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中的膳食营养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1-03-05鲁姣姣
◎ 鲁姣姣
(武警士官学校 基层后勤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年来,军事训练被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训练中要以实战需要为出发点,坚持备战打仗的任务牵引,不断朝着实战化训练方向发展,以达到“训战一致”的目的。以武警部队为例,日常军事训练的组织实施应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运行规范,将各种军事训练活动贯穿全年组织,常态化地保持遂行任务的基本能力。
日常训练、野外演训等综合实训任务强度的不断加大,对后勤饮食营养保障提出了更要的要求。军事训练需要以充分合理的膳食营养保障为基础,科学的营养补充能够有效增强部队官兵体质,提高训练质量,进一步提升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同时,军事训练还会受到高温高寒、高原山地等特殊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对军人训练所需的营养和膳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部队军事训练对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可以提高官兵在不同军事训练中科学营养的认识和方法,对提升训练营养的科学合理性、提高军事训练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1 军事训练中膳食营养的需求特点
从日常训练、野外作战等不同训练任务,高原、湿热、低温等不同训练环境,海、陆、空等不同军种的角度来看,军事训练对膳食营养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从不同训练任务来看,军人对能量和营养素需求量因训练强度的不同而不同,军事训练的性质、强度和时间是决定热能供给量的重要因素。以室内科目为主、营区训练为主、野营训练为主、以平时战时体力消耗超常劳动为主的4种劳动类型对应不同的强度分级和能量消耗,劳动强度不同,营养素和能量的代谢、利用和需求情况不同,要分级供给。
从训练环境来看,高温炎热、低温寒冷、高原缺氧等不同的训练环境对军人的膳食营养需求影响很大,在这些情况下,不仅军人的营养需求发生改变,膳食中供给营养素及食物的品种、数量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从不同军种来看,同陆勤人员相比,特定训练环境条件对海勤、空勤人员的生理机能和营养代谢有很大的影响,对膳食营养也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总体上看,特定训练环境条件下的海勤、空勤人员对各种所需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例如,这类人员维生素A摄入量至少有1/3要来源于肝脏、全血、畜禽肉等动物性食物,且牛羊肉、奶类等动物性蛋白质要占日膳食蛋白质总量的30%~50%,以满足优质蛋白质的足量获取。
此外,由于生理特征和体格差异,女性军人基础代谢普遍低于同一年龄段的男性,因此训练时能量供应量要按男性军人同等劳动强度的90%来供给。
2 军事训练中膳食营养的现状分析
通过运用营养KAP方法[1-2]对基层官兵开展膳食营养状况评估调查,发现不同军兵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相关问题,影响着军事训练的开展,主要表现在:①三大热源质配比不合适,与标准要求存在差异。②饮食习惯不科学。③高血脂、高胆固醇等营养代谢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通过称重法结合膳食平衡指数(DBI)法[3-4]对不同军兵种的膳食结构进行评价,发现膳食调查结果较为相似,食物种类、数量摄入情况存在共性问题,训练期间营养缺乏症状多发,膳食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善,并需要逐步建立军队DBI标准,以指导部队官兵膳食质量,满足不同训练特点的需要。
此外,军人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容易发生骨关节、软组织、脏器等身体组织器官功能方面的急性或慢性训练损伤[5],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作为军事训练常采用的方式,使得机体在超强体力负荷和高应激状态下,容易对肌肉关节、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等产生较大影响,从营养学角度,可通过辅助膳食、营养供给、合理调配等方式采取干预策略,减少训练损伤。
3 提升军事训练中膳食营养水平的策略
3.1 优化训练膳食结构
