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教育的探索

2021-03-06马万财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医学生抗疫育人

王 丽,马万财,王 珂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打响疫情防控第一战。各省相继紧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抗疫的一分子,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这场战役中,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为抗击疫情殚精竭虑;众多医务工作者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不停歇,不顾生死奋战在抗疫一线,与病毒对抗。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医学生的重要阵地。在社会对医学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依托此次抗疫中孕育的丰富精神内涵,探索将其融入医学教育的途径,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1 抗疫精神的教育价值

全国人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崭新标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1]。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坚韧不拔、顽强奋战,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奔赴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最美“逆行者”;科研工作者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检测方法、疫苗研发等方面夜以继日地奋力工作;一批批爱心志愿者,在医院、社区温暖守护;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无声为医护人员做好后勤服务;建筑工人不分昼夜地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等。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担当意识、互助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将这些精神内涵嵌入医学教育中,对持续性培养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精神、医德情操和医德信念,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强化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学生也是此次疫情的亲历者,讲述抗疫中的英雄事迹,会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大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1 依托抗疫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战胜艰难坎坷的力量源泉,其内涵也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不懈奋斗中越来越丰富和生动[2]。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国家是我们14亿中国人强大的后盾,从中央到地方全力布局群防群控工作,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启动方舱医院模式,在这场同时间赛跑的抗疫阻击战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让广大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些都极大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运用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广大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1.2 依托抗疫精神培育学生的医德情操和职业责任感

敬畏生命是医学最高的伦理原则,这既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伦理规范。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仁爱观、精勤不倦的治学观、一视同仁的平等观、为患者服务的义利观和健康和谐的医际观[3]。在这次抗疫中涌现出了一批勇于奉献,与病毒抗争,在一线奋力救助患者的白衣战士。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广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倡导医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敬仰生命、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引导他们努力成为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医务工作者。

1.3 依托抗疫精神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精神

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焦虑不安、绝望无助甚至歇斯底里的心理反应,进而可能做出哄抢、排斥、攻击、伤害等社会性非理性行为,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恐慌”[4]。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人们难免惊慌、恐惧、焦虑和担忧。如果医学生能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表现出自信乐观、勇敢坚强等优秀品质的话,将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培养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自信乐观的精神呢?从这次疫情整体防控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随着各级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展开,疫情得到了明显控制,人们也越来越有信心。亿万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成了社会共识。引导医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自信乐观,做好个人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要相信国家,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4 依托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

一个具有科研思维的人,就会时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临床、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临床、以科学的精神重视临床,通过科学研究提出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新见解,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5]。所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必要。在疫情出现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揭示了该冠状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疫情控制和药物研发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10个方面开展工作。各团队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一线,以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提供支撑;核酸检测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一线,为精准防控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都值得医学生好好学习。

2 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教育的具体思路

2.1 学校层面营造全员育人环境,贯彻协同育人理念,发挥各科教师协同育人作用

培养医德高尚、专业过硬的合格医学人才,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一致、通力配合,学校应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环境,倡导广大教师积极学习课程思政教学法及其重要性,努力打破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之间的壁垒,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因此,校、院两级应为全体教师提供相关培训,鼓励全体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在改进和强化激励机制方面下功夫。例如,可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等活动,鼓励各教学团队积极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

2.2 课程思政是将抗疫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形成教育工作新模式,既契合了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实践的需求,又彰显了课程改革的协同育人导向[6]。针对此次疫情,作为医学专业教师,从医学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为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掘这次抗疫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作为教学中最生动、鲜活的素材,达到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做到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同向同行。

案例式教学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具有鲜活、立体的特点[7]。由于在校医学生都亲历了此次疫情,目睹了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抗疫的过程。以这次抗疫过程中广大医护人员的鲜活事迹作为案例教学资源,更容易让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课程思政教学更加深入人心。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思政元素嵌入点,选择恰当的素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来。做到专业知识与抗疫精神有机融合,将多方面信息立体呈现给学生,用通俗、感性的语言讲解,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到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2.3 建立以抗疫精神为主线的协同育人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育的延伸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为提升育人效果,各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掘抗疫事迹及其精神内涵,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融合。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个抗击新冠肺炎、强化医者德行、提升专业技能的协同育人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作为抗疫宣传阵地,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预防知识、疾病发生机理、疾病检测技术方法等,还可以以此了解广大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理解医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等。教师也可通过此平台与学生进行及时、深入的对话,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将教学延伸到课下。此外,各专业课教师也可借助此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研讨。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既可以进行专业学习,也弘扬了抗疫精神,取得较好的协同育人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3 结语

医学生是国家医护人员的主要后备力量,医学院校要全面贯彻协同育人教学理念,依托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建立学校—教师—网络平台的育人体系。全员、全方位培育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国热情、医德情操和医德信念,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强化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医学生抗疫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