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素养”,个性阅读

2021-03-05林建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个性阅读阅读素养素养

林建平

摘要: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是个人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一个有助于师生、生生互动交际的学习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会入情入境地去感悟、去体验文本,催化课堂的生成,从而凸显阅读教学的生命化。

关键词:阅读素养;个性阅读;角色换位;入境体验;参与探究

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是个人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阅读素养是指个体运用识、记、读、说、思、写等方式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评鉴和阅读表达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强调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获得,更强调为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综合素质的习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一、知识层次有深有浅、个性存在差异,所以课堂上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动态,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阅读初感”,善于捕捉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对话中的“亮點”“错点”并展开对话,进行质疑、争论,从而创造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独特对话效果,以发展学生个性。这种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元对话的课堂张扬了个性,充满了生命活力,是一个开放的、真实的、互动式的多维化课堂。这也正体现了个性化阅读对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一、融入角色,换位思考

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思想角度出发去思考、去体验,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情感,善于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情感体验,从而升华他们的情感。

例如,教学《掌声》时,特别是对文本中两次掌声的内涵感悟,要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第2~4自然段,主要抓住英子的心情变化这条感情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英子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感受英子在两次掌声响起前后不同的情感变化。课堂上,教师适时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创设情境。当有个学生读到英子“犹豫了一会儿”这句话时,教师便借机走到这位同学身旁,拍拍她的肩膀,俯下身子问:“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很自然地融入角色,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英子,回答道:“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其他同学也积极发言:“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新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呢?上去,大家看到我这样的走路姿势,一定会笑话我的,怎么办呀?”……此时的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自然是真情流露,把英子那种害怕、犹豫的心理尽显无遗。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讲台时,教师适时鼓励学生:“难道我们不该为这样勇敢的英子鼓掌吗?”教室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英子,我们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英子,相信自己,加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教师顺势引导:快让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此时有声胜无声!而此时此刻的英子也心潮澎湃,似有无数的话语涌上心头……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于文本中的角色体验,“移情”进入文本,充分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情感变化过程,感受到了大家对英子的爱,重新组合与建构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把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使德育自然无痕,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入境体验,真情感悟

语文教学需要真情流淌,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而阅读教学正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集中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和感受,要给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体验情感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入境感悟,体验真情实感,使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片段: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教学时,我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指导学生反复品读:“那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的人,可能是生养这位妇女的老母亲;那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的人,可能是与这位妇女相守一生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其次,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课文中的关键性语言,在朗读感悟时,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重点词组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感受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反复品读,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真正感悟“中华如何不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看见了这一幕,你心中作何感想?你会怎么做?”并及时补充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再择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这样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解说、书写的过程,进行语言实践,从而内化语言、深化情感、入境体验,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充分挖掘、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惑,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其产生执着而强大的内驱力,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中,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我抛出一个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的大问题:列宁、男孩都喜爱灰雀,可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生1:我赞同列宁的爱。列宁爱灰雀,他每天都来到白桦树下欣赏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生2:我觉得男孩也是爱灰雀的。正是因为爱灰雀,灰雀太惹人喜爱,所以他才会把它抓回去。

生3:我不赞同小男孩的做法。他把灰雀捉回家,别人来公园就看不到美丽的灰雀了。

生4:灰雀离开了它的同伴,会孤单寂寞,会难过,会想念他的朋友的。

生5: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6:它还会生病呢!

生7:列宁爱鸟,给它自由;而男孩以为把鸟儿捉回家关在笼子里就是爱鸟的表现,小男孩太自私了。

生8:既然爱鸟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让鸟儿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飞翔,大自然才是鸟儿的家……

这样的交流、对话、互动,让所有参与者实现了“共生发展”。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在与老师、同学就文本进行相互交流、比较、碰撞、辨析的过程中,认知得到提升,心智获得澄明。学生在价值引导下建构了新知,给阅读课堂增添了生命的活力,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神奇魅力所在。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快捷的语言组合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表达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虽不能说是聚万物之灵气、集天地之精华,却极具生命的灵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独特感受,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个性感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相互间的交流互动,催化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促进每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提高,促进每位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个性阅读阅读素养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