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03-05方雪玲综述王再超张家齐审校
方雪玲 综述,王再超,张家齐,马 燕 审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学者通过对746 217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急性应激、抑郁或焦虑症状,且6.3%的大学生存在这3种症状共病[1]。医学生拥有独特的完美主义倾向,对于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突然性改变可能更加敏感。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医学生也被认为是患焦虑症的高危人群,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在中东和亚洲地区[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医学生是未来健康服务的提供者,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有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学生提供帮助,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现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心理健康调查中,林祯秀等[3]发现,分别有34.1%、57.2%的医学生出现焦虑、抑郁情况。王剑峰[4]测量了返回临床一线规培岗位工作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其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回顾国外研究,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牙科医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总体患病率分别为60.64%、37.02%和34.92%,其中严重和极其严重抑郁的学生占28.6%[5]。SARASWATHI等[6]调查发现,15.9%的医学生有焦虑、51%的医学生有心理困扰。LASHERAS等[7]对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全球医学生的焦虑发生率进行了meta分析,得出总焦虑患病率为28%,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虽然医学生相较于非医学生更注重对新冠肺炎的了解[8],对疫情的综合认知程度优于非医学生[9],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高且尚无可治疗的特效药,因此产生恐惧、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相比于非医学生,医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10],心理压力更大[11],焦虑水平更高[12],且临床专业学生对疫情的应激反应更强,更容易发生中度抑郁[13]。因此,医学生群体需要被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尤为必要。
2 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应激源
2.1学习方面 医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常有来自学习方面的困扰。一项关于德国医学生的教育需求研究发现,相比于个人生活问题,61.6%的医学生认为在学习上感觉更有压力,学院要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医学生的学习压力[14]。李亚萍等[15]报告,有近一半的医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习或者科学研究过程被打断。邹增丽等[16]表示,网络授课形式影响着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医学生认为,这会导致居家时间管理不合理、居家学习效率低下及网课质量不如课堂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医学生对教学内容、形式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2.2就业方面 在医疗技术难以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时,面对患者的离去时,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时,医务工作者也承受着心理负担,这对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产生着深远影响。廖伟苹等[17]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生仍会选择医疗卫生行业,新冠肺炎疫情对其求职造成的影响不大。这与王丽琼等[18]调查结果一致。受医护人员冲锋陷阵、敬业奉献的伟大精神影响,医学生认为,今后从事医疗行业将会受到爱戴,大多数学生对此持积极的态度[19-20]。90%以上的医学生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充满信心,意识到需深入学习和研究医学并运用于临床,为将来的医疗行业做出贡献[21]。以上均表明,医学生有崇高的职业素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态度端正。
2.3人际关系方面 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在心理支持和疏导工作表示认同,65.27%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求助[16,22]。出现压力或烦恼时,80.5%的大学生会主动与身边的人交流,他们更倾向于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独自解决或忍受,最后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大部分能与亲近的同学或朋友通过网络讨论疫情或学习等问题[23-24]。有部分学生因班集体无法聚集而产生集体疏离感,无法与朋友见面而产生孤独感、焦虑情绪[25],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人群提供家庭、朋友及学校的支持及心理干预。
3 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朋辈的社会支持程度、有无既往医学病史(包括精神疾病)、大规模的媒体曝光、居住状况及其他因素等。
3.1性别 研究显示,男生的心理状态优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心理紧张程度高于男生[2,5,16,26-27],这可能与女生的敏感性格有关。但也有研究表示,新冠疫情期间男生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而女生的应对能力及心理素质较男生强[6],存在不良心理健康状态的人数较男生少[21],可能是因为男生在有烦恼、困难时不太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性别与医学生心理状况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应从文化背景、环境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3.2年级 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测评中,高年级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低年级的医学生差[1,20,28],且医学研究生较本科生更易患心理问题[12]。相比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低学历的大学生往往有较少的学业压力,较少担心未来的就业。对此,有学者表示了相反的观点。殷颢文[29]表示,相比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赵辰茜等[9]研究表示,大一学生心理状况优于大四及以上学生,但是大三学生优于大二、大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一项来自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研究认为,前3个学年的牙科医学生经历焦虑的概率是后2个学年的2倍[5],因为低年级学生达到学习课程要求的经验不够,而高年级学生心理更成熟,更有学习经验[30]。关于年级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3.3家庭朋辈的社会支持 孤独和社会支持不足会导致抑郁和压力[31],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准备应对压力的复原力,同时,良好的家庭功能可降低心理困扰风险和急性应激反应[26]。一项日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来自家庭、朋友、学校和社区的心理支持对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32],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积极应对方式[33],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对大学生突发性共卫生事件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影响[34]。我国低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是高社会支持的4.92~5.97倍[1],明显高于国外的研究结果[27]。因此,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能减少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对改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4既往医学病史 一项系统综述表明,有医学病史的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35],有基础病史的大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无病史者的3.1倍[27]。国内学者也表示,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紧张程度得分及焦虑自评得分均高于无慢性病的学生[16]。受自身疾病的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可能更加敏感,对于新冠肺炎导致就医形式的大幅度改变,会使其承受比常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完善网上诊疗系统,对有既往医学病史的学生提供个体化心理干预,可减轻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
3.5大规模的媒体曝光 如今互联网蓬勃发展,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花费的时间与日俱增,这也是年轻人应对社会孤立的一种方式[36]。由于个人很难找到可信和有用的信息来源,大规模的媒体曝光会迅速增加不良信息对人们的威胁[37]。研究显示,每天接触新冠肺炎媒体报道大于3 h的学生,发生急性应激的可能性是每天接触媒体报道小于1 h学生的2.13倍[1],这与研究文献[38]的结果类似。因此,应减少大规模的媒体曝光,同时社会及学校相关部门主动了解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知晓程度,及时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可减少医学生对不可靠信息的恐惧程度,维持其身心健康。
3.6居住状况 独居与常见的心理健康障碍之间存在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孤独介导的。国外研究表示,独居的医学生患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可能性比与2人及以上生活者高4~8倍[5]。丁媛等[39]研究发现,非长期居家的医学生较长期居家的医学生更容易发生焦虑,陪伴家人可有效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由此可见,困境时与他人保持沟通交流可避免情绪恶化,对独居的人群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可减少不良心理的影响。
3.7其他因素 家庭收入[27]、个体情绪调节能力[29]、饮食、运动、睡眠习惯[40]等都影响着医学生的心理状态。
4 小 结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给医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朋辈的社会支持、既往医学病史、大规模的媒体曝光、居住状况及其他等,需要识别高危人群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为量性研究,不能深入分析医学生本人具体的心理感受。未来还需开展多中心、质性研究,以期能深入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今后分析类似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