依据《军队营养调查与评价方法》(GJB1636A—2016),通过称重法、记账法等常用方法对目标群体开展针对性的膳食调查评估,以保证膳食营养素供给水平满足训练需求。对于以往调查结果中出现的营养问题,以定量标准为原则,调整主副食膳食结构,做好营养储备。研究发现,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的不同对军人的能量消耗状况和持续训练能力有一定的影响[6],高糖膳食、正常混合膳食、脂肪-蛋白质膳食为主的3种不同供能模式下的膳食结构可维持训练的最大耐力时间有显著差异,高糖膳食显示出优越的产能效率,因此要重视碳水化合物在提高军事训练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糖类优先分解、快速供能的优势,建立合理的补糖原则,增加机体糖原储备,以保证高强体力、脑力状态下的军事作业效率。
因此,针对训练的饮食结构要注重量化而行、以质取胜:①保证训练期间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使其供应50%~80%的日所需能量,即热源比例要恰当,达到军标要求,以减少训练时的耗氧量,同时可以避免训练时出现低血糖或过度疲劳综合征等症状。②依据训练强度补充优质蛋白,如擒拿格斗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蛋白质消耗多,需考虑加强优质蛋白和氨基酸的补充,帮助恢复体能。③形成军事训练前、中、后的补液规律,少量多次,循序渐进,保证水盐补充,减缓疲劳程度,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3.2 加强特殊营养保障
通过加强特殊训练条件下的军事训练营养保障,可以满足相应的膳食营养需求。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作训环境,寒冷、缺氧、高温等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均会影响营养代谢,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军事训练对于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也较为特殊,要注意根据训练环境而调整。①高温环境中,军人的基础代谢水平要高于一般环境,军人能量代谢和供能营养素的分解代谢增加,热能供应量要适当增加,但仍以糖类供能占主导,蛋白质和脂肪变化不大,可通过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提高食欲,增强高温劳动能力,同时为避免水盐失衡出现脱水症状和过度疲劳,要在坚持人体水的平衡原则下,适当提高水的补充量,并提高赖氨酸等耐热因子的供应量。②低温条件下,人体会产生寒颤等生理应激反应,散热加快,再加上军人体力负担增加,导致热能消耗增加,需要提高能量供应量来提高耐寒能力,此时应以蛋白质和脂肪供热为主,脂肪比例可增加到35%,供给高蛋白、高脂肪膳食,野外训练时做好热食供给保障措施,注意增加钙、钠等营养素的供给,满足矿物质需要量的同时,提高耐寒能力和抗感染能力。③海拔高、气压低、缺氧的高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状态,因此高原士兵野外驻训最容易发生高原反应等身体上的不适,进而造成心理上的损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等[7],同时,高原地形复杂和军事装备厚重,决定了能量消耗的增加,此时安排高糖、低脂、适量蛋白质膳食,解决高原环境下军人高能量需要量和低食欲的矛盾问题,并增加铁、锌和硒元素的供给,以提高缺氧耐力。
3.3 适当应用营养助剂
在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下,我国研制出了不同营养指标和主要成分下的特种抗疲劳食品[8],用于军事作训过程中增强体质和促进体能恢复,达到抗疲劳、减缓运动损伤的效果,但成果仍需进一步转化和应用。此外,在营养助剂的具体应用上,要依据训练任务等情况,提高正确认识,指导使用。如根据海军演训演练任务的特点,针对性补充维生素强化食品或者复合维生素制剂,以增加膳食维生素摄入量,预防因缺少新鲜蔬果导致牙龈出血、精神疲惫、训练伤口难愈合等维生素C缺乏症状的发生,并通过随餐服用或饭后半小时内温水吞服的方式,保证充分吸收维生素营养成分;海勤人员潜艇远航或昼夜航行时因缺少阳光影响体内钙的吸收,使钙磷比例失衡从而造成钙缺乏,可补充维生素D及钙制剂,起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效果。根据空勤人员空中训练任务特点,夜间飞行易产生疲劳影响飞行能力,为增强夜间适应能力,膳食调配时要增配维生素A制剂,以确保良好夜间视力,提高夜间飞行效率。此外,也可将牛磺酸、大豆低聚肽、红景天等生物活性物质应用于膳食营养补充剂研究领域,或研制适用于特殊环境作战条件下的军用功能食品,增强军人的耐力、协调适应能力和心理认知能力。
4 结语
军人的膳食营养对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同训练任务和环境等条件下,军人在日常训练中对膳食营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前各军兵种的膳食营养评估状况,通过优化训练膳食结构、加强特殊营养保障、适当应用营养助剂等方式,提高军人军事作业能力和膳食营养保障能力,从而更好保障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