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美罗培南静脉输注时间对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2021-03-05李林黄琦
李林,黄琦
(中江县人民医院药学部,四川 德阳 618100)
0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支出,基层医疗机构患者数量的增加等方面下,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治疗的副反应成为新型医疗的课题。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或不合适应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逐渐加剧。自2011 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多数类别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却逐年上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一类β-内酰胺全新结构的抗菌药物,它对革兰阳性、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等均有超强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抗菌作用强。与其他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一样,美罗培南在用药间隔需要维持最低的血药浓度。本研究试图通过改变用药时间的方法,提高美罗培南对敏感菌的杀灭活性,在不增加临床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抗生素的使用疗效。由于美罗培南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美罗培南的临床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因此选取本院64 例重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给药时间的美罗培南进行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随访,完成研究并对结果统计分析,以此研究比较常规输注(30min)与延长输注(3h)美罗培南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住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4 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龄28.7~84.5岁,平均(55.50±2.66)岁;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龄33.5~83.8 岁,平均(58.84±2.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受试者年龄>18 岁;②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既往无碳青霉烯类过敏史;④诊断感染根据病原学培养结果或临床经验判断需要应用美罗培南治疗;⑤肾功能正常: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⑥患方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各项基础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输注方式给药,将美罗培南1.0g 加入0.9%NaCl 溶液100mL中,使用输液泵匀速泵入30min,每8 小时给药一次;观察组采取延长输注方式给药,将美罗培南1.0g 加入0.9%NaCl 溶液100mL 中,使用输液泵匀速泵入3h,每8 小时给药一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不同给药方式给药前后的WBC 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为: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病情症状完全消失, 实验室理化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治疗后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 或用药后患者病情并未好转甚至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用药天数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2.2 WBC 变化比较
给药后观察组患者WBC 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WBC 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WBC 对比(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给药前 给药后 P对照组 13.77±1.89 12.01±1.45 >0.05观察组 13.70±1.66 10.12±1.25a <0.05
2.3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比对照组的53.1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4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恶心和腹泻,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重症感染是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某一脏器或全身感染且因感染而致该脏器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死亡的疾病[2]。有关数据显示,每年由于重症感染而导致的死亡率已经高达40%[3]。
美罗培南是超广谱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也是唯一一个以单药形式存在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院内重症感染、混合性感染、耐药菌、产酶菌感染的常用药物。虽然它容易受到外膜通道蛋白的影响,但对于β-内酰胺酶,美罗培南比亚胺培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抗菌活性也高于亚胺培南[4]。从药敏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单产AmpC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AmpC 值均比亚胺培南更低,抗菌活性比亚胺培南更高。和其他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一样,美罗培南在用药间隔需要维持最低的血药浓度,药动学研究表明,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需要>40%最低抑菌浓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5]。有研究表示,输注时间分别延长至1、2、3、5h 的药效学达标率中,延长至3h 可有效提高药效学达标率[6]。为了进一步研究美罗培南与给药时间的关系,对本院64 例接受美罗培南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人数为17,对照组显效人数为1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效人数为8,远低于对照组无效人数的1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比对照组的53.13%高。给药后观察组患者WBC 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25.00%,无明显区别,表明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至3h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美罗培南输注时间延长至3h 可提高治疗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降低用药的安全性。在保证美罗培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情况下,延长输注时间可以更好地使基层医疗机构降低治疗费用、减少反复住院。最终减少社会医疗支出,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缩减住院时间,加快医疗机构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