体育教学和传承民族文化同向同行,最终才能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在拓展模块的第四点关于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中,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将青年长拳作为主要内容,在职业学校中如何与时俱进,紧扣新时代育人理念,探索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青年长拳的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1、职业学校青年长拳教学的设计思路
1.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教学“活”起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借助网络课程资源,课前教师搜集、整合与本节课上课内容相关的素材,通过学校超星泛亚学习平台,向学生发布学习计划和内容要求,中华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网络上有大量的宣传视频可以参考和引用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在上课前登录学习平台,按照教师布置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要求,简单了解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即将学习的这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观看青年长拳相关的介绍视频,查阅平台上教师上传的政策文件、青年长拳教学的图画、图片等在线资料,学生课前先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学练青年长拳做好心理准备。长拳运动讲究形神兼备,如果学生基本功底不够牢固对武术没有一定悟性的话,动作学习起来并不容易,甚至会出现厌学、弃学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将复杂的动作简单化,哪些内容可以分解着学,哪些内容必须完整教学,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充分的研究和掌握。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有声有像、入眼入耳,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对青年长拳建立立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青年长拳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生课程学习的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就本节课学习体会和感受与上课的学生及时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关于武术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改进学习条件,既可以增加学习手段,活跃学习气氛,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传统文化教学“活”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知力,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1.2、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习主体“动”起来
青年长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从引导学生熟悉青年长拳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丰富等特点入手,组织学生参观社区青年长拳比赛和健身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领悟武术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老师再适时地讲解一些文化知识,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以设置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建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的基本部分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青年长拳的动作要领和攻防含义,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青年长拳套路,逐步提高动作质量;课的结束部分放松练习教师融入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让学生通过呼吸来达到放松身心,在小结阶段画龙点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前后呼应,将思政贯穿于课堂始终,最后教师带领同学们一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平台,为提高作业效率,考虑到课后完成作业的实效性,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拍摄组员复习动作的图片和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教师统计学生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方式有效达到督学、促学的目的。
1.3、运用参与式实践式教学,让武术教学“实”起来
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不时地发挥主导作用,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结合近几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视频,扩展教学广度,提升课程深度,增加学习温度。结合时政热点,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感想、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开展对身边的同学、家人或者好友进行青年长拳套路的展示活动,学生讲述其健身功效和思想共鸣;鼓励学生自信主动地到社区或公园的青年长拳练习站点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对青年长拳的知识和套路的运用能力。学校尽力创造各种机会和环境来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比如,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安排部分武术选项班学生上台表演,在一些晚会的节目安排中组织武术选项班学生积极参与,积累临场发挥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小型体育比赛中,将武术纳入到赛事之中,让学生参加武术比赛,一方面可以将平时所学巩固加深,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找出自己与其他优秀学生的差距和不足,以赛促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传统文化融入青年长拳教学的切入点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青年长拳属于博大精深的武术运动中较为适合青少年学生学练的内容,可教可学可检测,动作舒展大方,能够充分锻炼到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对于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和耐力、动作反应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学习青年长拳,进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可以从如下方面切入和引导。
2.1、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融入抱拳礼的教学
课前学生上传行抱拳礼的录制视频、课上通过超星泛亚平台上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在介绍起势之前讲述武德的价值和表现方式、行抱拳礼的意义,引导学生注重德才兼备。抱拳礼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回顾“拱”、“揖礼”等词的含义,它是一种汉族传统礼仪,古代习武者彼此相见的过程中见面礼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代久远,是汉民族中一种特有的传统礼仪。以作揖为例,古代已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由此可见古代礼节种类的复杂。而抱拳礼是较为常见的古代的一种礼节,无高低贵贱、大夫庶民之分,是一种形同现代人握手一样的常礼。青年长拳教学过程中,抱拳的示范应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教师采用正误对比教学法,先做正确示范,再做错误示范:俗话说男子尚左,先伸出右手握拳,左手立掌向右拳靠,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强调见面作揖一定不能弄错顺序,告诉学生出错的话是相当不礼貌的,就是不尊重武德的表现。
2.2、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青年长拳套路是由许多长拳套路经过武学专家的长期研习,选取其中较为简单易学,而且能够反映出长拳特点的动作有机地衔接组成的,这些套路来源于传统武术,属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瑰宝,但无论哪种文化,都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古语说“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和谐是一种社会政安定状态,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青年长拳包含各种拳法、掌法、步法、身法的变化,强调天人合一、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练习过程中务必要做到路线清晰、力点准确、攻防有序,这些都与习练者对自然的悟性分不开。
2.3、积极进取的现代精神
