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1-03-06郑书国汪五三张俊秀金欢欢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药理学育人思政

郑书国,汪五三,王 娟,张俊秀,金欢欢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在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充分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形成高校育人的协同效应[1]。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深入发掘与探索药理学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完善的药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并付诸实践,对深化药理学教学改革、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就我校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课程思政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程的专属职责,而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二者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各自独立,泾渭分明。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对非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要适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承担起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双重职责[3]。我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讲座、研讨会,鼓励、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创建“三全育人”新局面。

1.1 举办专题讲座,营造课程思政氛围

近年来,我校陆续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课程思政专题讲座,从课程思政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意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难点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药理学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讲座与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为推进药理学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出台相关文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为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校陆续出台了《皖南医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工作计划》《皖南医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措施,明确了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创我校课程思政工作新局面。

1.3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大讨论

为进一步加深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让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学校组织了以集中讨论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为中心的“三集三提”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等活动,使课程思政理念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内心,开创“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高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2 提高教师素质,强化课程思政能力

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是决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4]。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不足[5]。因此,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既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首先接受教育,积极吸收储备思政教育知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德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服务学生,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为此,我校先后出台了《皖南医学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皖南医学院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组织教师参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专题网络培训,有效提升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此外,学校还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项目,并在各类讲座、竞赛中融入课程思政相关主题,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

为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立德树人意识,明确了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并对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与途径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如何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此外,药理学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与实施”等系列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有效推进了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3 发掘思政教育元素,构建药理学课程思政体系

药理学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体系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药理学团队紧密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深入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多层面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3.1 家国情怀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重要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6]。为此,在药理学教学中,构建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总论部分讲解药理学发展史时,除介绍现代药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之外,增加介绍以下内容:我国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医药学的巨大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全世界最早由政府颁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英、俄、法、德等7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国著名药物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对人类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解,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和为国奋斗的决心,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树立为我国医药事业刻苦钻研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3.2 道德情操教育体系

道德情操是社会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包括个人品格、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情感、行为等。虽然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其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7]。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操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药理学教学中,要融入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如在讲解镇痛药时,结合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原则,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医者仁心;同时,结合吗啡等药物的致依赖作用,介绍毒品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性,在学生中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禁毒宣传教育;在讲解抗病毒药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讲述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危难面前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大无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在介绍抗HIV药时,结合艾滋病的危害和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对学生进行防艾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防艾意识。通过上述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职业道德,为培养高素质医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3.3 法治意识教育体系

在药理学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元素,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医药学人才、推进建设法治中国具有积极作用。如在总论部分讲解药物不良反应概念时,结合其危害性和不可避免性,讲述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及正确处理临床用药引起的医患纠纷的能力,依法保护患者和自身合法权益。在讲解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时,介绍其作为易制毒化学品与毒品甲基苯丙胺的关系,结合司法案例讲解我国对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药品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依法使用相关药品的法律意识。在讲解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时,介绍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概念并讲述其滥用的社会危害性,介绍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及相关药品生产、使用管理规范,并结合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涉及相关药品犯罪的案例,提高学生规范管理、依法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法律意识。

3.4 科学素养培育体系

科学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术道德、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8]。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也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通过介绍实验动物的特点与医学用途,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实验动物”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心存感激、善待动物,并最大限度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严格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规范。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诚实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素质。在讲解实验结果处理时,结合社会上典型的学术不端事件,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讲解抗消化性溃疡药时,结合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的曲折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创新求真意识。在讲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让学生意识到,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药理学课程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思政教育,其教育方法不同于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专业课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又要有意、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价值引领。为此,我们修订了药理学课程大纲,对课程目标除传统的知识目标外,还增加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明确了在药理学教学中融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设计,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采用“讲故事”“说案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知、认同思政教育内容并产生共鸣。为在药理学团队中营造课程思政氛围,提高全员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与心得体会,交流经验,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药理学育人思政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艺术药理学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