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祛瘀法调控miRNA影响巨噬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2021-03-05张永晨秦合伟赵平丽周子朋
张永晨,秦合伟,赵平丽,周子朋
(1.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动脉粥样硬化(athc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和脑供血不足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脂质代谢紊乱和炎性反应是导致AS形成的主要原因[1]。研究发现小分子RNA-microRNA-467b可能参与了脂质代谢与炎症因子的调控[2-3]。有研究者发现miR-467b能够靶向调控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促进泡沫细胞形成、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调控黏附分子水平,影响脂质沉积和黏附因子表达,引起AS的发生[4]。既往研究发现,化痰祛瘀法能够通过调节血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节免疫等作用,发挥抗AS的作用[5-6],但化痰祛瘀法调节血脂、抗炎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明确。本实验通过观察化痰祛瘀法含药血清对miRNA-467b的调控,影响炎性因子分泌和巨噬细胞脂质蓄积,揭示化痰祛瘀法调节血脂、抗炎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分子机制。
1 材料
RAW264.7巨噬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化痰祛瘀法所用方剂血管软化丸药物组成包括:山楂30 g,神曲30 g,莱菔子15 g,陈皮12 g,清半夏9 g,茯苓15 g,连翘12 g,郁金12 g,枸杞子15 g,三七12 g,丹参12 g,珍珠30 g,代赭石30 g。中药饮片均来源于河南省中医院药剂科,根据要求浓缩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血管软化丸高剂量:浓度为3.456 g/mL;血管软化丸低剂量:浓度为0.864 g/mL)[5]。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材料均通过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 方法
2.1 实验血清的制备
将3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血管软化丸86.4 g/(kg·d)、21.6 g/(kg·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早晚2次,连续5 d,末次灌胃后1 h,麻醉取血,分离血清,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分装,-20 ℃保存备用[5]。
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将RAW264.7巨噬细胞株细胞密度达到80%,弃去培养基,HBSS洗涤,去除培养基;0.25%胰酶消化5~10 min;弯嘴吸管稍用力均匀吹打下来,经过传代,取第3~5代巨噬细胞进行实验。
1)对照组:巨噬细胞+DMEM培养基;2)模型组:巨噬细胞+ox-LDL造模;3)miR-467b mimic组:巨噬细胞+ox-LDL造模后参照脂质体2000说明书转染微小RNA-467b mimic转染进入RAW264.7细胞;4)高剂量组:巨噬细胞+ ox-LDL+中药高剂量含药血清;5)低剂量组:巨噬细胞+ ox-LDL+中药低剂量含药血清。
2.3 建立巨噬细胞损伤模型
2.3.1 巨噬细胞活性检测
将巨噬细胞混悬液 (1×105cells/mL),接种于6孔板中(30 000个细胞/孔),37 ℃ 5% CO2培养箱培养,分别用不同浓度的ox-LDL (5、10、20、40、80 mg/L)培养液200 μL/孔,实验组为巨噬细胞加入浓度为5 mg/L的ox-LDL,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为巨噬细胞加正常细胞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只加培养基,不加细胞。采用酶标仪490 nm测定吸光度 (absorbance,A)值,并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7]。
细胞的存活率(%)=(实验组A值-空白对照组A值)/(正常对照组A值-空白对照组A值)×100%
2.3.2 巨噬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选取实验组(ox-LDL组)和正常组细胞,将巨噬细胞(1×105cells/mL)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中,根据存活率实验结果,选择合适浓度的ox-LDL培养液2 mL/孔,细胞培养结束后用0.2%胰酶消化收集细胞,按试剂盒说明书对细胞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和正常组细胞的增殖和凋亡[7]。
2.4 血清干预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检测:不同组别给予不同含药血清干预,按Hoechst33258试剂盒说明书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增殖[7]。
2.5 巨噬细胞转染实验
在无菌条件下,用含有10% FBS的细胞培养基DMEM,将巨噬细胞(1×105cells/mL)接种于6孔板,每孔含有2 mL培养基,培养箱孵育备用;取miR-467b mimic 0.6 μL和HiPerFect转染试剂12 μL滴加入300 μL的不含FBS和抗生素的DMEM细胞培养基,混合均匀,使其终浓度为5 nmol/L;在室温条件下(15~25 ℃),放置5~10 min,直至形成转染复合物;更换含ox-LDL(5 mg/L)的低糖DMEM细胞培养基培养孵育,等到巨噬细胞的融合度约达到80%时,终止培养,刮取细胞,以提取巨噬细胞的RNA和总蛋白[7]。
2.6 RT-PCR法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中pri-miR-467b mRNA、LPL mRNA表达
收集干预后和转染后的巨噬细胞,分离提取总RNA,进行RT-PCR反应,反应条件:94 ℃预变性;94 ℃ 50 s,55 ℃ 55 s,72 ℃ 60 s,72 ℃ 10 min共 30个循环[8],根据PCR反应信号强度Ct值计算每个样本目的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pri-miR-467b、LPL的引物序列
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中LPL蛋白表达
收集巨噬细胞,PBS洗涤3次,用试剂盒提取蛋白后,按步骤进行试验,使用Image J的软件分析条带灰度值,测定目的条带和内参照β-actin的灰度值,结果以样本灰度值/内参照灰度值表示[8]。
2.8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水平
用15 %KOH的醇溶液除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样品中的甘油三酯,用6 %三氯乙酸除去其中蛋白质,然后以体积比为3∶2的正己烷与异丙醇混合溶剂提取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 FC)和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 CE)的含量[9]。
2.9 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炎症因子水平
取干预后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α-干扰素(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ox-LDL对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
选取5 mg/L浓度的ox-LDL干预巨噬细胞后,实验组巨噬细胞存活率为71.37%,正常组巨噬细胞存活率98.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巨噬细胞增殖率低于正常组(P<0.05),实验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组(P<0.05),表明造模成功。结果见表2。
表2 ox-LDL对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
3.2 血清干预和RNA-467b mimic转染巨噬细胞后细胞凋亡观察
干预和转染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miR-467b mimic组和高剂量、低剂量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表3。
3.3 血清干预和RNA-467b mimic转染巨噬细胞后细胞增殖的形态观察
干预和转染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的巨噬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miR-467b mimic组和高剂量、低剂量组的巨噬细胞增殖率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表3。
