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脏气机升降相佐浅析肾结石的治疗

2021-03-05孙月蒙李梦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水液五脏小便

孙月蒙,刘 冬,李梦然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0;2.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0)

肾结石是主要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见腰部绞痛,掣引腹痛,伴排尿不畅,有时可见血尿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因肾结石转移,引发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损伤肾脏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近年来,肾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在性别、种族和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3]。本病多起病较急,目前西医以消炎镇痛、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镜下取石等治疗为主,但往往不能根治,且没有降低肾结石的复发率,对肾脏有一定的损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4-5]。中医药治疗肾结石具有无创、价格低廉、复发率低等优点,可减轻患者痛苦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祖国医学虽无肾结石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为“淋证”范畴,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特点。诚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临床上常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中医称之为“石淋”。目前中医学对肾结石的病因病机认识较为统一,即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以脾、肾、气虚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其中肾虚、膀胱湿热是形成结石的主要病机[6]。五脏气机升降理论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在肾结石治疗方面,五脏气机升降与其发病密切相关,亦涉及防治。现从五脏气机升降理论阐述肾结石的病机及防治,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1 五脏气机升降与肾结石发病密切相关

1.1心肾失交,湿聚膀胱 《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载:“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医宗金鉴》云:“石淋犹如碱结档,是因湿热炼膀胱。”《医略六书》亦云:“湿热蕴蓄膀胱,其气不能施化而结成沙石,故小便涩痛,淋漓不止焉。”明确指出淋证的病机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肾脏主水,对水液有分泌、蒸腾、升清降浊的作用。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肾气充足,气化正常,膀胱开阖有度,水液代谢正常。肾气亏虚,膀胱气化无力,水湿内停,日久化热,煎熬水液,聚为砂石,发为石淋。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领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故膀胱气化尤与心密切相关[7]。心居膈上,肾居膈下,心肾相交,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心为“火脏”,位于上焦,可温煦全身,下降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位于下焦,可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炽盛,下劫肾阴,肾水耗竭不能上济,心阴无源,与肾相表里之腑膀胱亦受热灼。心与小肠相表里,心阳循经下煦小肠,助其吸收水液,宣通运化。心火循经下扰,小肠积热则泌别清浊功能失调,湿阻水停,与热相搏,客于膀胱,膀胱湿热,气不能施,结为砂石。

1.2脾失升清,浊阴不降 《素问》言:“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脾胃论》中言:“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医学正传·淋闭》云:“原其为病之由,皆膏粱之味……郁遏成痰,以致脾土受害乏力,不能运化精微,清浊相混……渐成淋闭之候。”可见脾胃与淋证有着密切关系。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血之海,与膀胱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圣济总录·卷八》中曰:“膀胱州都出入,全在真气充足,故能化其津液,而不致泄泻癃肿之患。”脾气主升,散精于上,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土旺气升,升清降浊,则小便善行。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不能统摄精微,浊阴下降,水液直趋下走,精微相混,水道不清,湿浊内生,下注膀胱,久则郁而化热,湿热互结,炼液为石;气虚不及州都,膀胱开合失司,蓄水内停,日久化热,煎液成石,发而为病。加之脾病日久累及肾脏,肾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亦可发为石淋。

1.3肝失疏泻欠条达 《灵枢·经脉》云:“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素问·玄机原病式》云:“岂知热甚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廷孔郁结极甚……而神无所用……而旋溺遗失,不能收禁也。”赵羽皇云:“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发于下,则小腹痛而或溲溺不利。”均指出淋证之为病与肝经有关,升达怫郁在淋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代名医叶天士亦有“淋属肝胆”之说,提示着淋之为病与厥阴肝经相关。人体的水液代谢有赖于肺的宣发、脾的运输、肾的蒸腾气化,同时与肝的疏泄条达密切相关。肝者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主疏泻,畅达气机,敷布阳和之气,使阳气舒而阴气散,以舒调五脏,协调脏腑气机,调理三焦水道。肝胆疏泻升降正常则膀胱开阖有度;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膀胱失约,气化不利,湿浊内停,久则化热,煎液成石,发为石淋。

