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脂蛋白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1-03-05张玉敏周琪顾全李艳琴马拓霍丽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粒细胞脑组织淋巴细胞

张玉敏 周琪 顾全 李艳琴 马拓 霍丽静

(唐山市人民医院 1检验科,河北 唐山 063000;2神经内科;3放射科;4河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约有7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给社会、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1,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一种重要且易于测量的炎症标志物,其在预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患者的预后作用已得到证实〔4〕,其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作用开始引起关注。目前已有黄锐〔5〕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NLR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胡礼仪〔6〕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Lp)(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没有采用Lp(a)、NLR水平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报道。本研究探讨Lp(a)、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40例。纳入标准:①入院时间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②发病时间到就诊时间在72 h内;③符合2014年版《中国AIS诊治指南》确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到就诊时间超过72 h。②经影像学诊断为脑出血或其他病理性脑组织疾病;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源性脑卒中、合并严重并发症(肺炎等)。其中男178例,女62例,年龄(61.56±13.21)岁。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良好组(mRS≤2分)198例,男148例,女50例,平均年龄(60.95±13.41)岁;预后不良组(mRS>2分)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43±11.95)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入院24 h内治疗前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常规指标,根据中性粒细胞数目(N)与淋巴细胞数目(L)计算NLR值;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Lp(a),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mRS≤2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为预后不良〔7〕。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p(a)、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的检验效率。

2 结 果

2.1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Lp(a)、NLR水平比较 预后不良组Lp(a)水平、NL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见表1。

2.2Lp(a)、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结果的关系 Lp(a)、NLR与mRS呈显著正相关(r=0.648、0.598,均P<0.01),见图1。

表1 两组Lp(a)水平、NLR比较

图1 Lp(a)、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结果的相关性

2.3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良结局的风险因素 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为因变量(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2)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NLR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4Lp(a)、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的检验效率 Lp(a)、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见表3、图2。

表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Lp(a)、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的ROC曲线的AUC评价

图2 Lp(a)、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的ROC曲线

3 讨 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炎症反应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展的关键步骤〔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脑组织缺血后损伤的重要病理过程〔9〕。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缺血的脑组织会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会促进外周循环中的白细胞渗透进入缺血的部位〔10〕,使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活化,脑组织损伤会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损伤后,渗透的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氧自由基、其他炎症反应介质,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神经元细胞死亡、血脑屏障破坏和出血转化〔11,12〕。淋巴细胞多在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作用〔13〕,部分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淋巴细胞的减少对预后不良有预测作用〔14〕。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就是保护性淋巴细胞减低,如调节性T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这些保护性淋巴细胞可以减少脑组织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15〕。如果保护性淋巴细胞减少,就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Lp(a)的作用机制是:Lp(a)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高度同源,可竞争性结合其受体,通过干扰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生理活性,导致血栓溶解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Lp(a)促进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硬化的发展〔16〕。本文结果说明Lp(a)、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Lp(a)、NLR升高预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不良。本研究结果提示Lp(a)、NLR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综上,临床医师可通过患者入院时Lp(a)、NLR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进行初步预测,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NLR、Lp(a)具有简单、方便、易获得等优点,宜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各级医院有指导临床的价值。

猜你喜欢

粒细胞脑组织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