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连贯的微观比较
2021-03-05蒋春丽徐琳李翔宇
蒋春丽 徐琳 李翔宇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一、引言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语言学研究正转向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对语言系统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目前大多数的语篇连贯的研究都局限在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的范围之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回顾几十年来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各有自己的方向:如Halliday&Hasan等人从衔接手段的研究入手,探索语篇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Brown&Yule等人从言语交际者共有知识等语言外部因素来讨论话语的语义是否连贯;Fries和Danes等人从主位推进的角度来探究语义连贯的实现;而Givon等心理学家则从认知的角度判断语篇是否连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进行语篇连贯的分析比较著名的研究者有Widdowson(1978);Brown&Yule(1983),Van Dijk(1983,1985),Halliday & Hasan(1976,1985),Sperber& Wilson(1986)等。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如复合空间理论、语篇象似性理论等来研究语篇连贯也开始在国内出现,但数量不多,国内也只有李烨会(2013)等用语篇相似性来研究连贯,魏在江(2004)、何花、王晨佳(2012)等用复合空间理论来研究连贯。另外还有诸如从主位结构(林国丽,2007),概念合成理论(徐梦灵,2010)等,以及一些其他诸如连贯认知的理论回顾与模式探讨(张玮,2010)等。与此同时,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的对比研究也开展起来,如魏在江(2004)、张凤先(2007)、何花(2012)等。但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往的许多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篇的表层上,忽视隐性的深层次方面的因素,对深层次的原因的探究是不够的。偏重衔接形式部分,不够系统化、具体化,连贯概念不够清晰,基于语料库的连贯认知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上述研究现状,文章将从中西认知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从微观层面(词、简单句和复杂句等)比较中外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连贯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更好地改善中国学生写作的风格,更好地建构整篇文章的连贯意义。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将在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以及SWEEL(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2.0语料库中进行选择。由于该语料库过于庞大,因此研究者将从中选取300篇作为子语料库SSWEEL(Sub-SWEEL)。为了方便对比与使用,BNC语料库同样需要建立子语料库SBNC(Sub-BNC)。由于BNC语料库没有年级、是否英语专业的区分,因此SBNC中的对象将在fiction,magazine,newspaper,academic这四个领域中进行随机选择,总数量也为300篇文章。
三、研究结果
文章将从微观的视角展开研究,主要使用概念转喻和隐喻理论对词和复合句进行研究。关于隐喻,有研究工作者曾指出隐喻在人类语言(甚至非语言)行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对隐喻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对于概念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能使人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感知抽象或复杂的概念,在源语和目标语上完成映射。即A is B,如Life is a journey。同时曹原(2020)还强调,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是基于人的身体体验、感知结构的相似性,以人类的认知为基础。对于概念转喻,Lakoff等人则认为其是比概念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机制,允许人们用一种实体去代替另一个实体。不同点在于它涉及的是同一概念域下的两个个体,而非像概念隐喻一样涉及两个概念域。
(一)词的概念隐喻以及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根据研究者分析,在两个语料库中,学生对词的概念隐喻以及概念隐喻的使用频率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使用概念转喻、概念隐喻的频率也在逐渐升高。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之间在每篇文章上存在着差距。在国内外的对比上,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每篇文章对这两种理论的使用次数平均相差1.5次,差距较大。
表1 词的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使用次数(每篇)
研究者发现学生在词方面的隐喻多以名词动词为主,所使用的词较为常见,主要为实体性隐喻。如“energy”一词指“strength”,“cultivation”一词指“teaching”,“charge”一词指“fill”,“appetite”一词指“desire”,“light”一词指“guidance”。
在词的转喻方面,学生使用较少,主要以部分代替整体。如:heart代替抽象的“情感”这种概念,用wheel代替我们所说的汽车,还有使用谚语,如“No cross,no crown.”等。可以看到学生在词的转喻的使用上比较简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而言,在SBNC语料库中对词的隐喻转喻使用频率更高,且种类更多。在隐喻的运用上,可以使用方位性隐喻:feeling up。在转喻的运用上,除了使用上述所说的以部分代整体,还可以使用以整体代部分的方式,如“smiling year”代指“spring”;使用种(species)代类(genus),如“bread”代指“food”。
(二)复杂句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复杂句就是利用各种子句、连接词、分词等,将简单句扩充为长句的句式。根据研究者人工提取分析,在两个语料库中,学生对复杂句的概念隐喻以及词的概念隐喻的使用频率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国内学生在复杂句的使用次数比前两者要多得多,同时与国外学生相比,在使用次数也不遑多让,甚至有反超的趋势。
表2 复杂句的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使用次数(每篇)
学生在使用上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为主。由于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使用类似的语句,因此在使用上较为熟练,表达也较为通顺合理。表3展示了部分学生所写的句子。表4展示了SBNC语料库中部分的复杂句比喻。
表3 SSWEEL语料库复杂句的比喻
表4 SBNC语料库复杂句的比喻
四、结语
文章对词和复杂句的概念转喻、隐喻的使用进行分析。首先,在中外两个语料库中,学生对词的概念隐喻以及转喻的使用频率也在逐渐升高。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之间在每篇文章上存在着差距。在国内外的对比上,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每篇文章对这两者的使用次数平均相差1.5次,差距较大。其次,在两个语料库中,学生对复杂句的概念隐喻以及概念转喻的使用频率。可以看到国内学生在复杂句的使用次数比前两者要多很多,同时与国外学生相比,在使用次数也不遑多让,甚至有反超的趋势。总之,在词、复杂句的概念转喻、隐喻的使用进行分析中发现中国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运用上以复杂句为主。根据数据结果来看,中国学生随着年级上升,各内容的使用次数也会上升,但在词的使用上依然与国外学生有不小的差距。反而对于复杂句的使用次数较多也较为熟练。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便是中西方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差异,如中国学生多受到环性连贯思维的影响,在词、句的使用上必然与受到线性连贯思维影响的国外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在写作上便是语言的表达更贴近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中国学生在此处依然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