1.4肺失宣降塞水道 《重庆堂随笔》言:“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则治节有权,诸脏皆资其灌溉。”《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云:“水谷入胃,其清者,倏焉而化气,以脾气而上升于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体,而为汗液津唾,助血脉,益气力,而为生生不息之运也。其清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溺,以出乎小便耳。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尚为浊气,即入而在膀胱之内者,即化为水。”《温病条辨》云:“大凡大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者,有责之肺气不化者。”明确说明了肺宣发肃降失调可导致淋证。肺居上焦,为华盖,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与膀胱经气相通,肺为手太阴经之属,膀胱属足太阳经。卫行于脉外,肺输布于全身,太阳膀胱经气统一身营卫于体表,膀胱经气可助肺通行卫气于体表,肺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可助膀胱气化。因此,肺与膀胱在输散津气、宣气行水等生理作用方面相互配合,病理方面紧密关联。藏于膀胱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复上升至肺,浊者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云:“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肺气旺盛,宣发肃降正常,水道自利,下注膀胱,膀胱气充,开合有度,小便得行。若劳倦太过,饮食不节,久病过后,耗气伤正,宣发无力,肃降无权,气虚不能摄纳,水液直趋下行,则小便频数而有余沥,气虚不及州都,膀胱气化失司,蓄水内停,小便滞涩不利,日久化热,煎熬津液成石。

2 基于五脏气机升降相佐治疗肾结石

2.1心火下济达肾水 肾结石的发病基础为肾虚、膀胱有热。正如《灵枢·本枢》中言:“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肾与膀胱相表里,共同完成“藏津液”与“气化则能出”的过程[8]。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肾阳虚惫,推动无力,肾经有湿热尤易及膀胱,影响膀胱气化,阻碍其升降气机,湿热蕴久可成石,结于肾内,影响肾的功能。且膀胱气化与心密切相关,心火炽盛,下劫肾阴,循经下扰,小肠积热,湿浊内停,与热相结,留于膀胱,湿热内生,日久结为砂石。临床上常表现为腰腹隐痛,尿无力,畏寒怕冷,舌淡胖,脉弦细等症状。因此,在排石的过程中,宜补肾升阳、利湿清心,方选加味肾气丸。若腰痛明显,可加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等;若小便带血,可加白茅根、大小蓟等;若畏寒怕冷明显,可增加附子、肉桂用量。加味肾气丸由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组成。方中以桂附温肾升阳,微生少火以生肾气,扶正培本,促进尿液的排泄,推动结石的排出;山茱萸滋补肝脾;牛膝滋阴益肾,引火下行;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丹皮清肝泻火,与温补药相伍,补中有泻,补而不腻。方中加入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三者共达消食化石之功;加入淡竹叶清泻心火,使得心火不旺,可下济肾水。此方阴阳双补、补泻兼施,清热祛湿,与肾结石的湿热病机、正虚邪实之病机相合。现代药理学表明,山茱萸、茯苓、车前子、地黄、泽泻、牛膝、肉桂均有利尿作用,可明显改善循环障碍的功能。加味肾气丸富含多种生物碱、糖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少尿症状,增加肾组织灌流,减少残余结石数量,保护肾功能[9]。

2.2脾气升清降胃浊 脾胃为中焦之枢纽,气血之海,主水谷精微,主升清降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调,水液瘀滞,湿热蕴结,流于下焦,日久煎液成石。加之脾病日久,气虚不固,累及肾脏,肾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畅,湿热内停,煎液成石。诚如《景岳全书·淋浊》篇云:“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淋无容辨也……又有淋不止……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症也。”明确指出中气下陷及肾虚不固为淋证的发病基础。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腰腹酸痛,乏力懒言,纳差,舌淡胖,苔薄白等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用补脾益肾、通淋化石之品,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若纳差,可加鸡内金、生山楂等;若乏力懒言,可加大黄芪、党参用量;若腹泻,可加木香、枳壳、五味子等。补中益气汤由黄芪、陈皮、白术、党参、升麻、柴胡、甘草等组成。方中黄芪补后天脾气;柴胡、升麻配伍,二者上提下陷之气,与黄芪配伍,三者共同升举阳气,以畅气机;白术健脾除湿利尿;党参补益正气,顾护中气,甘草和中缓急,以止腰腹痛。方中加入枳实、荷叶,取枳术丸之意,荷叶升清,枳实降浊,以助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正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实具有利尿作用[10],配伍白术以取“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原则,湿化则气机畅,膀胱气化正常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加入芍药以缓急止痛,配伍甘草,以取芍药甘草汤之意,减轻结石排出过程对输尿管和尿道的刺激[11]。