表3 血清干预巨噬细胞后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结果
3.4 含药血清和RNA-467b mimic转染对巨噬细胞pri-miR-467b和LPL mRNA表达的影响
干预和转染后,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巨噬细胞pri-miR-467b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miR-467b mimic组和高剂量、低剂量组巨噬细胞pri-miR-467b 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pri-miR-467b mRNA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巨噬细胞中LPL mRNA 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iR-467b mimic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巨噬细胞中LPL 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巨噬细胞中LPL mRNA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表4。
表4 含药血清和转染干预对巨噬细胞pri-miR-467b和LP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相对表达量,n=6)
3.5 含药血清和RNA-467b mimic转染对巨噬细胞LPL蛋白表达的影响
干预和转染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巨噬细胞中LPL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iR-467b mimic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巨噬细胞中LPL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巨噬细胞中LPL蛋白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图1,表4。
图1 含药血清和RNA-467b mimic转染对巨噬细胞LPL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HPLC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水平
干预和转染后,HPLC法检测细胞内TC、FC和CE的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巨噬细胞内的TC、C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iR-467b mimic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巨噬细胞内的TC、C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巨噬细胞内的F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miR-467b mimic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巨噬细胞内的F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表5。
表5 含药血清和RNA-467b mimic转染对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3.7 含药血清和RNA-467b mimic转染对巨噬细胞培养基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干预和转染后,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巨噬细胞培养基中IL-6、IL-1β、TNF-α和 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iR-467b mimic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巨噬细胞培养基中IL-6、IL-1β、TNF-α和 MCP-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巨噬细胞中IL-6、IL-1β、TNF-α和 MCP-1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表6。
表6 含药血清和转染干预对巨噬细胞培养基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脂质浸润学说和炎症损伤反应学说。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是水解血浆乳糜微粒和VLDL中甘油三酯的限速酶,LPL作为脂蛋白代谢的键酶,能够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并增加HDL-C水平,加速肝脏对脂蛋白的清除[10]。血浆中VLDL、LDL和脂蛋白残粒侵入血管壁沉积聚集,导致血管内膜的增厚和管腔的狭窄,另一方面,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泡沫化的巨噬细胞,导致大量炎症因子分泌,促进炎症细胞大量黏附、浸润和基质降解引起 AS斑块破裂[11]。脂质蓄积与炎症因子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研究者采用siRNA干扰巨噬细胞中的LPL后,IL-6、IL-1β、TNF-α和MCP-1等炎症因子分泌水平明显下调,该研究提示巨噬细胞中的LPL具有促进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12]。
研究者还发现,当用ox-LDL处理巨噬细胞后,LPL与蛋白聚糖结合并以分子桥的作用促进ox-LDL大量进入细胞内,使得细胞内的胆固醇大量蓄积,IL-6、IL-1β、TNF-α 和MCP-1分泌大量增加,而RAW264.7巨噬细胞中转染miR-467b类似物或抑制剂后,发现miR-467b显著降低了脂质沉积和IL-6,IL-1β,TNF-α和MCP-1等炎症因子的分泌,进而起到防止巨噬细胞泡沫化的作用,这可能与miR-467b靶向调控LPL有关[12-13]。
基于前期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组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与“痰浊”“血瘀”密切相关,痰瘀证候是AS的主要证型[14-15],提出了化痰祛瘀的治疗大法。化痰祛瘀的具体方剂血管软化丸即依此组方,血管软化丸方中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为君药;神曲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长于消谷物面食之积,半夏、茯苓健脾燥湿化痰,郁金、丹参、三七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枸杞子滋补肝肾,珍珠母、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祛痰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中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化痰、活血化瘀之功,使痰瘀同治,血行痰清,气血流通[8]。既往临床研究发现,血管软化丸能够调节血脂代谢,调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损伤,防治AS,此外血管软化丸还能够抑制颈动脉斑块形成,防治脑梗死[16-17]。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血管软化丸能够调控TLR9介导巨噬细胞极化效应,通过调控miR-33a影响ABCA1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18-19]。新近研究发现,血管软化丸能够调控CD40-CD40L系统调控血小板活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6],但血管软化丸调节血脂、抗炎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明确。
研究结果显示,化痰祛瘀法代表方剂血管软化丸的含药血清能够降低ox-LDL损伤模型的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率,提高巨噬细胞增殖率,能提高巨噬细胞中pri-miR-467b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巨噬细胞中LP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巨噬细胞内的TC、CE水平,降低巨噬细胞培养基中IL-6、IL-1β、TNF-α和 MCP-1水平;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痰祛瘀中药复方血管软化丸调节血脂、抗炎作用,抑制AS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miRNA-467b,进而靶向LPL调控巨噬细胞脂质蓄积,减少 IL-6、IL-1β、TNF-α和 MCP-1 等炎性因子分泌有关,且不存在量效差异;本研究能够为AS和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为中医临床客观诊疗AS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