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学理论课“金课”建设
2021-03-06谭三勤
谭三勤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教育部于2018年8月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每所高校梳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打造高质量的“金课”,淘汰“水课”,合理扩大课程覆盖面,适当进行深度拓展,增加课程难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同年11月,高等教育司司长提出了“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标准,即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2]。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高阶性是指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3]。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国内高校组织学课程多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较低、缺乏思考,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讲授法中,虽然教师也会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但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对各个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同时,学生也没有时间单独思考、分析、解决案例问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升。
慕课是将课程重点、难点设计成播放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是一种开放式的网络课程,具有获取方便、资源丰富、灵活性强的优势,且该平台免费在线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资源进行学习[4]。但慕课存在师生互动性差、难以提升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等问题。而线下课堂教学具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和对课堂有效把控的优势,可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4]。将慕课引入教学,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慕课学习,以节省线下课堂讲授时间,为课堂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供时间保障。线下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慕课学习,教师只需要把重、难点系统串讲一遍,腾出更多时间来讲解临床病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相互取长补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课程考试内容也需要同步优化改进,改变传统组织学考试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为主,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极少或几乎没有的状况,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因为部分学生会根据课程考核要求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即课程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为此,本文围绕“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结合组织学课程特点,对组织学“金课”的构建做了一些探讨。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即课前组织线上慕课学习;课堂开设“例题式”案例教学,并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实现课程的“高阶性”与“创新性”;课后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优化课程考核内容,实现课程的“挑战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及高级思维能力,达到“金课”学思结合的高标准,也为深入开展组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1 课前线上慕课学习,为实现课程“两性一度”提供时间保障
慕课短视频播放时间在20分钟以内,学生可在课堂之外多次观看,反复学习。慕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慕课学习为师生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自由调节线上课程学习进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不仅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复思考、不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理解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自主探索感兴趣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学习。课前线上慕课学习可以节约教师线下课堂中基础性知识的教授时间,把节约出来的时间安排给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加强了组织学与临床之间的联系。慕课线上学习流程为:(1)组建组织学学习班级QQ群;(2)教师在群里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观看章节慕课视频和相关习题任务;(3)学生观看慕课视频;(4)学生做习题并上交作业给教师。
2 设计教学案例,实现课程的高阶性
高阶性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高级逻辑思维。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对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6]。马扎诺将学习目标分为4个层次,即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运用[7]。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将以记忆、领会为主的初级认知提升到以分析、创造为主的高级认知,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传统组织学教学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掌握这一低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高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入以知识分析和运用为主的高阶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高阶能力是指完成复杂任务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核心为高阶思维,是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8]。医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同的患者患相同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是不同的,医生既要有全面系统的临床知识储备,又要有对疾病发展过程做出正确判断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和提高临床思维始终贯穿于临床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无疑是奠定临床医生具备临床思维的基础[9]。因此,线下课堂可采用“例题式”案例教学,第一是“聚焦问题(即例题)”,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临床案例,利用案例问题引导出教学内容。具体实施为:课堂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与本章节重点内容有关的典型案例,描述案例中的体征和症状,提出导致这些异常症状和体征的原因及机制各是什么?第二是“学习新知”,教师遵循的原则是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在课前慕课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来讲教学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第三是“应用新知(即解例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异常症状的原因及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第四是“融会贯通(即做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变式病例,让学生自己单独分析、解答异常症状的原因及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其所学知识的机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神经组织章节教学中:(1)例题:人被眼镜蛇咬伤后,会出现四肢无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为什么会出现四肢无力及呼吸衰竭呢?