2.3升发清阳畅肝气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升发,有调节气血、疏通三焦水道之作用。若患者素体阳虚,先天禀赋不足,升发之用不足,调达之性多郁,升发不能,疏泄不利,膀胱开阖失司,制约不利,小便排泄失常,出现小便淋沥不尽,尿频急涩痛,日久水湿化热,煎熬成石。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腰腹疼痛,小便色黄频急,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胁肋胀痛等症状,治宜疏肝清热,利尿通淋。方选四逆散加减。若口干苦可加龙胆草、黄芩、黄连,腹痛可加元胡、香附,大便偏干可加大黄。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组成。方中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升达阳气,引阴从阳,顺接阴阳;枳实具有降气破积、化痰散痞之效,二者配伍,一升一降,既可调肝胆升降,又可调脾胃气机,以调气机郁滞;芍药平肝止痛,养血敛阴,与柴胡合用以补养阴血,条达肝气,合肝“体阴而用阳”之性;甘草调中,与芍药相配,酸甘养阴,以调阴阳。全方透邪解郁,调畅气机,清阳得伸,疼痛得解。方中加入青皮、麦芽舒肝破结以行气;加入蒲黄,取其活血散瘀、通利小便之功;加入桔梗、牛膝宣通上下气机,促进结石排出;加入虎杖,清热利湿,以助结石排出。现代药理学亦表明,虎杖具有扩血管作用[12],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2.4金水相生宣降肺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功能之盛衰影响着三焦水液运行与膀胱气化功能。《温病条辨》云:“大凡大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者,有责之肺气不化者。”肺之宣发肃降失调,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小肠分清泌浊功能障碍,致使水湿、浊邪停聚而渐成结石。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腰腹疼痛,咳嗽,小便灼热刺痛,欲出未尽,舌质红,苔薄白,脉数。治宜宣肺降气,清热益肾,配伍利尿通淋之品。方选黄芪四君汤加减。若小便灼热刺痛、血尿,可加小蓟、白茅根、茜草等;若小便不畅,可加冬葵子、车前子、萹蓄等;若咳嗽,可加桔梗、桑白皮、苦杏仁等。黄芪四君汤由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方中黄芪补益肺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利水,党参扶正固本,配伍甘草,甘中缓急,减缓腰腹疼痛。方中加入麻黄、杏仁以宣肺气,葶苈子、桑白皮以清肺泻热,使肺热清则膀胱湿热除,麦冬、沙参、玉竹以滋肺阴,金水相生,以补肾气。同时现代药理学表明麻黄具有利尿作用[13],杏仁中含有杏仁苷能明显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的程度[14-15],均可促进结石的排出及保护肾脏。

3 讨 论

五脏气机升降理论作为指导中医临床及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涉及各个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进一步阐明了,一切生命活动起源并依赖于脏腑气机升降运动。升降有序,阴阳平衡,反则阴阳失衡,百病即生。五脏均有其自身的升降运动,每一脏的升降运动又是整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一部分。诚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中宫之土培之,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说明了五脏气机升降,各司其职,整个气机升降体系才得以完成。肾结石的形成与五脏气机升降密切相关,其病在肾虚、膀胱湿热,肾阳衰惫,心火炽盛不能下济肾水,脾失健运,胃失降浊,肺失宣发肃降,肝气不能条达,气机不畅,膀胱气化开阖失司,水道不行,湿浊停聚,日久煎液成石,发而为病。因此从五脏气机升降理论调节机体整体气机,顺应脏腑升降特性。五脏气机升降有序,人体气机趋于协调,临床结合专病专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组方用药,因势利导,使失常的气机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从而防治肾结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水液五脏小便
背后七颠百病消
失眠与五脏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找棵树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