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
2021-03-05许嘉丽张应金
许嘉丽,张应金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3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症状,该疾病多发于早产儿,且胎龄越小,患病的风险就越高。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改善呼吸窘迫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被动呼吸带动患儿的主动呼吸,可有效改善机体的血氧浓度,减轻脑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受损程度,但该治疗易刺激患儿的呼吸道和肺部,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随着微创医学的不断发展,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发广泛,该项治疗是一种无创呼吸支持技术,属于非侵入性操作,吸入的氧气更加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求,并且能够避免造成鼻部损伤,有效保持呼吸道组织的完整性,在提高通气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本研究主要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1 年6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00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 组和B 组,各100 例。A 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56、44 例;胎龄31~35 周,平均(33.25±1.11)周;日龄1~17 d,平均(9.52±1.31)d。B 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54、46 例;胎龄32~35 周,平均(33.45±1.18)周;日龄1~18 d,平均(9.56±1.3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诊疗技术进展》[3]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者;且经胸部 X 线片检查确诊者;X 线片提示有支气管充气征,双肺透亮度降低者;日龄1~18 d者;进行性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胸骨凹陷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窘迫者;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气胸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规格:70 mg/ 支)气道滴入治疗,70 mg/kg 体质量。A 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根据患儿的鼻腔大小选择孔径合适的鼻塞式通气管,置入鼻腔后进行妥善固定,另一侧连接小儿CPAP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系统(广东鸽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D- Ⅱ),流量设置为4~8 L/min,呼气末正压为5~7 cmH2O(1 cmH2O=0.098 kPa),根据血气结果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参数。B 组患儿行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在不引起患儿不适的情况下,选择最大孔径的鼻导管,以免因缝隙过大产生漏气,进而影响呼气末肺泡的稳定性,然后连接一次性使用鼻氧管(苏州新区景欣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型号:单套单鼻),吸入氧浓度(FiO2)设置为0.3~0.4,流量为2~8 L/min,气体温度为37 ℃。当两组患儿呼气末正压 < 3 cmH2O 和FiO2< 0.4 时即可撤机。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依据《临床新生儿学》[4]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评判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恢复至正常,pH 值为7.35~7.45;有效:生命体征稳定,伴有轻微并发症,pH值<7.35;无效:病情无好转且随病情加重,治疗24 h内出现>3 次的严重性呼吸暂停,pH 值不稳定。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气指标。分别采集两组患儿治疗4、24 及48 h 后的桡侧动脉血2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PaO2、PaCO2水平。③并发症。统计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B 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气指标 与治疗4 h 后比,治疗24、48 h 后两组患儿PaO2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aCO2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各时间点PaO2、PaCO2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水平比较(±s, mmHg)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水平比较(±s, mmHg)
注:与治疗4 h 后比,*P<0.05;与治疗24 h 后比,#P<0.05。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 mmHg=0.133 kPa。
组别例数PaO2 PaCO2治疗4 h 后治疗24 h 后治疗48 h 后治疗4 h 后治疗24 h 后治疗48 h 后A 组10045.53±5.2861.84±5.52*70.95±7.05*#46.71±4.5542.48±4.16*40.12±3.79*#B 组10046.45±4.6162.15±5.56*71.26±7.49*#45.96±4.1141.74±4.48*39.16±3.88*#t 值1.3130.3960.3011.2231.2101.770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并发症 B 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该疾病可造成肺泡呈现进行性萎陷,发生进行性呻吟、发绀、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需要立即予以针对性处理,否则将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来进行治疗,该治疗手段虽可有效发挥辅助通气的效果,但采取经鼻腔置管的方式会对患儿的气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肺部感染、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造成患儿鼻部损伤,最终造成鼻中隔坏死、鼻发育畸形、咽喉吞咽功能受损等,预后效果不佳[5]。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吸入的气体流量大于2 L/min 时会产生适宜的呼吸末正压,其优点是末端管径更细,质地也更加柔韧,放置在患儿鼻腔内不会造成压痕,可保障患儿的呼吸顺畅,不仅降低了肺部负担,并且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能够有效减少对机体气道黏膜和纤毛的损伤,修复黏膜屏障,对呼吸中枢有兴奋性作用;同时有效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引导患儿逐渐从被动呼吸转为自主呼吸,尽快恢复患儿的自主呼吸能力,加速疾病转归[6-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 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 组;与治疗4 h 后比,治疗24、48 h 后两组患儿的PaO2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而PaCO2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组间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均有效,而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可更好地提升患儿治疗效果,改善血气指标,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的治疗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对吸入气体流量和氧浓度进行调整即可,从而降低治疗的误差率,保障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提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可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利于患儿预后。
综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改善患儿血气指标,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且安全性良好,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