青年长拳之所以与别的长拳有所区分,就突出在青年两字,通过习练套路,可以理解发力的顺序,还要做到发劲的刚柔变化,肌肉的增强也显得尤为重要。刚开始学习动作时不熟练动作放不开,坚持下来后逐渐加速,这种劲力既迅速敏捷,又有弹性,慢慢就可以培养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与积极进取的现代精神相得益彰,充分表现出青年人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通过与别人的切磋,追求动作的高、难、美,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挑战自我,培养年轻人不畏困难、积极拼搏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教授大跃步前穿动作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建立最初的动作表象,在教师分解练习的组织下,先练习下肢动作,将跃步分为一、二、三个分解动作,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完整串起来复习,然后再原地教授上肢动作,最后将上下肢动作连起来完整做,让学生逐步建立动作学习概念,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升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2.4、博大精深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人类有语言记载以来就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万物化生的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家构成的三维一体的基本框架,中华武术就是典型代表,青年长拳套路由二、三十个动作组成,分为四段内容,各段内容有同的特点和运动节奏。动静、重轻、长短、快慢、起伏结合,适合不同层次人的练习与提高,在练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建立起对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肯定和自豪。通过练习这些套路,学生慢慢就会建立对武术的兴趣,进而更加愿意花时间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通过学练青年长拳,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内心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2.5、精气神三位一体
武术教学强调的“精、气、神”,主要指精神、意念和气质。具体说来,精可以表现在套路动作质量的完成度上,气可以理解为动作节奏通过呼吸的调整,神就是人体的上肢、下肢、眼睛、头的相互协调。长期的武术套路练习可以培养出学生饱满的精神,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专注力,学习困难动作的自信心,表现出勇敢、机智、无所畏惧的气概。青年长拳的考评可以从精、气、神三方面入手,“精”代表动作的质量和到位程度,“气”理解为动作节奏和呼吸的均匀程度,“神”可以作为诠释整套动作时整体精神面貌,比如,面部表情、肢体形态等。在学习完成套动作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对学练动作的技术评定,通过精气神三方面考评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内外结合、天地合一的特质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渗透。
2.6、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组织学生练习青年长拳时,通过队形变化、学生的分组分层,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青年长拳练习强调有始有终、不瘟不火,这与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相符合,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练习者一遍套路练习结束,理想的位置是回到最初的原点。教师都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讲解和示范动作,渗透以人为本的育人的理念,让学生无形中建立传统文化的概念。青年长拳集各家长拳的特点为一身,将长拳的舒展大气、大开大合、层次分明特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完青年长拳套路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自发创编队形和表演内容,教师这个时候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主动性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育人理念。
3、青年长拳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上善若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从来与世无争。总是选择低处居身,内心深沉平静,心中充满仁爱慈善,说话言而有信,为政精勤善治,做事积极贤能,行动合乎时宜,是中国传统文化育人内涵中的最高追求。青年长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传承过程的,发扬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3.1、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习练青年长拳要尊崇武德和遵守习武规范。青年长拳提倡的武德对于学校制定的德育目标有正面迁移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职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果敢、正义等优良品质。德育为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必要环节和有效保障,这些都与青年长拳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学习青年长拳首先要求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武术的尊师重教的要求,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3.2、促进自强不息的积极奋斗精神的形成
习武者须具有不退缩、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在青年长拳教学中,通过身体素质训练和武德教育,能提高学生遇到问题不慌不怕,勇于挑战的勇气,特别是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育精神和培养积极进取的高贵品质。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向迁移,遇到困难不怕吃苦,勇于战胜困难,努力拼搏,不断奋斗前行,良性循环自然而然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3.3、促进优秀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习练青年长拳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早贪黑,练功不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中的训练能逐渐养成勤奋、刻苦、较强自我约束力、良好毅力、良好生活作息的习惯。学生通过观看青年长拳套路比赛,模仿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自我保护和防身意识等;其次,在青年长拳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的武德教育和礼仪对于学生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都具有正向作用,学生与学生切磋时互相致意感谢、学生上台展示以后大家都起立鼓掌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些都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4、将传承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青年长拳教学的实施意见
首先,要明确青年长拳的内在价值。青年长拳包含的健身性、文化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好的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上,在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武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掌握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武技水平,本身对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我国武术不但具有强身和技击的功能,还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养生文化、保健理论文化、修身养性理论文化、哲学文化以及一定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传承和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抓重点,按照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遵循客观规律,找出传统文化与青年长拳结合的关键点,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在武术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和掌握武术技击的同时,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青年长拳教学始终本着以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厚德载物、内外兼修的人格培养思想理念来育人,这是武术具有的独特育人理念的优秀传统思想。青年长拳的学习对促进学生具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积极的作用,能促进学生武德的培养进而提高思想品德达到自我认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优秀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