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1-03-06江万里
樊 迪,曹 倩,翁 超,江万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世卫组织称:病毒将与我们长期共存[1]。因此,疫情防控工作逐渐趋于常态化,人们的生活进入后疫情时代。这对于以实践为核心理念的临床医学教育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疫情催生出大量的线上教育平台,这切实弥补了特殊时期教学空白的不足,响应了“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如何利用大量的线上教育资源,抓住线上教学快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发展成为当下教改工作的热点。教育部明确表示,将来线上教育将与线下教育有机衔接,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床技能操作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3]。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实践是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后疫情时代要求严格控制人群聚集性活动,学校实行相对封闭性管理措施,这给传统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带来冲击。因此,如何针对后疫情时代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教学质量,是目前急需面对的问题。为此,客观分析后疫情时代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的机遇与挑战,以新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导向,为探索后疫情时代下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疫情对临床医学教学的影响
疫情给传统临床医学教育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不适合大批临床学生进入医院内进行实践操作教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交叉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医院疫情防控压力;二是在疫情期间,为减少感染,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线下课堂转移到线上,尽量保障师生正常的教学进度。目前现有的远程教学由于无法模拟真实的实践操作情景,导致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临床实践技能考核要求从病史采集、病历分析、体格检查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而现有的教学设施无法对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2 后疫情时代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疫情期间,为贯彻“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学生的课堂由教室搬到了家里,由线下转为线上。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事实证明,线上教学不但是线下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疫情期间教学的空缺。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和完善远程教学平台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2.1 远程教学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远程教学目前已在全国得到普及,因其便捷、灵活、开放等特点在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临床实践技能线上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远程教学体系不成熟、教学资源陈旧等问题。
2.1.1 缺少教学质量控制 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从线下转到线上。各大高校积极应对,采用多种授课形式,通过微信小程序、腾讯会议、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多平台进行远程授课。授课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备课,通过录制视频或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远程授课。然而,为确保教学质量,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首先对授课教师监管精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多媒体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互动过程等方面。其次,督导教学人员参加线上课堂,重点了解和掌握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课的基本情况,及时反馈教师与学生对线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最后,学生参与教学评价,通过课后考核、问卷调查等形式反映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学工作现状,对线上教学效果做出客观判断。
2.1.2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在线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授课,往往采取直播或者录播的形式,授课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上课状态,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线上教学质量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对于那些平时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线上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疫情期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采用MOOC和直播的方式进行远程授课,为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首先,通过课前与课后签到的方式确定学生是否听课。其次,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弹幕与学生进行互动,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在课堂上可以及时进行解答,能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对于录播的课程,在播放期间引入病例让学生分析,以确保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合理应用。同时,课后进行习题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1.3 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线下教育为主,在线教育在平时往往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模式被推向了时代前沿。线上教学短期内迅猛发展,在线教育资源井喷,势必导致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线上教学在疫情前一直不受重视,这也导致大多数的临床实践课程教学视频陈旧。比如:在学习临床技能中的四大穿刺时,视频中所用的穿刺包与现在相比比较陈旧,这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代入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医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以往的一些观点可能在新的教材中有变化,需要及时更新。因此,要想在后疫情时代下充分挖掘线上教学的潜力,就需要不断完善远程教学的资源。
2.2 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应用于临床实践技能教学
疫情在给传统教学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教学升级创造了机遇与挑战。线上教育成为特殊时期的主流趋势。然而,对于临床医学这一门依赖于实践的古老学科而言,仅依赖于在线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人们的视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充分弥补网上理论教学的不足。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模拟现实场景,实现实体与三维动态的仿真模拟,并且操作者可以通过仪器对虚拟对象进行实时交互。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联网共享虚拟场景,实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价。目前人体标本极为稀缺,学生往往以多人为一组共享一具标本,且标本不能够反复练习,不合理的操作导致解剖结构的破坏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解剖学对于外科医生的培养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体标本的供给紧张,结合后疫情时代不提倡人群聚集的要求,对解剖学的实践操作势必带来困难。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极大满足临床实践授课的需要,学生通过佩戴相应的仪器设备,全方位地观察人体结构,并且能够将器官从外及里层层分离,显示出清晰的组织结构,让学生对脏器的构成、血管神经的走形、重要的解剖标记点有清晰的认识。在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反复操作,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并且能够从病史采集、病历分析、体格检查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临床技能操作上,虚拟现实能够模拟临床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临床操作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增加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能够将临床实践操作中的难点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比如:在学习诊断学心脏听诊检查时,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对于心脏杂音形成部位和心音特征仅能够通过文字和音频进行记忆,对于心音的形成机制难以理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虚拟患者,学生可以对其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同时,在虚拟患者胸前不同听诊区内可以直观感受心音的变化和特征,通过模拟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形象化阐明心音的形成机制,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我国于洪波等[4]通过虚拟现实及手势交互的虚拟手术系统重建颅骨模型,提高了手术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医学领域对虚拟现实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这也从国家层面肯定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2.3 发展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产业的不断升级,“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就临床技能实践教学而言,线上教学能够避免学生在医院内的大量聚集,减轻线下带教工作压力。同时,线上教学以其不受学习空间、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并且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预习;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能够将课程进行反复播放,做到课后查漏补缺。线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带教教师在病房中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通过带教教师筛选典型患者,让学生真实接触患者并进行操作演示与实践。密切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临床思维。线下教学中,带教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上课节奏,并根据学生的提问马上做出回应,保证教学质量。课后,学生能够通过App、微信等线上形式进行考核,客观反映学生对当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能够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而远程教学模式进入“快车道”,为教育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防疫常态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基本态势。医院既是常态化防控的前线关口,又是学生接受临床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学生的教学工作也需要根据常态化防控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临床技能实践教学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后疫情时代的主流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疫情期间发展的网络平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断升级改造,完善管理体系,实现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结合,不断推进临床医学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