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净化开启动物健康新时代
2021-03-05邱菊
邱 菊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辽宁 朝阳122000)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3大策略、5大任务和6大能力,其中33处提到“净化”一词,可见我国对动物疫病防控净化的重视,而这也标志着动物疫病净化将是畜牧业疫病防控最主要、最根本的目标。当前中国动物疫病防控存在2种不同的理念:一是主要依赖疫苗和药物防控的理念,二是科学防控理念。
1 疫苗防控
过分依赖疫苗的误区在于,认为疫苗均能提供消除性免疫,实际上绝大部分疫苗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都是不能提供消除性免疫的,只有极小部分如人痘苗、牛瘟疫苗是特例可产生消除性免疫。如果单纯依赖疫苗而不采取扑灭策略,新发和再发病则容易从局部扩散到全国从而变成常在流行。
2 科学防控
疫病科学防控理念的核心是净化。在国家发布的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里,总结动物疫病的防控三个阶段,一是控制,二是净化,三是消灭。目前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动物疫病的防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疫病的体系建设、技术研发、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走上正轨。
2.1 动物防疫净化 动物疫病净化是指消除特定区域内感染和病原,是实现疫病消灭的必经之路。净化的关键点即在特定的场针对一种或多种动物疫病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清除或者根除的过程。动物疫病的净化将推动疫病控制进入良性循环,即从注射疫苗用药增多到动物健康状态差进而疾病更多,疫苗用药更多恶性循环,过渡到生物安全水平提高从而风险降低、疫病减少进而疫苗用药减少,动物保持健康状态进而实现疫病净化。
2.2 疫病净化路径国家疫病净化之路的总体思路是先从“种”畜禽场实现净化,再扩大到规模“场”、行政“区”,实现以点到线,以线到面的区域净化。
随着对猪瘟、伪狂犬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单病种净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再加上越来越多种畜禽场参与到疫病净化的工作中,争先申报“净化示范场”和“疫病净化创建场”,经过评估现阶段国内已具备从单场净化上升到区域净化的基本条件。
和单场净化不同,区域净化需要区域内多个养殖场共同推动,有些病毒具有空气传播特性,对单场实现净化的猪场来说如果周边区域阳性场居多感染压力自然也就越大。另外在没有感染压力情况下,猪场还可慢慢地减少或不使用疫苗的方向进行转变,一方面生猪减少免疫次数能够降低免疫应激对猪群的影响,其次疫苗的减少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区域净化更有利于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带,有利于研究解决疫病净化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振动物疫病防控的信心和动物疫病净化的决心。区域净化也是净化之路,从免疫无疫走向最终净化的必经阶段。
2.3 蓝耳病区域防控成功试验美国农业咨询公司Tyler Holck博士分享了在美国由民间组织行业协会自发推动的蓝耳病区域防控(ARC)项目实施经验,为国内推行区域净化提供了启示。实现蓝耳病区域防控成功要素包括免疫管理、生物安全和猪群流动、检测评估、沟通合作协调四大方面。首先需要厘清执行ARC项目的目的,然后将ARC分为5个阶段,即:一是可行性分析;二是识别与猪相关的农场;三是区域特征;四是设计协调控制/净化/预防计划;五是执行并监测。
ARC项目的成功拥有7个关键点,即:技术可行性、生产中的领导力及合作能力、资金支持、支持机构、地方合作、信息共享、报告机制。
打通7个关键点后根据区域内猪场的相关生产疾病等数据进行制图分类设立“无妥协”清单签署协议,最后开始执行并监测。
据介绍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40万头猪中,实施该项目后保育猪平均日增重从314g提高到397g,死亡率降低4.4%,每头猪收入增加4.41元,母猪蓝耳病状况稳定。野毒核酸阳性率从53.7%降低到23.6%。
2.4 我国区域净化的重点我国的区域净化工作重点是建立市场、生产主体和部门监管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研究生产主体和政府部门的责任定位;在单场净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净化标准:养殖场内实现和维持净化、养殖场周边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带、区域防疫管理严格防控外疫传入。
另外区域净化试点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技术载体、内在驱动及养殖结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技术载体是区域净化的基础条件,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获得养殖企业认可且可持续投入。内在驱动力是区域净化必然要求,所在地部门和养殖业主应有强烈的净化意愿。养殖结构是区域净化的客观要求,应选择养殖密度较低、养殖结构合理、生物安全水平较高和养殖管理较好的地区进行区域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