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讨
2021-03-06张新华王素芳
张新华,王素芳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医护人员成为和平时期的伟大英雄,这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的大爱精诚、无惧无悔、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从医精神和高尚品德,越发凸显出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然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课程思政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以滨州医学院为例,具体探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期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1 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责任,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产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新形式。
1.1 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应运而生。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从本质上看,它不是一门新课程,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教学全过程的载体。它在宏观上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1.2 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高校教师只有全面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才能在育人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授课课程做到有的放矢。所谓课程思政教育是指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元素,与思政知识糅合在一块进行系统设计,统一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随课堂知识“润物细无声”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课程思政教育的困难
2.1 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不够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组成有其特殊性,某些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临床医生同时又是兼职教师,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的区别。他们在从事繁重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上医学课程。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某些临床教师的政治素养存在着欠缺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引导和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某些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相互脱节的现象。一些高校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过于重视专业知识体系的传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达成了学校的教育目的,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过于机械单调,加之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语言乏味,讲授的理论和实践脱节,脱离学生生活,使其对课程思政不感兴趣。
还有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学生辅导员去做,学生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错误地认为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传授好专业知识体系就是职责。因此,不去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去开展思政教育。
2.2 学生对课程思政缺乏认同感
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大部分医学生也认识到了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对课程思政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医学生对于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不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单调枯燥,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致使课程思政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更有一部分医学生从个人需要的功利性出发,只是在课程考试、考研或考公务员时,才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因此,从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还缺乏一定的认同感。
2.3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健全
高等医学院校设立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医学专业学制长、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师层面,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投入的精力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育人的责任心不强,课程思政改革的动力不足,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在学校层面也没有统一规定专业课中融入思政知识教学的学时、学分、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也未到位,整个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3 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以滨州医学院为例,具体谈一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滨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滨医”)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独立办学40多年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仁心 妙术”的校训精神,医者不但要有仁爱之心、大爱之心,还要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精湛的技术、救死扶伤及治病救人的能力。“仁心 妙术”的校训精神充分体现了滨医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百姓、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滨医两所直属附院和全国各地的校友近200人逆行湖北抗疫,在家隔离的医学生也积极投身当地的抗疫志愿活动,为全国取得抗疫胜利贡献了滨医力量,这些成果的取得受益于滨医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滨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育才的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3]。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每门课程都蕴含着育人的思政元素。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4]。因此,高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师更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3.1.1 传承老一辈滨医人的精神 40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以王沪祥、杜炎青、张文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名医。他们毕生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追求、视患者如亲人的医者之心,鼓舞着一代代滨医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们是滨医精神典范,是滨医师德楷模,激励着一代代滨医人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3.1.2 强化新时代教师的筑魂引领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价值引领是所有课程的灵魂,做好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牢固确立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和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使命的责任担当意识。为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一是借助专题报告对医学专业教师进行思政专题培训;二是教研室联合教师党支部加强政治修养,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如解剖学教研室开展“思政教育走进专业课”、生化教研室与生理学教研室联合开展“思政教育走进专业课”主题活动;三是要求教师借助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四是加强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五是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思政相关的教学会议。这些举措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其人生价值观、职业操守和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3.1.3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观摩教学等手段和方式,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主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与新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学科的文化、思维方法和价值导向等,提高课程育人的质量,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3.1.4 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建设 近几年来,学校在探索整合思政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培训交流、备课互动等促进机制,相互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分享,使学校呈现出“协同育人”的良好效应。学校选拔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了一支潜心教学、研究教学、奉献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还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与质量提升提供了优质的外部资源。
3.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3.2.1 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 每年新学期上解剖课之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教师会组织新生一起在王沪祥教师的塑像前进行庄严而神圣的《日内瓦宣言》宣誓仪式。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学生无法到校上课,但教师依然通过云端课堂为学生举办宣誓仪式。基础医学院的教师还发起“关于疫情,我想说”的主题讨论,开展线上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机会尽情展露心中的情感,使其在轻松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心灵受到了洗礼,明确了作为一个医学生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树立起了崇尚科学、尊重生命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3.2.2 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思政育人元素可分为共性元素和特性元素两类。共性育人元素就是对国家、民族、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特性育人元素就是与本校历史、学校特色、课程背景有关的因素。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我国科研团队于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疟药物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重大成就,激励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如面对新冠病毒肆虐蔓延,滨医主动担当作为,一方面抽调两所直属附院医护骨干30余人驰援湖北;另一方面组织科研骨干发挥医学院校人才资源优势,进行试剂盒研发攻关,积极贡献滨医人在抗击疫情中的科研力量。
3.3 健全完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3.3.1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2019年5月,滨医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订中,设置“价值引领”或“育德效果”观测点,将课程思政融入评学、评教、评管各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的协同性做出了考量和规范,将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对价值引领目标的支撑度和实现度做出了考量和规范;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授课教师层面,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及课程教学结果评价中,对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备课与授课等环节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3.2 完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制定了动态化、常态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和效果可以随时督导、指导。将知识、能力、德育目标的达成度纳入学生评优体系;在教师的考核与评优中,充分考虑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将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纳入二级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在课题申报方面,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纳入学校教学建设专项,给予经费支持,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目前,滨医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已基本形成大思政格局,未来要进一步创新改革思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作用,尽快实现所有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规范化建设,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