(2)学习新知:运动终板(神经肌连接)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的分支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的突触连接,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乙酰胆碱。肌膜(突触后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突触能传导神经冲动,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终板时,乙酰胆碱释放,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收缩。(3)“应用新知(即解例题)”:眼镜蛇毒能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不能与此受体结合,神经冲动不能传导到肌细胞,从而导致骨骼肌不能收缩,出现四肢无力,呼吸肌(即骨骼肌)麻痹,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0]。(4)“融会贯通(即做练习题)”:随着年龄增长,面部皮肤易老化而皱纹加重。A型肉毒素注射是目前广泛运用于面部除动态皱纹(动态皱纹指肌肉运动时出现的皱纹。如眼睛向上看时,额头上产生的皱纹)的有效方法,肉毒素除皱的原理是什么?在这种“例题式”教学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教材,而是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临床案例,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去学习新的知识,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新知解答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应用新知解答类似案例问题。这种“例题式”教学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既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通过这样的“金课”,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知识的重要性,其高阶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当然,基于大学新生的特点,要把握好高阶学习的难度,难度要适中,要符合新生的实际情况,防止学生因教学内容难度偏大而产生挫败感。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建立组织学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衔接桥梁,使最基础的组织学知识贯通临床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3 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实现课程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打造“金课”的重要环节。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梳理课本知识与科学前沿、时代热点的联系,紧密联系相关时事新闻与最新专业动态,把组织学最前沿知识和时代热点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开阔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如讲血液中Hb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时联系人造血液。全球每年有1 174亿单位的捐献血液,但这个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所需。输血除受到献血量的限制外,还受制于血型。日本研制了一种人造血液,用脂质体制成非常微小的“袋子”,然后往里面填入血小板和血红蛋白。这种人造血液包含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红细胞,因此,除了能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外,还有凝血功能。这样的人造血液用途比较多,如在战场或急救上用于创伤失血,以恢复患者的供氧能力;满足手术过程中突然大出血时的急需输血以及治疗各种贫血病等需求。此外,还可以防止人血中多种病原微生物,如各种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且不受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型的限制。当然,目前人造血液还不能完全替代人血,因人血中除红细胞、血小板之外,还有几种白细胞、抗体以及多种营养物质等。当人造血液具备人血所有成分时,人造血液才算完全被成功地研制出来,但这是有难度的,是人类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学生理应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讲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起到中和毒素和病毒的功能时,联系目前正在全球发生的新冠肺炎的两种治疗方法,即托珠单抗治疗和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通路引起炎症风暴,导致肺部严重损伤。托珠单抗为(IL-6)受体的抗体,可特异性地与可溶性和膜结合的(IL-6)受体相结合。当(IL-6)受体结合托珠单抗后,就不能再与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IL-6)结合,从而阻断(IL-6)等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风暴,达到治疗目的[11]。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含有抗新冠病毒S蛋白的抗体,该抗体与病毒S蛋白结合后,病毒S蛋白就不能再与人体内细胞表面的S蛋白的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病毒通过S蛋白感染更多的人体细胞,达到治疗目的。此外,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还含有针对病毒膜蛋白或者包膜蛋白的抗体,它们与病毒表面相应的蛋白结合后,会引起巨噬细胞吞噬病毒,从而达到清除病毒的作用[12]。讲血浆的成分时,联系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置换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血浆中含有大量的(IL-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使患者病情加重,最终死亡。血浆置换是通过分离和去除患者血液中的病理性血浆,同时输注正常人血浆或一定量的溶液,达到清除(IL-6)等细胞因子的目的。(IL-6)等细胞因子被清除后,细胞因子风暴也就停止,炎症反应因此减轻,机体损伤也因此减小,疗效得以提高[13]。讲肾上腺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炎症、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时,联系重型或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激素抗炎治疗。
4 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现课程的挑战度
挑战度是指课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14]。因此,要淘汰无挑战性的“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考核难度。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将要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必须通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是医疗行业的准入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已作为衡量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5]。虽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没有单列组织学,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却有一些涉及组织学知识的考题,为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更好地接轨,可参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范围和命题特点,优化组织学考试内容、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试题,增加综合分析试题,突出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金课”建设过程中,考核方法优化的核心是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考核方式是在鼓励学生简单记忆,还是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线上慕课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优化考核内容,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既实现了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又增加了教学深度和适当的考核难度,培养了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课堂重学轻思的不足,达到了“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的要求。然而,建设“金课”的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如要转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念,对教师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等,都需要教师去进一步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