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民族文化提升德育的策略研究

2021-03-05王兰英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道德与法治德育

王兰英

摘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素材,其较为重视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来促使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新要求、新形势下,民族文化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将民族文化与其他课程的教材融合或者在挖掘本地优秀的传统民族资源上存在不足。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效地融合,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教育,从而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民族文化提升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道德与法治;德育;策略

对于学生而言,接触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积极尝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并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实现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将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关爱等教育融入教学中。此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让学生在学会主动积累和领略优秀的民族文化,由此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民族文化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其也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的课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在对人文性特点进行阐述时强调“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来陶冶学生的心灵”,由此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传承民族根基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逐渐意识到民族文化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育界开始强调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教材融合,并与教材内容整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重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及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二)彰显德育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对于人际交往的维护较为幼稚,且对于外界新鲜的事物辨别能力不足,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或实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提供动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优良的传统美德以及彰显德育价值。

(三)提高学生素养

优秀的民族文化蕴涵着极其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思想道德素养和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素养的青少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民族文化提升德育的策略

(一)借助古诗文渲染民族文化氛围

有言道:“古诗文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了基因。”古诗文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古诗文,有利于传承优良的民族文化教育。

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为例,该课中有一句摘自《周易》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名句是想告诉人们,只要宇宙不停止运转,人就应该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向前进步。类似该类含义的经典名句还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等,这些名言名句无一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优良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仁爱的崇高境界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句,能够进一步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愛国精神,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

1.适度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但由于古诗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查阅资料来了解引文、古诗句的上下文,同时教师还需要仔细、认真地研读教材,结合教材主旨来运用古诗文,才能在落实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以“家的意味”家一课为例,该课引用一句摘自《论语》的名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该句中“孝”为孝顺父母,“悌”通弟,即为敬爱兄长。由此可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强调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态度,彰显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美德。当把握该句古诗词的含义后,教师在课堂教学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应用,由此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中“孝”的相关内容。教师备课时对古诗文做的准备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因此,不需要全部呈现给学生。教师解读古诗文时需要把握好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等同于语文课,不需要逐字讲解,只需要解读教材中引用的古诗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即可。

2.适度拓展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流传了许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起到了凝聚民族文化的作用。教材引用的古诗文中,也都会有寓意深刻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度挖掘隐藏的小故事,并创设相应的情景,生动化、故事化、具体化教学内容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感悟到传统美德。

以《深深浅浅的友谊》一课为例,教材中列出两种不同的友谊观念,一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另一种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该课是以学生对友谊观的思考来开展。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将这两个小故事的由来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小故事所表达的内涵,还能够使其领悟到志同道合的友谊更能经受得住时间的验证的道理。古诗文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人生真理。这些真理若仅靠教师字面的解读,容易让其失去原有韵味,从而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如果能够适度拓展古诗文背后的小故事,用故事的方式呈现,以故事道真理,这往往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发认同感。

(二)厚植爱国情怀,体现“立德树人”核心

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核心精神。爱国是每位公民必备的道德情操,爱国不分男女老幼,培养初中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基于这个大前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找到切入点并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通过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感召学生,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是作为一名公民最基本的义务,遵纪守法同样是爱国的表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总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民族文化落实在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将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关爱等教育融入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田福录.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53):84-85

[2]许芹.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中学),2020(09):222

2945501705331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道德与法治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